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常引起以痛经进行性加重、性交痛、不孕、月经异常等症状。本病多发生在25~45岁的育龄女性,发病率约10%~15%,其中80%的患者有痛经症状,近50%的患者不孕。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内异症的高发部位,约占全部病例的80%。
尽管在内异症病理上呈良性形态学表现,但临床上常表现为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蚀性和复发性等恶性生物学行为,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内异症在中医文献中没有相对应的病名,但在“痛经”、“癥瘕”、“不孕”、“月经不调”等病的有关内容中,可以找到类似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散在记载,对认识和解决本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分析内异症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几大主症,联系患者多见病变部位的固定疼痛、经血中有大血块、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来涩滞等临床表现,结合西医对局部病灶病理变化的认识,本病从中医辨证角度应属瘀血内停。
至于瘀血的成因,则与妇女经、孕、产、乳的特殊生理现象密切关系。正常生理情况下,冲任、胞宫在该排血的时候总以排出排尽为顺。但如果此时感受外来的邪气,尤其是寒邪,或者情志、劳伤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胞宫的排血功能,使离经之血停留在体内,成为瘀血。此外,宫内手术不当或剖腹手术等,也可造成医源性的瘀血内停而发病。
瘀血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基础,还会引发一系列病理演变。瘀血内停,新血不得归经,还会造成新的出血;瘀血停蓄,气机瘀滞,则血行更为不利。瘀血停留日久,其中的津液成分可化为痰水,而局部气滞、津液不能输布,也可凝聚成痰湿。瘀血、气滞、痰湿之间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癥瘕包块形成。
中医在治疗内异症方面,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于软坚散结,并对气滞、痰湿、肾虚、肝郁等情况进行处方用药。研究表明,中药治疗本病可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全身和局部微循环,抗炎镇痛,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免疫功能,抑制异位内膜生长和促进调亡等作用,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体体征,调经助孕,无明显毒副作用。
目前本病中医药治疗多采用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依据辨病结果确定主方主药,在此基础上,结合辨主症、辨兼症、辨周期、辨病机所属阶段等情况,灵活运用辨证论治之法。
方剂举例(因人而异,仅供参考)
1、血竭散:血竭粉,蒲*,莪术,三棱,川楝子,青皮,柴胡,生山楂,元胡。经行量少者,蒲*宜生用,并加丹参、赤芍、乳香、没药。经量多且有瘀血块者,去莪术、三棱、川楝子,蒲*宜炒用,并加五灵脂、仙鹤草、益母草、熟军炭、三七粉。经量多伴有肛门坠胀、大便次数增多者,蒲*宜炒炭用,并加姜炭、山楂炭、熟军炭。脾虚纳呆者,加*参、炒白术。伴有盆腔炎症者,加刘寄奴、石见穿、红藤、丹皮、蒲公英。(朱南孙)
2、异位祛瘀方:三棱、莪术、穿山甲、水蛭、苏木、地鳖虫、路路通、夏枯草。(上海中医药杂志,,(2))
3、中药内异方:生大*,桃仁,桂枝,三棱,莪术,夏枯草,鳖甲。肾虚加怀牛膝,狗脊,气虚加*参,*芪。(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
预防与调护
1、月经期减少剧烈运动,忌食生冷。已婚妇女应避免或减少人工流产,经期避免性交。
2、防止经血倒流有经血外流不畅的情况,如宫颈狭窄或闭锁、宫颈粘连、阴道横隔、子宫极度前后曲等,应及时纠正,以防止经血倒流。月经期应尽量避免做不必要的盆腔检查。
3、避免手术操作所引起的子宫内膜种植经前禁止各种输卵管通畅试验,以避免碎屑进入腹腔。
4、适龄婚育妊娠可以延缓此病发生,对已属婚龄或婚后痛经的妇女,应及时婚育。
附:子宫腺肌症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所致的疾病,典型症状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痛经,其次是月经失调,多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伴发不孕。其发病年龄迟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在30~50岁左右,经产妇多见。约有半数合并有子宫肌瘤,部分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存。
在西医,子宫腺肌病治疗原则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完全相同,症状严重者主张切除子宫。中医对子宫腺肌病趋向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按同一疾病辨证论治。
相关链接
《生有来处》(二五):子宫肌瘤
《生有来处》(二七):中医治疗子宫肌瘤
《生有来处》(二八):了解内异症
陈志勇浦树感谢支持,传播中医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