莪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别错过只需5分钟,学会民国名医张锡纯治
TUhjnbcbe - 2020/12/23 16:37:00
青竹中医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被医界奉为“医家必读”,现述其治疗肝病要义及常用方药与读者共鉴。

1.平肝法

肝为厥阴,中见少阳,寄相火,其性至刚,故肝为病恒侮其所胜,导致脾胃受病,治疗常需平肝以扶助脾胃;西医所谓脑气筋病见惊痫、癫狂、眩晕、脑充血者,也需要治以金石之剂,行金制木,平复肝气。常用平肝药:肉桂、铁锈、金银箔、赭石、龙骨、牡蛎。张锡纯善用肉桂平肝,认为其味辛属金,木得桂则枯,故善治肝木,制肝气横恣多怒。代表方剂:镇摄汤、镇肝熄风汤。切记:肝应春气,为气化之始,平肝不可太过,太过就会伤及一身之气化。.疏肝法

肝五行属木,性善条达,故治肝以散为补,以助其升散条达之用。另外,行肝亦能疏土,并清利胆汁,饮食不能消化,投以升散疏肝之剂,对于改善脾胃运化常有良效。疏肝又宜辅以活血、泻热之品,然不可投以大凉,气凉则凝,反不利疏散。

常用疏肝药:柴胡、生麦芽、茵陈、连翘、薄荷、续断、鸡内金、*芪、桂枝尖。

代表方剂:舒和汤。

切记:升散剂服用时间过长,伤气耗血,暗伤肾水,损肝木之根。

3.柔肝法

肝恶燥喜润,燥则肝体板硬,肝火肝气妄动;润则肝体柔和,肝气宁静。肝体木硬之症(笔者认为或可理解为西医“肝硬化”),当治以养血滋阴之剂,辅以活血之品柔肝。

常用柔肝药:当归,芍药,柏子仁,玄参,枸杞,阿胶,鳖甲。张锡纯认为活血药中以三七为化瘀生新最紧要之品。

切记:大量使用润剂柔肝,又可能妨碍脾胃运化。

4.升脾降胃法

脾胃五行属土,土气居中,气化敷布可以濡养激励金木水火诸脏腑。脾气上行,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降,胆火亦随之下降。调养中气,升脾降胃,而肝气自然得以平和。且《内经》治厥阴病的吴茱萸汤,治少阳病的小柴胡汤方剂中都有人参、半夏、大枣、生姜、甘草等调和脾胃的要药。《本经》也谓柴胡主胃肠中结气,故张锡纯认为柴胡也是阳明胃腑之药,而兼治少阳。

常用升脾降胃药:半夏、竹茹、山药、天冬、麦冬、人参。

代表方剂:升降汤。

5.敛肝法

张锡纯认为凡病患重症,元气欲脱,皆脱在肝。肝胆脏腑相依,肝虚极则见寒热往来而汗出淋漓,治疗宜重用敛肝之品,使肝不疏泄,杜塞元气将脱之路,而后徐图治本之法。

常用敛肝方药:重用山茱萸净肉为君,酸敛肝气、固阳救脱,效如桴鼓。

代表方剂:来复汤。

6.缓肝法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怒或过服燥热峻烈之药,气血忽然相并于肝中,致肝脏急迫难缓,而失其常司。治法宜重用甘缓之剂,缓其急迫,其病自愈。

常用缓肝药:急与甘草一味重用,连煎服,数日可愈。亦可辅以凉润、镇重之品。

7.泻肝法

肝火炽盛,胁下作痛。需以破气之药开气分之郁,并以苦寒之品引肝胆所寄相火下行,清利肝火。

常用泻肝药:龙胆、楝子、乳香、没药、三棱、莪术。张锡纯认为乳香、没药化气郁于无形;三棱、莪术破气之力药性平和,善于理肝。

代表方剂:金铃泻肝汤。

▼▼▼以下为重点内容▼▼▼

张锡纯在多年临证经验与对肝藏体用深刻的体悟之上,综合以上治肝思想,特拟“和肝丸”一味,凡一切肝之为病,服它药不愈者,徐服此药,自能奏效。和肝丸原方附录如下:

组成:

粉甘草细末五两生杭芍细末三两青连翘细末三两广肉桂去粗皮细末两半冰片细末三钱薄荷冰细末四钱片朱砂细末三两

煎服法:

前六味和匀,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晾干(不宜晒),用朱砂为衣,勿余剩。务令坚实光滑使不走味。饭后1小时服0-30粒,每日两次,或睡前再服一次,效果更佳。无病者,亦可每饭后1小时服10粒,健胃消食。

方解:

本方以甘草之甘缓肝;芍药之润柔肝;连翘散气分之结;冰片、薄荷冰通血管之闭;肉桂平肝;朱砂制肝中相火妄行。诸药合之为丸,醒脾健胃,药性平和,在上能清,在下能温,可治一切肝之为病。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御用客服

▼版权申明

整理/竹小道排版/竹小道校对/青竹学术部本文由青竹医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转载文章,请联系客服()进行授权转载。转载文章格式要求,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查看。

戳阅读原文参与投稿

▼10万稿酬等你来拿

觉得好看,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错过只需5分钟,学会民国名医张锡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