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浅析第一批经典名方中的炮制特点及考证方法
TUhjnbcbe - 2020/11/8 3:28:00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52023.html
重要小贴士

中药大品种联盟于年10月29-31日举办中医药科研论文与SCI写作培训会议。该培训班围绕名医学术思想、经验总结、毕业论文设计与期刊论文发表等相关内容,从名医传承者和研究生实用的角度对撰写相关论文与申请相关项目的经验进行广泛交流。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网络首发日期:-09-11

浅析第一批经典名方中的

炮制特点及考证方法建议

王云,郑颖豪,张村通信作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自《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下文简称《名方目录》)、《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下文简称《管理规定》)发布以来,经典名方迎来开发热潮。许多学者对处方组成、剂量、制备工艺、物质基准等有关经典名方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析,提出了研究思路和研发策略,为经典名方的深入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饮片配伍、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经典名方的处方组成体现了中药炮制和复方配伍的特色。第一批发布的经典名方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至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共首,炮制方法涵盖净制、切制、炙法等。其跨度从东汉至清代,炮制方法变化多样,经过千年的演化应用,方中的饮片炮制方法与现代存在较大的差别,如何确定处方药味炮制方法是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难点,目前未见到系统的研究报道。

本文通过梳理首名方目录中的炮制方法,总结其炮制特点,分析了炮制方法存在问题,提出了炮制方法考证建议,以期为经典名方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1经典名方药味炮制方法

经典名方中的原料是基于炮制后的中药饮片。经梳理《名方目录》中明确标识出炮制方法有84首,涉及的炮制方法大体为拣净类、捣剉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

拣净类即现代所说的净制,净是指洁净药材,包括洗净、拣净、筛净、刮净、刷净等,拣是指拣选适宜的药用部位,如拣取、拣去等。也涵盖了去除不同非药用部位,单用“去”字后缀名词包括去毛、去芦、去心、去皮、去白、去瓤等。

捣剉类多数情况下接近于现代的切制。根据药用部位选择不同的捣剉工具及方法,包括“擘”“切”“捣”“碎”“研”“剉”等。

水制是指使用单纯的水来清洗、软化或辅助修治药物的方法,包括浸法、泡法和漂法等。

火制是指直接用火加热或配合各种辅料共同修治的方法,如“炙”“炮”“炒”“煅”等。

水火共制是指将药物通过水火共同炮制,以改变性能与形态的一种方法。包括蒸和煮等。水制、火制和水火共制,现代统一归至炮炙项下。

《名方目录》收载的炮炙方法以清代最为丰富,宋代净制最多。另有16首方剂未标注炮制方法,包括汉代4首,即苓桂术甘汤、瓜蒌薤白半夏汤、麦门冬汤和泽泻汤;唐代1首,即开心散;宋代1首,即温经汤;金元1首,即三化汤;明代4首,即达原饮、暖肝煎、桑白皮汤和托里消毒散;清代5首,即半夏白术天麻汤、散偏汤、桑杏汤、四妙勇安汤和五味消毒饮。

《中国药典》年版四部收载的“炮制通则”,分为净制、切制和炮炙三大类。其中净制包括挑选、筛选、风选、水选、剪、切、刮、削、剔除、酶法、剥离、挤压、燀、刷、擦、火燎、烫、撞、碾串等方法。切制包括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煮等。炮炙包括炒、炙、制炭、煅、蒸、煮、炖、煨等。基本涵盖了历代经典名方中的炮制方法,为确定古代名家名医处方中的炮制方法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1.1常用药味炮制方法概况

《名方目录》中用药频次排名前15的药味分别是甘草、地*、芍药(包括芍药、白芍、赤芍)、当归、人参、茯苓、姜、桂(包括肉桂,桂枝,官桂和桂心)、半夏、*芩、麦冬、川芎、白术、厚朴和枣。炮制方法较多的药味分别是地*、芍药、当归、茯苓、*芩和厚朴,而川芎均未明确标识炮制方法(表1)。

1.2毒性中药炮制方法概况

毒性中药临床使用历史悠久,可通过炮制和配伍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经对《名方目录》中的含毒性药物炮制方法汇总后(表2)发现,附子、半夏、细辛、吴茱萸基本以汤洗、酒洗、炮为主,以降低药物的毒性、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但根据《管理规定》处方中不得含有“剧毒”“大毒”“有毒”及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味,《名方目录》中收载的如含附子、半夏、细辛、吴茱萸的处方,后期开发应注意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是否得当。

1.3其他药味炮制方法概况

除了上述用药频次较多的药味和毒性中药以外,《名方目录》中*芪、*连等出现频次也比较多,这些药味也是目前临床上的常用中药。具体来说*芪用药11频次,炮制方法主要为生、去芦蜜炙等,与现今主流炮制方法相符。*连、防风和陈皮出现频次均为10次,*连炮制方法为炒,防风炮制方法为去芦,陈皮炮制方法为去白,其中去芦、去白和现代产地加工的范围基本一致,属于产地加工范围。杏仁和羌活出现9频次,其中杏仁为去皮尖,炒和炮,皮尖,炒*等,与现今主流燀苦杏仁,炒苦杏仁的炮制方法相符;羌活的炮制方法为去芦。附子、*柏、泽泻和知母的用药频次均为7次。附子的炮制方法见表2;*柏的炮制方法为盐水炒,盐水浸,炒,与现今的盐*柏和生*柏炮制方法基本一致;泽泻和知母未明确具体的炮制方法,与现今生品基本一致,选取生品切制加工后入药。以上各药味也都有未标注炮制方法情况。

独活、牡丹皮、细辛、牛膝和山栀用药频次均为6次,但独活、牡丹皮和牛膝均未明确标识炮制方法;细辛有洗去土,叶和未标注等几种情况;山栀的炮制方法为炒,生,研和未标识炮制方法。

用药频次为5的约涉及14种药味,包括桑白皮、阿胶、白芷、柴胡、大*、地骨皮、麻*等;用药频次出现4次的包括苍术、桔梗、山药、五味子、枳壳和金银花共6种;用药频次为3的约14种,包括枇杷叶、草果仁、车前子、花粉、荆芥穗、橘红等药味;用药频次为2的占23种,包括白芥子、鳖甲、菖蒲、川续断、藿香等药味;用药频次为1占69种,包括巴戟、白果、白蒺藜、白蔻、百合、柏叶、槐花等药味。这些药味的具体炮制方法多数未有标注,而标注的如枳壳(去穰细切,麸炒*)、桔梗(去芦)、枇杷叶(刷去毛,蜜炙涂*)、鳖甲(醋炙)、白果(碎)、白蒺藜(炒,去尖)、槐花(炒)等多已延续至今。

2药味炮制特点

2.1净制方法丰富多样

《名方目录》中根据药味不同,净制方法各异。汉代名方中净制加工包括去皮、去节、去皮尖、去心等4种炮制方法。宋代净制方法进一步丰富,增加了去芦、去毛、去皮脐、去根节、去梗、去白、去瓤、去土、洗去土、叶等方法。金元时期有连瓤等,明代还有去朽心、去皮膜等。清代基本沿用之前的净制方法。大多数净制方法沿用至今,如陈皮去白、茯苓去皮、地龙去土、当归和防风去芦等。净制的主要作用是洁净药材,分离药用部位,去除质次部位,去除毒、副作用等;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都非常重视,净制理论自明代开始至清代逐渐趋于完整。

2.2切制方法日臻成型

“擘”“切”“捣”“碎”“研”等皆是将药材破碎的操作,汉代名方切制加工包括擘(百合、大枣)、切(生姜)、捣(瓜蒌实)、碎(滑石)共4种方法,生姜为鲜品易于切制故明确为切。唐代延续了擘(大枣)法,宋代增加了烂杵(柏叶)、细剉(桑白皮)方法,明代除剉(甘草)法外,出现了切(苍术)方法,清代研法多样,如生研(山栀子)、研泥(桃仁)等。

随着切制工具制造技术提升,以及饮片对提高汤剂煎出率的影响,经典名方中的切制方法从破碎已发展为真正的有形片型。目前《中国药典》中大多数饮片采用了切制方法,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规格有极薄片、薄片、厚片、短段、长段、细丝和宽丝之分。不宜切制者,一般临用前应捣碎或碾碎使用。

2.3加辅料炮制应用广泛

从收载的炮制方法看,宋代增加了辅料炮制,辅料种类为蜂蜜、麦麸、姜汁,同时也开始有炮制程度的要求,即麸炒*和炒*;金元时期增加了酒制、酒浸;明代增加了米泔水和醋两种辅料;清代炮制辅料的种类增加了土、白面和盐水,炮制程度要求炒黑,炮制方法增加了九蒸和煅等。现代仍使用的辅料有麦麸、河砂、蛤粉、米醋、滑石粉、*酒、食盐、姜汁、炼蜜、羊脂油等。

2.4鲜品入药特色鲜明

《名方目录》中明确标明以鲜品入药的方剂为百合地*汤、枇杷清肺饮和新加香薷饮,体现了中医临床使用鲜品的历史和用药特色。

2.5生熟异用饮片丰富

《名方目录》中涉及原药个,其中有的药味仅以生品入药,如沉香、川楝子、羌活、大腹子、丁香、冬桑叶、莪术、防己、防风、茯苓等,有的规定以制品入药,如灵脂(炒)、紫苏子(炒)等。生熟异用炮制品应用广泛,体现了中医临床“生熟异治”的辨证用药特色,如甘草,地*,*芪,姜,附子,大*,枳实,厚朴等。

2.5.1生寒熟温

以甘草为例,甘草生用性凉偏于清热解毒;熟用则性温偏于调补。《名方目录》中甘草出现次数最多,《名方目录》中明确注明甘草“炙”法的有半夏泻心汤、当归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当归饮子、甘草泻心汤、固阴煎等,以发挥炙甘草温补脾胃,益气复脉的功效。未注明炮制方法的如除湿胃苓汤、清上蠲痛汤、沙参麦冬汤、宣郁通经汤等,推测应为生甘草配伍入药,偏于发挥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之功效。

2.5.2生清熟补

以地*为例,地*鲜用,性味甘苦,善于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用性味甘凉,善于凉血养阴;熟用则性味甘温,善于温补肝肾。鲜地*入药的如百合地*汤;三甲复脉汤,甘露饮等以生地*入药;熟地*入药的有地*饮子、金水六君煎、玉女煎等。不同处方配伍地*不同炮制品,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2.5.3生峻熟缓

以附子为例,附子生用时药性峻烈,具有回阳救逆等功效,但由于其具有猛悍之气,容易伤正,须炮制后才能入药,制用时药性缓和,具有温补肾阳,散寒除湿等功效,适用于其他寒症。如温脾汤、小续命汤等以生附子入药,真武汤、附子汤等以炮附子入药。

2.5.4生散熟守

以姜为例,生姜主要用于解表散寒、降逆止呕、消散水湿;干姜主要用于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炮姜主要用于温复阳气。《名方目录》中明确注明姜生用者的有半夏厚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厚朴七物汤、橘皮竹茹汤、吴茱萸汤、旋覆代赭汤和真武汤等;以干姜入药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甘姜苓术汤、厚朴麻*汤、*连汤等;炮姜使用较少,如实脾散等。由此可见,生姜善入肺、胃经,走而不守;干姜善入肺、脾和肾经,能走能守;炮姜善入脾经,守而不走;体现了姜通过炮制后达到不同临床功效的目的。

3炮制方法考证面临问题

3.1药味名称对应性问题

《名方目录》中有的药味名称虽然不同,但实际上可视为同一种中药,如《金匮要略》中橘皮竹茹汤、《备急千金要方》中温胆汤、《脾胃论》中的升阳益胃汤中的橘皮,在现行《中国药典》年版中未收载,但具体分析橘皮的来源和功效发现橘皮实际为现今之陈皮。橘皮的炮制方法包括连穰和去白,陈皮的炮制方法为去白,2种方法的最终目的均为去除非药用部位,纯净药材的作用。另外,如藿朴夏苓汤中的真川朴即为现今所用的厚朴,但古方更为重视药材的道地性和品质。

《名方目录》中有的药味名称虽然相同,但按现行《中国药典》尚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种药材。如芍药,《名方目录》中收载含芍药经方11首,分别为保阴煎、达原饮、当归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肝煎、*芪桂枝五物汤、温经汤、小续命汤和真武汤。而《中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了赤芍和白芍2个品种,此处的芍药为白芍还是赤芍需要甄别确定。

3.2炮制方法对应性问题

中药炮制方法是在长期的临床应用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医家对于炮制方法的记载存在“同名异义”“异名同义”等情况,需要甄别对待,以弄清炮制方法的确切涵义,达到临床炮制品精准配伍的目的。

炙法是将药物置火上烤、或将药物以液体辅料拌润后翻炒至规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炙的含义历代均有不同。《名方目录》中标注了“炙”的方剂有31首,但未注明具体的炮制操作过程。其中12首来自于汉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1首来自唐代的《千金翼方》,9首为宋代的《普济本事方》《严氏济生方》《小儿药证直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首来自金元时期的《内外伤辩惑论》,4首来自明代的《景岳全书》《证治准绳》《普济方》,2首为清代的《温病条辩》和《医学心悟》。

《雷公炮炙论》中描述了“炙”药物的过程,即均以辅料涂于药材表面或浸透药材,再以火烤干。和现代“炙”的含义类似,即将药物以液体辅料拌炒的方法。如枇杷清肺饮中的蜜炙枇杷叶和三甲复脉汤中的炙甘草等,这里的“炙”等同于现在的“蜜炙”。

但经学者考证认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炙”法为不加辅料在火上以热气烘烤,究其原因与张仲景对于炮制需要辅料者,在两书中均明确标注了所用辅料的具体类别,如“苦酒渍乌梅和清酒洗大*”,因而推测未注明辅料者用“炙”炮制的药物,如甘草、厚朴、枳实,其炮制方法为仅用火烘烤药物,以使药物干燥。

炮法将药物包裹后烧熟或直接置高温下短时间急剧加热至发泡鼓起,药物表面变焦黑或焦*色的一种火制方法。《名方目录》中标注“炮”的方剂有6首,但未注明具体的炮制操作过程。分别为真武汤、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实脾散、地*饮子和清燥救肺汤。《五十二病方》中“炮”是指把物体裹上泥或其他介质在火上烧烤,《雷公炮炙论》中对炮法的用料和过程均有详细的记载。以“炮”法炮制的中药有附子、乌头、天雄,肉豆蔻等,如对炮附子的过程为“于文武火中炮,令皴坼去之,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细劈破,于屋下午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于中一宿,至明取出,焙于用。夫预炮者,灰火勿用杂木火,只用柳木最妙。用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液,然后漉除,于日中晒令干用”。“炮”现代的方法类似于急火炒或砂烫法,如炮姜、炮附子等,多以河砂置于容器中,炒至一定程度后,再将药翻炒至鼓起变色。现代的湿面或湿纸包裹等煨法与古代炮法接近。

洗,汤洗,酒洗用水或液体辅料洗涤药材的方法。《名方目录》中包含洗、汤洗和酒洗的方剂共有18首,涉及药味包括半夏、吴茱萸、细辛、生地*、地骨皮、肉苁蓉、大*、当归和红花。用于纯净药材环节的方剂有辛夷散中的细辛(洗去土、叶)、当归饮子中的生地*(洗)、泻白散中的地骨皮(洗去土、焙)、济川煎中的肉苁蓉(酒洗去咸)、养胃汤中的藿香叶(洗去土);用于有毒中药炮制的有8首,如半夏、吴茱萸等。酒洗的有6首。

“洗”在现代属于切制前的净制或软化方法,而有毒中药采用多量水,多次漂洗的方法如半夏、南星、紫河车等以除去咸味、腥麻辣等,每天换水2~3次。

现代采用汤洗、酒洗方法不多,仅在个别省市炮制规范中收载。如《上海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版)收载了酒洗大*、酒洗当归的炮制方法:将生大*喷洒*酒,拌匀,使之吸尽,干燥。每kg生大*,用*酒13kg。和酒洗大*方法类似的还有《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版)收载了酒拌大*炮制工艺:将大*片与*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取出,晾干。每kg大*片,用*酒18kg。《上海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版)还收载了酒洗当归。

有研究认为大*主产地为甘肃,采挖季节多为阴雨天,药材块根不易干燥,因此多熏干储存,酒洗大*的目的是去除大*表面的烟泥,减轻患者的不适反应;还有研究者认为酒洗即用酒对药物进行清洗的方法。《中国药典》年版未收载此炮制方法。至于酒洗的具体炮制工艺还应根据历代本草书籍和实际生产最终确定。

制、姜制、酒制《名方目录》中包含制,姜制和酒制的方剂共有4首,涉及饮片为苍术、厚朴和生地。

完带汤中的苍术仅标记为制,未注明用何种辅料炮制苍术,而历代苍术沿用过的辅料较多,包括酒、醋、米泔水、糖、蜜、土、姜汁、乳汁、食盐、麻油、童便等一般辅料,葱白、木瓜、茴香、茱萸、猪苓、乌头、川楝子、陈皮、破故纸、青盐等药物辅料。现今全国各地的炮制规范除了个别地区保留了土炒苍术、清炒苍术外,基本上均采用麸炒苍术和米泔水制苍术两种炮制品。关于制苍术,各地的炮制规范内容也不尽相同。如《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版p49)规定制苍术的炮制方法即将原药除去杂质,洗净略润,置蒸具内,蒸至外黑色内棕褐,外黑色内棕褐,晒或晾至外干内润,切厚片,将蒸时所得汁水拌入,使之吸尽,干燥筛去灰屑。其余各地的炮制规范基本为米泔水浸泡润透后切片,炒*用或者为米泔水浸泡润透后切片,再照麸炒法炮制。

厚朴温中汤中的厚朴在《名方目录》中注明为姜制,《雷公炮炙论》中记载方法为“每修一斤,若汤饮中使用自然姜汁八两炙一升为度”。查阅金元时期各医家书籍,当时姜制法是指去皮,姜汁制微炒。因此推测该方厚朴的炮制方法为去皮,姜汁制微炒。因辅料的比例,炮制程度尚不能确定。可参照年版《中国药典》炮制。

实脾散中的厚朴标注为去皮,姜制,炒,查阅宋朝各医家书籍,当时以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或者是姜汁炒用为主。因此推测该方厚朴的炮制方法为去皮,姜汁制炒。但辅料的比例,炮制程度尚不能确定。可参照年版《中国药典》炮制。

清胃散中的地*标注为生地*(酒制),但《脾胃论》和《医宗金鉴》中收录的清胃散中地*主要用生地*,取其滋阴凉血清热的作用。“清胃散”原方出自金.李东垣的《脾胃论》(成书于公元年),后该方收载于《兰室秘藏》(成书于公元年)。具体应该使用何种地*应该结合该方的功效。

不见火《名方目录》中炮制方法标注不见火为实脾散中的木香,木香的炮制首见于宋《太平圣惠方》,“微炒”“炒*研如膏”;《洪氏集验方》记载“面煨”,《苏沈良方》记载“面裹煨熟”;《集验背疽方》记载“湿纸裹煨至纸干为度,去纸,细锉”;《普济本事方》中记载有“纸裹,温水微煨”。由宋代医家书籍所知,宋代以“微炒”“面裹煨”和“湿纸裹煨”,为主。而实脾散中木香的炮制方法为“不见火”“微炒”应该舍掉,推测应该和“面裹煨”和“湿纸裹煨”相近,和现代的煨法相近。

3.3加辅料比例和一致性问题

《名方目录》中炮制方法涉及到辅料的有22首,辅料包括姜、蜜、酒、米泔水、盐、醋、土、白面和麦麸等。涉及姜制的药味包括厚朴、杜仲(去皮,切,姜汁炒)和半夏;蜜炙方法包括*芪、枇杷叶和甘草;酒制饮片包括生地*、*芩、车前子、白芍、香附;米泔制的药味为苍术;*柏为盐水制;鳖甲、川郁金和白芍均为醋制;土制的药味为白术;阿胶为白面炒;枳壳为麸炒。其中《中国药典》年版仍收载的饮片有姜厚朴、姜半夏、炙*芪、蜜枇杷叶、炙甘草、熟地*、酒*芩、酒白芍、盐*柏、醋鳖甲、麸炒枳壳。但经典名方未见加辅料的用量比例。

此外,名方中的辅料原料与现今辅料存在一定的差别。如白术土炒,在《寿世保元》中明确指出用“东壁土炒”,辅料土还出现过陈土、陈壁土、东壁土、高岭土、赤石脂和朝阳土等。现代则以“灶心土”代替。

3.4较少规定炮制程度

《名方目录》中包含炒,辅料炒的方剂共有23首,其中只有6首标注了炒制的程度,如固阴煎中的菟丝子(炒香)、益胃汤中的玉竹(炒香)、清燥救肺汤中的杏仁(炒*);凉血地*汤中的*芩(炒黑)、地榆(炒黑)、荆芥(炒黑)、槐花散中的枳壳(麸炒*)和泻白散中的桑白皮(炒*)。其余均未作规定。

《名方目录》中的炮制工艺描述简单,涉及到炮制工艺节点的较少,如小承气汤中的厚朴,炮制方法为炙,去皮;泻白散中的桑白皮,炮制方法为细剉炒*;甘露饮中的天门冬,炮制方法为去心,焙,枳壳炮制方法为去瓤,麸炒等。体现多个炮制环节的有5种,如槐花散中的枳壳,炮制方法为去穰细切,麸炒*,实脾散中的厚朴,炮制方法为去皮,姜制,炒,三痹汤中的杜仲,炮制方法为去皮,切,姜汁炒等。但均未对炮制程度及工艺要求做具体规定,因此古法炮制工艺还尚需要系统地研究。

3.5某些药味的炮制方法未延续至今

即《名方目录》中收载的炮制方法在现行《中国药典》年版中未收载。如完带汤和易*汤中的酒炒车前子,大建中汤中的蜀椒去汗等。蜀椒在汉代最早的炮制方法为炒去汗,宋代《本草衍义》中则以汗出替代,到了明代《神农本草经疏》中则记载为“用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曝干,捣取红一斤,以生地*捣自然汁,入砂器中煎至一升,候稀稠得所,和椒末丸梧子大”。现今《中国药典》年版则记载花椒应除去椒目,果柄等杂质,但是未收载炒出汗的操作。

4经典名方药味炮制考证方法建议

4.1梳理经典名方所处时期药味对应的主流方法,厘清炮制方法历代变迁情况

以炙甘草为例,不同时期“炙”的涵义不同,应根据炮制方法的发展演变情况确定。《名方目录》中甘草共使用60频次,历代均出现了“炙”法。甘草在处方中的饮片名称分别为生甘草、炙甘草和甘草(图1)。

炙法最早始于《五十二病方》,《说文》记载“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炙”未注明具体的操作过程。因张仲景在两书中均标注了所用辅料的具体类别,因此推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炙相当于不加辅料仅在火上以热气烘烤,以使药物干燥。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到“甘草,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亦有学者经考证认为汉代“炙”为炒制,见《金匮要略方论》中微炒。

《肘后备急方》第一次在苏合香炮制中引入了蜜涂微火炙少令变色。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第一次引入了蜜炙,如“*蘖根皮,蜜炙令焦”;此外如“附子,破作大片,蜜涂,炙令*,含咽汁,治喉痒”。《千金翼方》中收录的甘草的炮制方法为炙、生用或为蜜煎甘草涂之。因孙思邈对于要蜜炙或蜜涂的饮片均作了标注,因此猜测唐代的炙甘草同汉代的炙甘草。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收录的甘草炮制方法为①爁之;②炒;③蜜炒;④盐汤炙。其中蜜炒和现在的蜜炙有点接近,这也是第1次对甘草引入蜜炒的炮制方法。

《小儿药证直诀》中甘草的炮制方法为炙,剉。而该书对于有辅料炮制的均标注了辅料的种类,如*芪,蜜炙。《严氏济生方》中收载的甘草炮制方法为炙,或是炙微赤,剉。书中也标注了辅料的火上烘烤。

金代《脾胃论》中收载的甘草炮制方法为炙,剉炒。书中对于有辅料炮制的标注了辅料的种类,如枳实,炮制方法为麸炒*色,去穰;半夏,炮制方法为姜洗七次焙干。对于未标注辅料的甘草,推测炙甘草同宋代以前的著作。

明代已出现了蜜制甘草,如《本草纲目》咽喉篇记载“甘草缓火,去咽痛,蜜炙煎服”。“伤寒咽痛,用甘草二两,蜜水炙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并对蜜的用量有要求。但《本草纲目》中还收载了甘草另一种炮制方法,“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热,末有酥炙酒蒸者,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此处水炙甘草、浆水炙甘草在之前本草、医籍中未见。《炮炙大法》中出现了甘草切片用蜜水拌炒,即蜜炙甘草的方法。对于《名方目录》中收载来自于明代的明确标注炙甘草的固阴煎、金水六君煎和养胃汤中的炙甘草炮制方法是清水蘸炙还是切片用蜜水拌炒还需要根据方解和进一步的文献调研确定。

清代时期蜜炙甘草已广为应用。清代《医方集解》之消导剂中记载“甘草,中州主药,能补能和,蜜炙为使”,结合蠲痹汤和三甲复脉汤的方解,推测二者中的炙甘草为蜜炙甘草。

目前《中国药典》收载的炙甘草炮制方法即为蜜炙法,炮制通则也规定了药蜜用量比例、以及炒制程度,并建立了炙甘草的质量标准。

由上述甘草的炮制方法演变可知,“炙”在历代含义及对应炮制方法有较大的差异,应根据名方所处时代以及方剂配伍需要加以甄别和辨析。

4.2根据医家用药特色确定炮制方法

东汉张仲景,被世代医家尊称为“医圣”,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火炮附子的炮制方法,仲景在回阳救逆的方中均采用生附子,如四逆汤中的附子;在温经复阳、散寒止痛方面使用的炮附子。如真武汤中的附子具有温阳逐水的作用,可用来治疗脾肾阳虚,水汽泛滥;无论选用生附子还是炮附子,在汤剂中均注明“去皮,破八片”,在散剂和丸剂中则只注明“去皮”。

唐代孙思邈对有毒中药炮制的改进,做出了很大贡献。如巴豆,在孙氏以前,人们对巴豆的毒性部分还搞不清,炮制方法大多未切中要害。孙思邈已知巴豆的毒性在油中,故主张去油即成,“以汤熟洗巴豆研,新布纹去油……”方法简单易行,沿用至今。此外,还规定了乌头、附子的炮制程度,“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因善用熟地*,人称“张熟地”。他认为熟地*,经炮制后药性平和,善补五脏之真阴,故为阴中求阳之上品。《名方目录》中收载《景岳全书》中的含熟地的方剂有金水六君煎、玉女煎、保阴煎、固阴煎共4条。熟地*配伍人参,他认为是气血双补最常用之法,人参主动,为补气要药,熟地属静,为补血良药,一动一静,合用则动静结合,气血双补,配伍山茱萸,增强其补肾摄精之力,代表方剂固阴煎。配伍芍药,熟地补血,芍药也能补血,二者相须配伍,疗效更佳。芍药长于补肝养血,熟地长于补肾阴、肾精,二药相伍,肝肾并补。熟地配芍药,养肝补肾,肝肾并补,使肝能藏血,肾可藏精。代表方剂为保阴煎。配伍半夏,半夏性温,可升可降,为阳中之阴,配伍当归,二者相须为用则补血之效更宏,且当归为血中之气药,既能补血又可行血,亦可防熟地之滋腻。配伍茯苓,一补一利,补阴泄浊,以金水六君煎为其代表,此方“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金水六君煎基于水生万物、阳根于阴之理,用熟地、当归补肾中精血,使精血充而气化以镇,合半夏、陈皮之燥,使水湿潜消而痰咳止,二者相伍,共建金水相生之功。

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颇具临床价值的妇产科专著。他在书中说到“妇科调经尤难,盖经调则无病,不调则百病丛生”。他用药以脏腑气血结合冲任为主,尤其注重肝、脾、肾三脏病机,调经方剂主要以补虚药、理血药、理气药、清热药和健脾药为主。他常以白芍配伍熟地、白术、柴胡、牡丹皮、当归、黑芥穗、甘草;熟地配伍白术、山茱萸、当归和黑芥穗。当归配伍白术、甘草和黑芥穗。这里的黑芥穗又名荆芥炭,具有收涩止血、疏利肝气、引血归经的作用。《名方目录》中收载傅山6首方剂,在方剂中除清肝止淋汤中白芍是醋炒,使用的白芍、香附、川芎、车前子和菟丝子一定要经过酒制,增强其活血作用;熟地要九蒸、杜仲、芥穗炒黑,白术土炒,*柏盐水浸炒后方可入药。

4.3根据炮制作用确定炮制方法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记载“凡草木有根茎枝叶皮毛花实,诸石有软硬消走,诸虫有毛羽甲角头尾骨足之属,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多数中药具有一药多效的特点,运用炮、炙、煨、炒、煮、熬、煎等方法,制生为熟,以发挥最佳疗效,降低毒性及副作用。如济川煎和凉血地*汤中枳壳以生品入药,发挥其理气宽中作用,多用于脘腹胀痛;而槐花散和甘露饮配伍麸炒枳壳,麸炒后可缓和其辛燥之性,多用于和胃消胀。同如枳实,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七物汤、温胆汤、三化汤以生品入药,具有行气破滞的作用,炙枳实如小承气汤,具有理气消痞的作用。

此外,中药在不同方中,同一药物药用部位不同则药效差别较大。如当归在经典名方处方药味名称有当归、当归身、当归尾、及当归(去芦)等。当归传统按“头”“身”“尾”3部分分别入药,具有不同的功效。最早记载见于《雷公炮炙论》,“若要破血即使头-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归尾”。随后历代医家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如《普济方》中记载“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中则记载“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寿世保元》中则有“身养血,尾破血,全活血”。到了明清时期已进一步明确,认为“当归头止血,身养血,尾破血”。

4.4根据临床功效及适应症辨别炮制方法

《伤寒论》中大*多为生用,但亦有数方为酒制,以大承气汤,抵当汤为典型,分“酒浸”与“酒洗”两种。而调谓承气汤之大*则需“清酒洗”。此系因为酒性升提,经酒洗后,大*方能上能下,无处不到,三焦之热,均可除去。

而桃仁承气汤既不以酒送服,亦不用酒炮制。从方中配伍考虑,已有桂枝通一身之气,又可载药上行,故此则不必用酒矣。而大陷胸汤证,大*最重,却反未有酒洗,此亦系病位之故也,其证为胸中水热相结,较为局部,故亦不必用。而抵当汤则本身用药已甚峻猛,故又可不必配以酒。

以上可知伤寒论大*之炮制,当以其病机为依,若其热从中焦上攻,上焦热势非常明显,又未有他药截上,则宜酒洗。若病位局限为中下二焦,则不必酒洗。

5小结

处方药味炮制方法的考证及确定是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还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识和标准。本文通过对经典名方中的药味炮制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了《名方目录》中炮制方法的特点和考证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炮制考证方法的4个研究策略,首先梳理经典名方所处时期药味对应的主流方法,厘清炮制方法的历代变迁和该时期炮制方法的确切对应,其次根据医家炮制用药特色确定炮制方法,最后根据炮制作用确定炮制方法并结合临床功效及适应症辨别炮制方法。综合运用这4个研究策略,将会更好地还原经典名方的炮制方法和原始意图。

首批经典名方未注明炮制方法的饮片还有很多,在经典名方中多为生品入药。如未明确标注炮制要求的川芎、知母和泽泻等。标注炮制方法的只占少部分,部分味标注要求属于现代的产地加工范畴,如茯苓去皮,防风去芦等。部分药味标注炮制方法与现代基本一致的,可参照《中国药典》年版选取其规格,如姜厚朴和蜜炙*芪;若与现代炮制方法不一致的,需要细究考证处方所处年代的用药习惯,以“遵古”为原则,力争还原古代医家书籍原方炮制方法并且符合现代应用标准的饮片;即使炮制方法和现代保持一致的,也因目前参考的《中国药典》年版和各个地方的炮制规范中缺乏明确的炮制工艺参数,对于炮制程度和炮制火候难以客观表达,尚需要根据生产实际优化炮制工艺的各个环节,并建立系统的炮制工艺控制技术指标,以期实现饮片的规范化生产。

本研究依据国家对经典名方研发的相关规定,以“遵古炮制”为原则,尝试提出了古代经典名方中炮制考证研究的思路,以期为经典名方中的炮制研究提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网络首发日期:-09-11。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远志。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第一批经典名方中的炮制特点及考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