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传承,让家人健康,让众生无疾。
结节,这一在影像学上微妙的病变,实则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疾病信息。它可能代表着多种病症,如组织增生或局部突出等,而肿瘤,则以其复杂性和严重性,成为了医学界长期探索的难题。在医学领域,肿瘤与结节虽有关联,但并非等同。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深入探讨这神秘之珠如何在医学世界中大放异彩。
故事一:小谭的医缘在年的一个炎炎夏日,同事小谭热心引领一位来自柳州的亲戚前往南宁求医。经过我师父的精心诊治,患者仅服用一个月的中药,那些曾令他深感困扰的皮下脂肪瘤便开始逐渐缩小,甚至有的已完全消失。这份意外的惊喜,如同夏日里的一缕清凉,为患者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故事二:小不点的善举另一位公司成员小不点,虽身形娇小却能量巨大。她以活泼可爱的性格和乖巧懂事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引领了一位深受风湿病困扰的患者走进医馆。在我师父的精准诊治下,患者身上的皮下脂肪瘤不仅数量减少,质地也变得柔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患者特意赠送了一面旌旗给小不点,再由她转交给我师父。这面旌旗不仅是对医术的肯定,更是对医者仁心的赞誉。
那么,这令人闻之色变的皮下脂肪瘤究竟从何而来?在西医的视野里,皮下脂肪瘤有着明确的医学解释,然而在中医的领域内,这一病症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与深入的探讨。元代名医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指出,皮下脂肪瘤实为“痰注”或“痰核”,乃痰湿流聚所致。这一观点揭示了脂肪瘤形成的内在机理,即痰核阻滞阳气运行与肝气郁结的共同作用。同时,《皇帝内经》中的“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也深刻揭示了皮下瘤与人体阳气衰弱、气血不足的内在联系。
在治疗此类病症时,中医注重温阳补气、化痰散结。经过梳理,我们发现以下三个方剂在治疗结节与肿瘤方面表现出色:消瘰丸、阳和汤和控涎丹。此外,白芥子、生半夏、夏枯草等药物在化痰散结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牡蛎、海藻、昆布等则以其软坚散结的功效受到推崇。同时,蜈蚣、山甲等药物的强大走窜力和穿透力,使得它们能够深入病灶,破除瘀滞。
其中,山甲因其走窜极强、无所不至的特性,能够宣通脏腑、贯穿经络、透达关窍,对于血凝血聚的病症有显著的疗效,是治疗疔疮痈的特效药。而蜈蚣则以其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的走窜力,能够祛风、镇痉、解毒,对于瘰疬、结核等病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再来看清代著名医学家张锡纯先生的名方——消瘰丸。该方以牡蛎为主药,辅以生黄芪、三棱、莪术等药材,具有化痰散结、软坚消瘰的功效。同时,加入朱血竭、生乳香、生没药等药材,进一步增强了活血化瘀、镇痛消肿的效果。此外,龙胆草和玄参的清热泻火作用,以及浙贝母的化痰散结功效,使得该方在治疗皮下脂肪瘤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若以现代计量单位来衡量,张锡纯所创的消瘰丸,其成分包括:牡蛎克、生黄芪20克、三棱60克、莪术60克、朱血竭30克、生乳香30克、生没药30克、龙胆草60克、玄参20克,以及浙贝母60克。此方被精制成丸剂,剂量相对较大。
另外,若选择汤剂形式,该方则可调整为:牡蛎60克、生黄芪25克、三棱2克、莪术2克、朱血竭6克、生乳香6克、生没药6克、龙胆草2克、玄参25克,以及浙贝母2克。每日需水煎服两次,早晚各服一次,且宜在饭后服用。
此消瘰丸无论是丸剂还是汤剂,都旨在化痰散结并辅以益气活血的功效,因而成为治疗结节与肿瘤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