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文瑞名老中医经验集电子书 [复制链接]

1#
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李文瑞

精研医理 勇于创新的中医学家李文瑞

李秋贵 张根腾 魏淑兰 整理

编者按 李文瑞,黑龙江呼兰县人,医院主任医师。李氏早年毕

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后又在北京中医学院中医本科毕业,酷爱

中医。由于掌握中西医系统知识,学术水平较高,临床疗效显著。现

任中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医药学会理事,国

家确定首批名老中医硕士生导师,国务院*府特殊津贴的首批获得

者。主要学术著作有《伤寒论汤证论治》、《金匮要略汤证论治》等10

余部。

本文着重介绍李氏在学术上对仲景辨证方法及治疗方法,气机升

降学说,金匮要略补法的研究。临证特色介绍仲景方的应用,糖尿病

的证治,用温补脾肾治疗甲减,大*治疗慢性肾衰,重用单味药物的经验。入选的六则医案,医

论医话及两个经验方,均是李氏理论联系实际之手笔,对后学之人定有裨益。

“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

济之”。

———《甲乙经》序

李文瑞教授1927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95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

1958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制2年。入学后认为中医学理论深奥且古

怪,不易学到手,于是要求重新再入大学学习中医。经卫生部批准,1958年9月~1964年8月

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在6年学习期间,西医课程全部免修,课余时间比一般学生多得

多,因而专心钻研中医,搜集了中医古籍和日本汉方医学文献,积累了大量参考资料和上万张

读书卡片。这对毕业后从事临床、撰写论文和著书立说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毕业后分配至北

京医院工作。现为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医院瑞东糖尿病中

西医结合研治中心主任,卫生部医院东方日语培训中心副校长,光明中医大学顾问,中日

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医药学会理事,并任《北京医学》、《康复与疗养》、《日本医学介绍》等杂志编

委和日本东洋医学出版社特约编审,首批500名全国著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者和中西医结合

 

第三卷258

 

####

临床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医疗卫生事业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知

识分子。

李氏从医40余载,德才兼备,精于医术,默默奉献,为人恭谦,医德高尚,经验丰富,爱惜人

才,重视人才培养,是当代颇具众望的中医专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医理,勇于创新。

在临床诊治中,思路开阔,中西医互参,病证结合,方小药精,证治贴切,疗效卓著。擅长于内

科,尤其对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男子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疾病、心脑血管病及老年病有

较深的研究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李氏尊重科学,提倡中西医结合。充分利用每年应邀访日的宝贵时机,辛勤奔波,广交朋

友,为中医能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而积极努力。为此,日本朋友在日本成立了“李文瑞基金

会”,以帮助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在日本友人的资助和医院的支持下,组建了现代

化的实验室,成立了“瑞东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治中心”,先后承担了医院院级课题6项,

并承担了“中西医结合研治老年糖尿病”的卫生部部级课题。李氏在繁忙的医疗、保健、社会、

*务工作之余,自习不息,精攻医典,博览群书,并与中外医家建立了友好往来,进行学术交流,

集古今中外医家之精华,兼收并蓄,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索,著书立说。

主编书籍有:《伤寒论汤证论治》(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年),《金匮要略汤证论治》(中国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实用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中药别名辞典》(中国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医方化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中医学在日本》(辽宁中

医学院,1980年)。参编的书籍有:《老年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中医症状鉴别诊

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传统老年医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医内科临

床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男子病证治》(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编译书籍有:《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日本汉方腹诊选编》(光

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此外,还有《伤寒杂病论》辨证方法的研究、老年便秘的辨证论治、慢

性肝炎的辨证论治、日本汉方腹诊简介、脑囊虫治验、男子不育治验、中医现状与展望等40余

篇论文、评述、治验在国内外杂志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交流。

学术精华

一、仲景辨证方法研究

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奠基于《内经》。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将理论

与实践结合起来,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体现了理法方药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

典范。李氏致力于对仲景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研究,并著有《伤寒论汤证论治》、《金匮要略汤

证论治》等。李氏用辨证法、逻辑学、系统论等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对仲景所使用的主要辨

证方法,各自的作用、性质和整体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各种辨证方法的使用规

律。

 

第三卷259

####


  

(一)以辨阴阳与辨标本为指导原则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天布五行,以运万物,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府俞,阴阳

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说明作者为了探求认识极为复

杂的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只有依靠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事实上,张仲景以阴阳五行

哲理为指导,用于辨证论治之中,的确有所发展和创新。《伤寒论》中以“六经”为分病的纲领;

而六经就是阴阳各分为三份,成为三阴、三阳,所以六经是由阴阳演化出来的系统概念。张仲

景开创了八纲辨证的先河,而八纲也是由阴阳发展出来的,称为“二纲统六变”,即用表里、寒

热、虚实这六个变量或要素,来标志阴阳的属性。《金匮要略》对杂病用五脏辨证的方法,而五

脏辨证是由五行类比五脏形成的另一个系统概念。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六经”和“五

脏”两个系统概念为理论框架,作为考察、认识和控制疾病的模型,成为两个系统方法的萌芽,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系统模式。这是张仲景对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临床医学中的最大的发展、创

新和最卓越的贡献。该书中辨别阴阳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伤寒论》首篇中就以“病有发热恶

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为提纲,指导阴阳病的辨别。《金匮要略》对内伤杂病,也是以

阴阳作为病或证分类的纲领。如在首篇总论中就指出:有“阳病十八”、“阴病十八”。在第三篇

以“阴毒病”、“阳毒病”作为病名,对“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作

为分证的纲领。

阴阳代表事物对立统一的矛盾两方面,所以辨析阴阳的方法,也就是矛盾分析法。以辨阴

阳为指导原则,就是强调在整个辨证论治过程中,要时时、处处的注意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而

辨标本又将这种矛盾分析法进一步发展为辨别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所谓标本,就是主次的意思。辨证论治各个方面或步骤者有标本之分。如症状为标,病因

为本;主症为本,兼症为标;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等。所以一定要辨

清标本,才能抓住其本,从而主治其本,兼治其标。中医论治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以治本为主,

或先治其本;但在特殊情况下,即标证紧急的情况下,则先治其标,或标本兼治。这就是“急则

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这也是标本相移的原则,即标本可以互易其位。在紧急或特殊

情况下,平时的标证———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为本证———矛盾的主要方面了。因此“急则治

其标”,这时的标实则已经转化为本了,所以实际上还是治本。如《伤寒论》385条“霍乱,头痛

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同样一种霍乱病,所以

分为两个证型(方证),就是由于正邪这对矛盾的双方标本或主次不同。“热多欲饮水者”,说明

邪盛为本,即主要矛盾方面为外邪偏盛,故以五苓散宣阳化气,驱邪为主;“寒多不用水者”,说

明正虚为本,即主要矛盾方面为正气偏虚,故理中丸温阳助正为主。说明辨阴阳、标本,是对各

种疾病辨证论治的根本法则或指导性的原则。


  

(二)以六经或五脏辨证作为定位、定性的方法

张仲景对于疾病的分类是源于《内经》的:“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

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他对于感受外邪所致的外感病,无

论是伤于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淫之气,或温热毒邪,统称为“伤寒病”;伤于饮食五味或喜怒等五

志的内伤病统称为“杂病”。《伤寒杂病论》就是论述这两种病的辨证论治的典范。但是,原著

 

第三卷260

 

####

没有正式版本,现在流传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宋治年间林亿、孙奇所校定而分为二书。

这样也促进了伤寒病与杂病分别发展为各成体系的两门学科。伤寒病辨证体系是“六经辨

证”,杂病的辨证体系是“五脏辨证”(一般称脏腑辨证)。关于六经辨证定性、定位的方法已明

确。此处着重阐述“五脏”也是个系统概念,“五脏辨证”也是朴素的系统方法。所谓系统就是

“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贝塔朗菲)。“五脏”是代表整

个人体这个有机的总体,是由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这五个部分就是以肝、心、脾、肺、

肾五脏为核心的五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是由生理、病理上联系最密切的要素组成的。这些要

素包括脏、腑、经络、形体、五官及气血津液等身体各器官、组织和成分。如肝系统包括:肝脏、

胆腑、足厥阴肝经、筋膜、血、目及魂等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

有相同的特点,完成一定的功能。不仅各系统按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发生联系,而且与外界环

境时间、空间者发生相应的关系。如《金匮要略》言“五邪中人”,即五味、五志各伤其相应之脏,

故“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棍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又“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

随其色”,“四季旺不受邪”等,是谈各系统与外环境的节气、时辰、气候等方面的相应关系。

仲景把内伤杂病放在“五脏”这个系统形式中加以观察和治疗,即按五脏系统来分病、辨

证,列出对证方药,形成了理法方药的五脏辨证体系,也就是对杂病控制的系统模式。所以说

这是一种系统方法的萌芽。这种系统方法的研究原则,是对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发生、发展演

化规律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的特征;尽管现存的《金匮要

略方论》不足以反映仲景对杂病辨证的全貌,但也可初步窥视出这种系统方法的研究原则和特

征。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种不同的病,所以列入同

篇辨证论治,就是因为这三种病定位皆属于肺系统的病变。所以定位于肺,是因为这些病变皆

属于肺系统的肺脏、鼻咽、皮毛、气道、卫气等的功能失常有关。如本篇第2条阐述肺痈的病因

病机说:“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

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这就体现了系

统的结构(组成)与功能统一考察的原则。其它如:“腹内寒疝宿食病”和“呕吐哕下利病”,因定

位在脾或胃,属脾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的病变;“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因定位于心、肝,

属这两个子系统主神、主血的功能失常的病变。可见杂病的分篇是充分体现了系统的结构与

功能的相统一的关系。至于“五脏风寒积聚病”、五脏中风、五脏之水、五脏之痹等,更是明显的

用五脏系统定位论病了。

根据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特点,就可将病变定位于某系统和某一要素,所以五脏系统有

定位的作用。根据五行乘侮的演化规律,可以分析预测疾病的传变趋势或发展趋向,所以五脏

系统也有定向作用。《内经》就讲:“五脏之病,随其所胜之序而传”,即按五行乘侮的规律传变。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

神”,就是用五脏系统辨析病势,或进行定向分析的典型例子。


  

(三)以八纲与病因辨证作为定性、定量的方法

病证万千,极其复杂,用什么标志来判定它的性质呢?根据《矛盾论》的精神:“事物的性

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那么作为疾病的共同的基本矛盾

是什么呢?《伤寒论》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正邪分争”;又曰:“凡

 

第三卷261

####

病,若发热,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说明即使经过汗、吐、下等法驱除了

病邪,而阴阳之气不调和,仍然是病态。可见疾病的基本矛盾是正邪分争,阴阳失调。反映正

邪消长的变量是虚实,反映阴阳气盛衰的变量是寒热。《内经》就讲:“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

虚”。这就是说:实是标志着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虚是标志着气虚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故虚实可标志正邪这对主要矛盾双方所处的地位,据此可以判定疾病的性质。所以《内经》就

非常强调辨虚实:“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余闻虚实,以决生死”。《金匮要略》第1条就指出: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内经》又说:“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

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可见寒热是阴阳盛衰的主要标志。故《伤寒论》以“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作为阳病或阴病的提纲。当然寒、热证,除了发热、恶寒这一主要

症状外,还要通过脉、舌、二便等其它症候,综合考察判断。总之寒、热是反映了阴阳失调这一

基本矛盾,双方以那方的盛或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可以判定疾病的性质属阴或属阳。那

么八纲之中,表里起什么作用呢?表里是属于阴阳两纲的。因为八纲以阴阳为总纲,又称二纲

六变(或六要);阴阳两纲是标明疾病的总体属性的,所以表里在此也是标志疾病属性的两个重

要方面或变量。即实、热、表属阳;虚、寒、里属阴。表里是相对而言的方位概念,任何一经、一

个脏或一个部位,都可区分为表里两个方面。如阳明系统在三阳中属里,但又可分表里证:白

虎汤、葛根汤证属阳明表证;三承气汤证又是阳明系统的里证。表里也是通过相对的部位来反

映正邪分争的趋向:任何系统中的表证,一般表明邪气轻浅,正气较强,有抗邪外出的趋向;里

证说明邪气较重,正气见衰不足以抗邪,有邪气深入的趋向。所以表里也是正邪矛盾双方盛

衰的一种标志,因此在八纲中有定位作用。

八纲不仅有定位作用,同时又有定量作用。因为八纲称二纲统六要或六变。这六个要素:

虚实、寒热、表里,的确是六个变量。无论是虚实或寒热,都有程度多少、微甚、轻重之分;即

使是表里也有几分表证或几分里证之别。如张仲景对虚实的辨证施治就分:无虚者急在去邪

用泻,多虚者急在扶正用补;微虚微实者用泻,甚虚甚实者用补;二虚一实补中兼泻,二实一虚

泻中兼补。至于补泻先后,兼多兼少,还须结合孰缓孰急,孰轻孰重决定。尽管这里是运用多

少、微甚、一二等模糊概念,进行量的描述;但是只有根据这些模糊的分析,才能决定遣方、用药

的大小、轻重、缓急等量的差别。这如《内经》所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小从多,观其事

也”;“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等等的精神

是一致的。

八纲中最核心的是虚实。虚是由正气即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或多少来决定,寒热就是阴

阳之气盛衰的重要标志;还可结合整个病人的体质来综合判断。实是指邪气之盛,具体的是哪

种邪气和属性,就要结合病因辨证,如六因辨证或气血痰食等,才能明确是风寒暑湿,抑或是气

滞、瘀血、痰食等。所以八纲定性、定量还要结合病因辨证进行。这样就能更具体、深刻地认识

各种病证的正邪矛盾双方的特殊性。八纲是综合了有关疾病质量的各方面或因素,是对虚实、

寒热、表里六个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再综合起来,从总体上判定疾病的质和量。所以它是一种

分析综合的好方法,或分析综合高度统一的质量分析法,也充分体现了辨证思维的特点。


  

(四)以“症—病—证”,作为辨证的层次

中医把整个诊疗过程即临床思维过程,简称为“辨证论治”。其中“辨证”两字是对理性认

 

第三卷262

 

####

识阶段,即临床推理或诊断过程的概括。往往谈辨证论治包括“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其中的

“理”字就代表“辨证”阶段这个临床或诊断“推理”的过程。所以用“辨证”两字代表推理过程,

是因为中医既辨病名,又辨证名。因为“法随证立”、“方对证使”,只有辨清证名,才能对证立

法选方,所以就用“辨证”两字代表辨病、辨证整个诊断推理过程。西医认为:临床推理或诊断

推理,是一个把观察到的证据或表现转换为某一或几个疾病名称的过程,而病名是解释观察证

据的概念性医学实体。医者不仅得出病名的临床判断,还要在病名之下进一步作出证名的诊

断,即把病名和证名都作为解释观察证据的概念性医学依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进

一步发展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无论在《伤寒论》或《金匮要略》中,他都是以“辨太阳病脉证并

治”或“水气病脉证并治”等形式而名篇。就是先确定病名,在病名之下,再根据不同的脉证表

现,分辨出不同的证型;最后根据证名确定治法、组织方药。如太阳病风寒表实证用辛温发散

法,选用麻*汤;太阳病风寒表虚证用辛温解肌法,选用桂枝汤。因为“方从证立”,所以往往以

方名证,如麻*汤证、桂枝汤证。这种随证而立法、处方施治的原则,仲景在《伤寒论》中说的很

清楚。如16条讲“太阳病”经过汗、吐、下等法治疗后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怎么治呢?“观其

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说明尽管是误治造成的坏病,或疑难重病等,只要辨清了证名,就

可随证立法、处方治之。可见病名和证名是对疾病现象进行概括抽象的两种概念,是医生对观

察到疾病证据或表现(即病征或证候)这些感性材料,通过临床推理思维过程,达到理性认识,

作出能反映疾病本质的、整体的、内部联系的判断———病名和证名。列宁说:“人的思想由现象

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的加深下去,以至无穷。”(《列宁全集》33

卷278页)病名和证名,虽然都是对疾病现象进行本质性的抽象和概括,但是“同名异等者也”,

即同一病名之下的几个证型(名),是与病名处于不同等级或层次。证名这个层次,从人们的认

识历史和认识过程来看,都是更加深入、更加发展了的认识或抽象。事实上中医的病名的确是

个比较笼统、抽象的概念,仅仅抓住疾病表现中主要的特征和最一般的本质进行命名,只能反

映出一类疾病的矛盾的共性如“太阳病”或外感病中“寒病”(狭义伤寒)或“温病”、“暑病”,只是

能反映出太阳系统(包括太阳经、膀胱腑、肺脏等要素)这个较大的空间层次和外感病初期较长

的时间阶段(或过程)的各种病证。而伤寒病、温病等病名,只能确定一个笼统的治疗原则(治

则),如太阳病主要用解表法或汗法;伤寒病主要用温热法;温病主要用寒凉法等。具体的治法

确立不了,也选择不了对证的方药。但证名与病名相比,就是更具体、更深刻的概念了。它是

对疾病过程中更具体的联合体或即时状态的本质性的概括,是多种规定性统一的概念。如太

阳病风寒表实证,它能反映出病是内寒之邪;病位是太阳经络;病性是实证、寒证。再根据病情

的定量分析,寒邪甚重则用麻*汤,寒邪轻微则用葱豉汤。可见证名能反映出疾病矛盾的特殊

性和差异性,因此提出“同病异治”,即根据不同的证名,在同一种病中,可以确立不同的治法,

选择不同的对证方药。所以中医的病名是个抽象的概念,是初级的抽象;证名是更具体的概

念,是更高一级的抽象。从思维科学或逻辑学来分析,中医“辨病”相当于普通思维;“辨证”相

当于辩证思维。普通思维和辩证思维是对一定事物进行认识时的思维发展的两个阶段。马克

思把从感性认识(表象中的具体,如病证),达到抽象概念(如病名)的阶段叫做思维的第一条道

路,说这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的阶段,也就是普通思维阶段;把思维从抽象概念

进一步上升为具体概念(如病名)阶段,叫做思维的第二条道路,说这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

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也是辩证思维阶段。可见辨别“证名”(或证型),更具有辩证思维的

 

第三卷263

####

特点,也是中医不同于西医之处。所以把中医整个临床思维的过程简称为“辨证论治”,还是能

体现出中医临床医学特色之一的。这样看来,我们可以把中医诊断推理的过程,从思维的形式

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通过对感性症候的辨析,达到抽象概念的阶段———辨病;再进一步上升为

具体概念阶段———辨证。这两个阶段都要以“症候”这些感性认识为基础,都需要通过对症候

的辨识才能造成理性的概念或判断。所以把“症———病———证”,即“辨症———辨病———辨证”,

作为中医临床推理或辨证的层次,这样更能层次分明地分析认识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

总之,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几种最主要的辨证方法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各种辨证方法

的性质、作用和相互关系是:以辨阴阳、辨标本的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原则;伤寒病以六经辨

证、杂病以五脏辨证的系统方法作为定位、定向的方法;以八纲辨证与病因辨证的分析方法作

定性、定量的分析;以“辨症———辨病———辨证”的层次分析,作为临床推理的形式或辨证的层

次。诸种辨证方法的各自为用和相互结合,构成了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我们应该深入地研

究这个体系,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统一模式的规矩和病证规范化的准绳。

二、仲景治瘀方法研究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充实于唐、宋,发展于明、清。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提出瘀

血、蓄血证名及其辨证论治,开创了化瘀法治疗外感、内伤等疾病之先河,为后世瘀血学说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一)清热化瘀法

原文摘录:*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硝石汤(《金匮

·*疸病篇》)。

适应证候:发热,腹满,胁痛,巩膜皮肤*染,大便秘结,小便*赤,舌质红有瘀点,苔*或芒

刺,脉沉数或沉迟。

病因病机:湿热相搏,瘀阻血脉,逼迫胆汁外溢于肌肤巩膜而成*疸。

治则选方:热者寒之,血实者决之,立清热化瘀法。代表方大*硝石汤。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急性*疸型肝炎时,常加丹参、赤芍;若热重者,加茵陈、蒲公英;湿偏

重者,加猪苓、滑石;大便秘结,里实重者,方中重用大*,去硝石加芒硝。

治验选录:杨某,男,35岁。因皮肤发*查血,Bil3.5mg/dl,SGPT260IU/L,诊为急性*疸性

肝炎。症见一身面目尽*,但热不寒,胁痛拒按,纳呆腹胀,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质淡红,苔

*腻,脉滑数。证属湿热薰蒸,瘀阻血脉而发*。治以清热化瘀。方拟大*硝石汤加减:大*

8克,芒硝8克,*柏10克,栀子10克,茵陈30克,赤芍25克。服7剂后,诸症减轻。遵原方

加减服20剂,诸症缓解,病告治愈。随访未见复发。


  

(二)泻热逐瘀法

原文摘录: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

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伤寒·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适应证候: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不利,或喜忘,大便虽硬而反易下,色黑,身

 

第三卷264

 

####

*,经水不利,入夜发热,舌质紫暗或呈瘀斑,脉沉微涩或沉结。

病因病机:瘀热在里,血热瘀结。

治则选方:热者寒之,留者攻之,立泻热逐瘀法。代表方桃核承气汤。

临床应用:近代医家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血吸虫病、肝硬化、妇女月经不调、产后腹痛

等属瘀热内结者。用于治疗妇人瘀热内阻之月经不调及闭经、痛经时,多加当归、红花,或加赤

芍、三七粉;若兼气滞者,加香附、乌药;治癃闭属瘀热内阻者,常加滑石、木通、车前子。

治验选录:张某,男性,50岁。腰痛半年,强僵而硬,屈伸不利,动则加剧,昼轻夜重,重则

刺痛难忍,大便偏干。舌质暗,苔薄*,脉迟涩。证属瘀血腰痛。治以泻热逐瘀。方拟桃核承

气汤加减:桃仁10克,炙大*8克,桂枝10克,芒硝15克(后下),牛膝13克,川芎6克,鸡血藤

15克,甘草5克。10剂后,诸症大减。遂改以局部敷麝香虎骨膏10天而愈。


  

(三)化瘀消痈法

原文摘录: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恶寒,其脉迟紧

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大*牡丹皮汤主之(《金匮·疮痈、肠痈、淫病篇》)。

适应证候:肠痈,腹疼痛拒按,犹如淋痛,卧,足屈不伸,腹皮拘急,身热,大便秘结,小便

*,舌苔*腻,脉弦数,滑数,或迟紧。

病因病机:热毒内聚,瘀热互结,逐致成痈。

治则选方:其下者,引而竭之,立化瘀消痈法。代表方大*牡丹皮汤。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单纯性急性阑尾炎、盆腔炎等。若热盛者,加银花、蒲公英;瘀血阻重

者,加当归、赤芍;气滞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等,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治验选录:郭某,男,45岁。心下痞硬而痛已半日,午后转痛于右少腹,压痛并反跳痛,呕

逆,大便2日未行,体温38.5℃。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舌质暗,苔*,脉弦数。证属热毒瘀

结致痈。治以化瘀消痈。方拟大*牡丹汤加减:生大*6克(后下),丹皮10克,冬瓜仁10克,

蒲公英30克,桃仁10克,朴硝10克(后下),银花30克,甘草5克。2剂后诸症消退,休息3日

正常劳动。


  

(四)化瘀解毒法

原文摘录: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

甲汤主之(《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

适应证候:阴阳毒,面赤斑斑,咽喉疼痛,身痛青紫瘀斑,甚则吐衄,脉弦滑或沉弦。

病因病机:阴阳毒者,瘀毒内结。

治则选方:瘀毒内结,立化瘀解毒法。代表方升麻鳖甲汤。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猩红热、烂喉痧等病。

如治红斑狼疮时常加丹参、赤芍、重用升麻(30~40克);若热毒内盛者,加银花、丹皮;热毒伤

阴者,加生地、玄参;气虚久病者,加*芪、太子参;血虚久病者,加*芪、当归、鸡血藤等。

治验选录:梁某,女性,33岁。西医诊为红斑狼疮,症见颧红,四末冷,下肢时现瘀斑,有烧

灼感,时发寒热,月经正常,纳馨,二便调,舌质红,苔少,脉细弦。证属《金匮》之阳毒发斑。治

以化瘀解毒。方拟升麻鳖甲汤加减:升麻6克,鳖甲30克,川椒6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

 

第三卷265

####

桂枝5克,生甘草30克。三剂后下肢红斑色渐淡,烧灼感全消。原方加公英15克,再进5剂。

继以六味地*丸服3个月,红斑全消。


  

(五)化瘀消症法

原文摘录: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

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丸(《金匮·疟病脉证治篇》)。

适应证候:症瘕,结于肋下,按之有块,或结于腹中,肌肤甲错,食少消瘦,两目黯黑,时有寒

热,苔紫黯有瘀斑,脉沉或沉涩。

病因病机:瘀血留着,积而成症。

治则选方:坚者削之,立化瘀消症法。代表方鳖甲煎丸。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肝硬化、子宫肌瘤、前列腺肥大等均收到良好效果。

治验选录:张某,男性,76岁。肝癌术后,肝大,肝区疼,低烧,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精神

尚佳,纳便如常。肝功正常,血小板低,60000/毫升。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证属肝阴亏

虚,兼有血瘀。治以滋阴养血,化瘀消症。方拟鳖甲煎丸加减:鳖甲30克,女贞子30克,旱莲

30克,当归10克,山萸肉13克,枸杞子10克,五味子10克,丹参15克,赤芍15克,鸡血藤15

克,红花10克,生芪25克,枳壳8克,三七粉3克(冲服)。14剂后,诸症均有减轻,低烧愈。原

方加白花蛇舌草30克。继服半年,症情平稳。随访4年,病人健在。


  

(六)化瘀去湿法

原文摘录:*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额上黑,足下

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

之(《金匮·*疸病脉证治篇》)。

适应证候:妇人女劳疸日晡发热,五心烦热,足下热,不思饮食,肢体倦怠,微汗出,舌苔白

腻,脉弦或濡滑。

病因病机:瘀血湿热互阻而成。

治则选方:湿瘀相合,粘着难去,立化瘀祛湿法。代表方硝石矾石散。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急性*疸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胆结石等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治验选录:刘某,女性,35岁。胆结石急性发作,右下胁痛不可忍,坐卧不安,呕逆时作,巩

膜皮肤微*,面色偏黑,下肢微浮肿,纳不香,大便不实,小便色*。舌质微暗,苔*厚,脉弦滑

小数。证属瘀血湿热互结。治以化瘀祛湿清热。方拟硝石矾石散加减:朴硝15克(后下),大

*3克(后下),*参10克,神曲10克,炒谷麦芽各15克。1剂,急煎顿服。药后痛止。再进2

剂,*退而愈。继以舒肝化石,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


  

(七)破血逐水法

原文摘录: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

甘遂汤主之(《金匮·妇人杂病篇》)。

适应证候:少腹满,小便难而不渴,癃闭,脉沉弦或涩。

病因病机:血瘀水蓄,水血互结。

 

第三卷266

 

####


  治则选方:留者攻之,去菀陈,立破瘀逐水法。代表方大*甘遂汤。

临床应用:现代广泛运用于慢性肾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病由于瘀血内结而导致的水肿。李氏认为本方峻猛,虽有实邪不嫌攻之,但不宜多服,得实邪

攻下,再据病情辨证施治。用于化水治疗肝硬化腹水、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变等取得

较好的疗效。

治验选录:仇某,男性,50岁。患肝病10数年,诊为肝硬化,全腹胀满,小便少,大便硬,纳

尚馨,夜卧不宁,胸闷短气,面色不华,巩膜*染。舌质暗有瘀斑,苔*,脉虚弦有滑象。证属虚

实兼杂,水血互结。治宜健脾化湿,破瘀逐水。方选实脾饮煎汤,另服大*甘遂汤加减:大*粉

15克,甘遂5克,炒麦芽10克。共为细末,每日2次,每2~3个胶囊随汤剂同服。上方共服20

日,腹水消净出院。


  

(八)化瘀祛风法

原文摘录: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金匮·妇人杂病篇》)。

适应证候:妇女经闭及痛经,腹中刺痛,或经水来有块,腹痛拒按,舌质紫暗,脉沉涩。

病因病机:风袭血滞而致诸痛。

治则选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立化瘀祛风法。代表方红蓝花酒。

临床应用:现代广泛运用于妇人经血不调、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等。用于治疗荨麻疹、面

神经麻痹均获良好效果。

治验选录:柯某,女性,21岁。少腹寒痛已半年,痛时拘急,自按板硬,月经量少,大便顺。

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弦。证属风袭血滞。治以化瘀祛风。方拟红蓝花酒:红花50克,当归

20克泡于白酒500ml中。嘱令泡5~10天后服之,每日2~3次,每次3~5ml。1个月后少腹寒

痛解除。


  

(九)温经化瘀法

原文摘录:妇人年五十所病,下血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瘀

血在少腹不去……当以温经汤主之(《金匮·妇人杂病篇》)。

适应证候:暮即发热,手掌发热,少腹里急,腹满,唇干口燥,或少腹寒久不受胎,崩中,月水

过多及至期不来,舌质淡,脉细弦。

病因病机: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治则选方:寒者热之,逸者行之,立温经化瘀法。代表方温经汤。

临床应用:现代应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习惯性流产、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子

宫发育不全、不孕症等病证。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有较好的疗效。

治验选录:刘某,女性,27岁。月经后移已5个月,其量时多时少,且淋沥不爽,白带淡而

清稀。今次行经已5天,时夹血块,神疲身倦,腰膝冷痛,尿频,少腹拘紧而隐痛。舌质暗淡,苔

薄白,脉沉细有滑象。证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治以温经化瘀,调补冲任。方拟温经汤加减:

当归10克,川芎8克,赤芍15克,吴茱萸10克,*参10克,桂枝8克,法半夏8克,麦冬10

克,元胡10克,五灵脂6克,小茴香10克,炙甘草5克,阿胶10克。上方3剂后,血量减少,少

腹渐温。上方去半夏,加熟地15克。再进3剂而愈,半年后妊娠。

 

第三卷267

####


  

(十)行气化瘀法

原文摘录:肝着,其人常欲滔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金匮·五脏风寒

积聚病篇》)。

适应证候:肝着,常欲滔其胸上,先未苦时,欲饮热或胸痹等胸胁刺痛之症,月经不调,痛经

等,脉弦或涩。

病因病机:肝之疏泄无权,气滞而血瘀。

治则选方:气滞血瘀者,调而行之,立行气化瘀法。代表方旋复花汤。

临床应用:本法广泛运用于临床,不必拘泥于本方。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妇女乳腺增生病、

肝癌术后等均获良好效果。

治验选录:孙某,男性,75岁,肝癌手术后3个月,右胁痛三五日,重则难忍,按之则适,喜

热。舌质暗有瘀,苔薄白,脉弦涩。证属气滞血瘀。治以行气化瘀。方拟旋复花汤加减:旋复

花25克(包),赤芍15克,老葱5茎,炙甘草5克。2剂急煎,连服2日胁痛止,继以舒肝化瘀解

毒为治。3个月后因呕血而病故。


  

(十一)祛瘀生新法

原文摘录: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

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 虫丸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篇》)。

适应证候:虚劳羸瘦,腹满,或腹不满,少腹挛急,腹痛拒按,或按不减,饮食减少,皮肤干

燥,甚则甲错,妇女月经不调,小便自利,两目黯黑,舌有瘀斑或有瘀点,脉沉涩。

病因病机:虚劳而内有瘀血阻滞。

治疗法则: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立祛瘀生新法。代表方大* 虫丸。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良性肿瘤、妇女瘀血闭经、腹部术后粘连性疼痛、肝脾肿大、肝硬化、结

核性腹膜炎、食道静脉曲张、丹毒等,均获良效。

治验选录:夏某,女性,45岁。已婚未孕,某医院诊为子宫肌瘤,质坚硬。体瘦皮肤粗糙,

形寒肢冷,纳少,心下时痞,腹胀矢气少。舌质绛,苔薄白,脉缓。证属血瘀致虚。治以祛瘀生

新。予大* 虫丸每日2次,每次1丸。服70余日,再次做CT检查,肌瘤已缩小大半。现仍

在继服上丸剂。


  

(十二)补气化瘀法

原文摘录: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芪桂枝五物

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篇》)。

适应证候:血痹,身体不仁,脉微而涩,尺脉细紧,手足无力及痿证。

病因病机: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滞,进而成瘀。

治则选方:虚则补之,逸者行之,立补气化瘀法。代表方*芪桂枝五物汤。

临床应用:现代以补气化瘀法治疗诸多疾病。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雷诺氏病、产后腰

腿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治验选录:付某,男,71岁。素患左上肢麻木。昨夜睡眠肩外露,晨起明显加重,持物无力

 

第三卷268

 

####

且颤动,纳尚佳,大便干。舌苔薄,质淡红,脉沉。证属气血不足之血痹。治以补气化瘀通痹。

方拟*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生*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红枣5枚,火麻仁

10克,木瓜10克,丝瓜络15克。十日后再诊,左上肢麻木已解,乏力缓解,已不颤动。上方六

倍量制蜜丸,每丸重9克。日二次,每次1丸,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随访三年,未再复发。

三、气机升降学说研究

中医气机升降学说,首创先秦,运用于汉唐,争鸣于金元,丰富于明清。今时医家,挖掘继

承,发挥创新,其意更彰。不仅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临床实践亦有着极大的指

导意义。

李氏法尊仲景,博览历代各家,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诊治疾病,注重中医气机升降

出入理论,认为升降出入为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准绳,提出了伤寒外感、温热之病,内伤

五系疾病运用升降出入理论的具体治法,以及遣方用药,寓升中有降,于降中有升,灵活运用之

方法。


  

(一)气机升降与脏腑

李氏指出,中医气机升降与脏腑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运用这一运动形式,从

动的角度出发,用整体的、运动的观点,阐述脏腑、脏腑间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1.气机升降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

生命现象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综合。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排

出所存,摄入所需的升清降浊,出入交换过程。只有升降清浊,才能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

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只有出入交换,机体才能在升清降浊

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维持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因此,在生理上,气机升

降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每个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而升者有度,降者有约,入者适量,出者适时,脏腑功能活动井然不乱,协调有序。这样上下

升降相交,内外出入互用,使机体保持着动态平衡,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2.气机升降失常是脏腑疾病的病理表现

气机升降失常可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引起。但脏腑功能失调,则是气机升降失常的

内在原因。脏腑气机失常的病理虽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升降不及、太过、不调与反作几个方

面。由此不难看出脏腑疾病的形成或演变过程,均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障碍或失调的过程,所

以气机升降是脏腑疾病的病理表现,因而也是脏腑疾病辨证的重要依据。以此作为临床观察

疾病的发展变化,推测其预后转归等的重要依据,才能够指导临床立法遣药,随其变而拟定正

确的治疗法则。


  

(二)气机升降与辨证

李氏认为,气机相宜,人体各组织器官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升降失序,杂证丛生。然而临

床根据升降出入太过、不及、不调与反作及脏腑失调的互相影响等,可以对错综复杂的病证,进

行归纳、分析,尽快明确诊断,辨别证候类型,推测疾病转归。

 

第三卷269

####


  1.辨升降出入,确定病位之浅深

升降失调,出入失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病位浅深。因此,临床通过升降出入的

病变,即可了解、区别外感病、内伤病,病在上或病在下,病在外或病在里。如分表里,一般而

言,出入失序,病多外感,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

里,病情深重,以升降主里。别上下,如脉之三步九候,有五脏六腑相应,层次上下之分,升降出

入失调在脉象上常可反映出来。寸关尺三部以反映了形体之上下;浮中沉反映了形层之表里。

病在上则现于寸,病在中则现于关,病在下则现于尺;上实下虚,脉寸大尺缓;上虚下实,寸弱尺

弦。病在表则表现为浮脉,病在里则反映为沉脉。里寒外热脉沉紧浮缓,里热外寒脉沉缓浮

紧。有此可作为明确上下病位的参考依据。

2.审识升降顺逆,判定病证之虚实

升降运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是机体安和的保证。升降失序与疾病密切相关,升不及,降

太过多为虚证;升太多,降不及,多属实证;升降反作多为虚实错杂证。如升之不及,多为精气

不足,脏气虚弱,升提无力,神倦乏力,四肢酸软,头昏耳鸣,形寒怯冷;不升反陷者,则腹胀,肛

坠,下血等;降而太过,脏腑虚弱,如大肠降而太过多为泻泄无度;膀胱降而太过,多小便频数

等。升之太过,临床表现多为实证,如肝火犯肺,多咳血,木火刑金,可呕血等。降之不及亦属

实,如大小肠不降,则腹胀腹满;肺气不降,则胸满,喘咳等。升降反作,清浊相干,多为虚实错

杂,上寒下热,下寒上热,如伤寒之寒热痞证,温病之痞结,杂病之脾虚湿阻等等,凡此皆可说明

依升降顺逆,可判定虚实之不同。

3.依升降之规,测病情转归

升降互助互制,又可相互转化,分析升降失制失衡,即可推测疾病发展过程的转归变化。

如木炎则土燥金逆,木火上炎,阴液被劫,则中土胃燥,戊土不降,进而肺金反逆,临床多有头

眩、干呕、不思食、咳嗽等。若寒水盛,土湿木郁,肾气虚衰,寒水冰冽,升发失其动力,则脾土不

温,湿阻而木郁,木郁脾土更壅,临床则为形寒倦急,胁痛腹胀,便溏溺少等。正如《*氏医书

八种》云:“盖厥阴风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湿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

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可根据升降出入规律,对疾病进行分析辨

别,亦能明确诊断,推测疾病发展的转归变化。


  

(三)气机升降与治法方药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渊薮。因此,调理

升降就成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手段,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以法调治。遣方用药,意

在法下,然而升降浮沉,既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指导医师临床处方用药的基本法

则之一。运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调治病理的升降失常之偏,方以法随,合理用药是基本大

法。临床根据药物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遣方用药,或升提、或沉降、或发散、或收敛、或填补、

或通达、或升降并用、或浮沉共施,以纠正人体气机升降失调,为临床治疗最终目的。


  

(四)把握调理气机升降规律

调理气机升降出入在临床上运用甚为广泛,然而若调理不当,亦会殆误病机。因此特别强

调,调理升降应在辨虚实缓急,权衡升降适度,区分上下、内外等,《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

 

第三卷270

 

####

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盛者,当以祛邪为主,或透邪于表外,或泻热于前后二阴,病邪去,则升

降复常。精气虚者,当以补为主,在上,在表者,宜固其气;在下,在里者,宜固其精。气虚者,宜

补其上,精虚者,宜补其下,补上欲其缓,补下欲其急,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寒者温之,热者

清之;在上者,抑而降之,下陷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疏而散之;当升而

不可过,升之太过,气虚失固,气耗欲脱,气逆反越;补而不可壅,补之太过,气机阻塞,血脉凝

滞,气血失畅;当散不可过散,过散则表气疏,而上气亦不能下济;当降不能降之太过,过于降则

气陷;耗散者,不可收敛太过,敛之太过,则血气郁滞等;上实者忌升,下虚者忌降。由此可见,

调理升降,关键要把握升降出入规律,明析病机,区分病之上下内外,病情之轻重缓急,权衡升

降适度,调理得当,方可邪去病却,事半功倍,否则气机逆乱,多增诸病。

四、《金匮要略》补法研究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

味”。这可能谓之仲景“补法”之据。《金匮要略》中的补法,大体有四种———补气、补血、补阴、

补阳。

1补气:以*芪、甘草为主药,常配以桂枝、浮小麦等,适用于气虚之病证。

(1)肺气虚者,用*芪伍桂枝。肺卫不足引起阴血凝滞之血痹证,症见身体不仁,脉寸散而

尺紧,即以*芪桂枝五物汤补气行痹。肺卫气不足引起水气泛滥之*汗证,症见身体肿,发热

汗出而渴,汗沾衣色*如药汁,即以*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补气退*。肺气不足,内有虚寒之虚

劳证,症见虚劳里急,腹痛,失精,则以*芪建中汤补气建中。

此法用药要点是根据表虚里虚,以决定*芪用量之多少。里虚者,则用量小,表虚者,用量

大。如*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方中*芪仅用75克;而*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表虚*汗,方中

*芪用至250克,为前者的三倍之多。

(2)脾气不足而致脏燥者,症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用甘草伍浮小麦等

药,名甘麦大枣汤,以补养心脾。

2补血:以当归为主药,常配伍芍药、泽泻、羊肉、阿胶、*芩等药,适用于血虚之病证。

(1)血虚湿盛者,症见孕妇腹中 痛,足跗浮肿,小便不利。用当归伍芍药、泽泻等药。名

当归芍药散,以补血利水。

(2)血虚阳衰者,症见腹中 痛,胁痛里急。用当归伍羊肉等药,名当归生姜羊肉汤,以补

血壮阳。

(3)血虚阴亏者,症见孕妇腹痛下血。用当归伍芍药、阿胶等药,名芎归胶艾汤,以养血滋

阴。

(4)血虚热盛者,症见孕妇胎动不安,口干苔*。用当归伍芍药、*芩等药,名当归散,以补

血清热。如《丹溪心法附余》所言:“瘦人见血少有热,胎动不安,素曾半产者,皆宜服之,以清其

源而无后患者。”

此法之用药要点是补血药中辅以清酒,疗效更佳。以清酒能载补血药通行周身经脉,故仲

景补血药中多用清酒。如芎归胶艾汤中以水合清酒煎药,当归散及当归芍药散均以酒和服。

3补阴:以麦冬、百合、薯蓣、酸枣仁为主药,常配伍半夏、地*、当归、知母等药,适用于阴

 

第三卷271

####

虚之病证。

(1)肺胃阴虚者,症见咽燥咳喘。以麦冬伍半夏等药,名麦门冬汤,清肺胃,降逆下气。

(2)心肺阴虚而致百合病者,症见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

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用百合伍地*等药,名百合地*汤,以润心肺之阴。

(3)脾肾阴虚而致虚劳者,症见食欲不振,精神疲倦。用薯蓣伍地*、当归等药,名薯蓣丸,

以滋养脾肾。

(4)心肝阴虚而致虚劳者,症见虚烦不得眠。用酸枣仁伍知母等药,名酸枣仁汤,以补肝养

心。

此法之用药要点是主药必须重用,方可获效。如麦门冬汤中麦门冬用至七升;薯蓣丸中其

它药或用二三分或六七分,薯蓣则用至三十分,是其它辅药的4~15倍。

4补阳:补阳法以炮附子、干姜、獭肝为主药,常配伍地*白术等药,适用于阳虚之病证。

(1)肾阳虚衰者,症见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用炮附子伍地*等药,名肾气丸,以补肾

壮阳。

(2)脾阳虚衰者,症见腹痛下利。用干姜伍白术等药,名理中丸,以补脾温阳。

(3)肝阳之虚而致冷劳鬼疮者,用獭肝一味,名獭肝散,以补肝化阳。

此法之用药要点是主药必须轻用,方可获效。如肾气丸中炮附子仅一枚,理中丸中干姜仅

三两,獭肝散每次用量仅为一方寸匕,剂量都相当低。

5《金匮》补法之特点

(1)重配伍:人体中阴阳是相辅相成的,阴中无阳,则阴不易化;阳中无阴,则阳不易生。张

景岳在《景岳全书·补略》中曰:“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

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渴。”试看仲景补阴剂常配以扶阳之品,补阳方中常配以滋阴之

药。如肾气丸为补阳之剂,都配伍地*、山萸、薯蓣等滋阴类药;麦门冬汤为补阴之剂,都配伍

半夏等辛燥之药。

(2)知兼使:补药一般是对虚证而设,但所患之病证极少绝对地虚,尤其是久病,往往虚实

夹杂。因此,在补药中一般应辅以祛邪之品。如肾气丸中就配有泽泻、茯苓利水,丹皮活血;薯

蓣丸中亦配有神曲消食,防风祛风,桔梗祛痰,川芎活血。若堆砌补药,一味蛮补,是必不能取

效。

3.重有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曰:“夫精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

不相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仲景獭肝散,以血肉有情之物,可谓脏补脏之首方。

五、中西医结合研究糖尿病卓有成效

李氏在数十载的临床实践中,思路开阔,尊重科学,提倡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现代化。为

了使中医临床科研工作有良好的实验条件,80年代末期提出建立具有现代条件的中医科实验

室,他为此多方筹集资金,广交医学实验专家,培养本科实验人才。在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下,

并得到日本友人建立的“李文瑞基金会”的大力支持,组建起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实验室,拥有单

空r一放免仪、酶标仪、全自动生化仪、尿自动分析仪、薄层扫描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超高速低

温离心机、真空干燥机、药品制备器、制水系统、快速测定血糖器、低温冰箱等先进的仪器设备。

 

第三卷272

 

####

在此基础上,根据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提出成立糖尿病研究中心,专攻糖尿

病。后经过多方努力,由医院与日本友人东条严等合作,正式成立“瑞东糖尿病中西医结

合防治中心”,李氏出任中心主任,其他成员由医院的中医专家、西医专家、中西医结合专

家、实验研究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和技术熟练的实验技师等组成。重点是以中医中

药研究和治疗为主,根据糖尿病患者病情进行辨证施治,投予汤剂、丸剂、散剂等有特殊疗效的

中药并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行严谨的监测,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

势。为此,继续引进NAG、α1-MG、1,5-AG等新的化验项目;又购进高自动糖化血红蛋白测

定仪、12-孔r-放免仪、486微机、打印机等日本、美国90年代新型产品,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可

靠,而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要。目前本中心对糖尿病患者的血、尿可进行全面的检测,能够有

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科实验室的组建和瑞东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治中心的成立,为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临

床治疗和科研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李氏的带领下,先后承担了快速微量法与静脉血测定

FBS、PBS、HBA

C的对照和临床意义;测定50人次不同年龄组正常人的INS、C-P的数值,以

制定中心正常值;观察中药降低血脂的作用等本中心课题。还承担了糖尿病早期肾病变的中

医研治;1,5-AG在糖尿病中应用的临床意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中医研治;降糖中药对各

种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影响;尿C-P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川芎嗪治疗周围神经病

变临床观察等医院级课题,以及中西医结合研治老年糖尿病的卫生部部级课题。同时在

先进仪式设备的监测下进行了中药、中西药合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工作。

李氏治疗糖尿病已20余年,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已初步筛选出治疗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药物,组成不同证型的方剂,制成散剂,广泛投入临床,获得良好效

果。目前正在总结进一步筛选药物,以制出新型药物,造福于糖尿病患者。

综上所述,李氏不仅精通中医,而且擅长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和

观察中医中药的疗效,为继承和发掘祖国医药学遗产创出一条新的道路。

临证特色

一、仲景方的临床活用

李氏精研医理,尤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更深得要旨。在临床诊治中,法宗仲景,而又

不拘泥之。


  

(一)桂枝治疗手掌汗

柯某,女,22岁。手掌出汗已两年余,经治不愈。手汗每日必出3~7次,发则汗出如洗,

精神紧张尤重,夜寐欠佳。证属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方拟桂枝汤:桂枝9克,红枣5枚,

生姜3片,甘草3克。服上药5剂后汗敛,每日减至2~3次,汗量亦减少。上方加龙骨30克,

继服7剂后,手汗止,唯精神紧张时汗微出。又进10剂而愈。追访年余,未见复发。

 

第三卷273

####


  

(二)小柴胡汤治持续高热

张某,女,35岁。发烧已四个月,体温午前热度38℃上下,午后39~40℃,入夜可降至正

常。血常规化验检查白细胞8000~9000/立方毫米,余无特殊异常。西医诊断为发热待查。症

见高热前恶寒,继则热升,伴有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偶有恶心,胸胁苦满,纳呆食

少,大便干结。舌苔*腻,舌质淡红,脉弦细。证属表里不和,湿热内蕴。治以和解少阳,芳香

化浊,清利湿热为法。方拟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5克,*芩10克,竹沥半夏10克,芦根10克,

厚朴8克,*参8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火麻仁8克,炒麦芽15克,甘草3克。

服5剂后,午后发热降为38℃,口苦咽干略解,大便已调,纳食略增,舌脉同前。上方去火

麻仁,继服14剂后,热退,但时有心烦易急,遂改服加味逍遥丸半月,痊愈上班,正常工作。


  

(三)葛根芩连汤治乙脑

王某,女45岁。1973年8月27日因高热入院。西医诊断为流行性乙脑炎,症见高热持续

不退,神尚清,头痛如劈,项微强,呕吐呈喷射状,食入即吐。大便已4日未行,小便色*。舌质

微绛,苔薄白,中光剥,脉沉细而微。证属太阳阳明合病。治以解外和中,降逆止呕。方拟葛根

芩连汤加减:葛根12克,*芩9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15克,双花9克,大*粉1克(分冲),

生地30克,生石膏30(先煎)克。服药后当日下午热势稍降,神乃清,头痛不已,呕吐,未抽搐,

无汗。即服局方至宝丹1粒。

翌日再诊:神清,头痛减可忍,晨起呕吐一次,腹滞已下,热势下降,舌质微红,苔*,脉细

数。病邪为气营之交。治拟清营透气,佐以芳香化浊,引邪外达。处方:鲜菖蒲9克,香薷10

克,鲜佩兰12克,板蓝根18克,*连3克,牡丹皮12克,薄荷1.5克,生石膏25克,知母6克,

白茅根30克。1剂水煎服。之后,体温渐复,以和胃健脾法调治而愈。


  

(四)四逆汤治心肌梗塞

赵某,男,55岁。今晨突然心痛难忍,心神不安,冷汗出,四肢冰凉。家属抬来院,西医诊

为急性心肌梗塞伴休克,急以输液治之。

经诊:神昏,呼之能醒,但即欲睡,面色赤,唇紫甲青,四肢厥冷,冷汗不止,下利于裤内,臭

味不浓。舌质淡,苔白水滑,脉微欲绝。证属阳虚寒盛。治以回阳救逆。方拟四逆汤加味:制

附子18克,干姜10克,炙甘草25克,肉桂3克。

上方急煎至150毫升,冷服一剂后,良久,四肢渐温,冷汗消,面色复常,言语已利,脉复渐

有神。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个月痊愈出院。嘱其继续休息,随访两个月,未再复发。


  

(五)半夏泻心汤治溃疡病

杨某,男,31岁。平素饥饱无常,胃脘痛时作已三年,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

日空腹痛加重,大便潜血阳性,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后心下满,喜纳温热,泛酸口苦,偶有呃

逆,大便时干时溏,胃脘痛时喜按,腰背酸痛,夜寐不宁,常因胃痛而醒,醒后不易入睡。舌质

红,苔*微腻,脉弦细。证属寒热交错之痞证,治以温中益气,清热消痞。方拟半夏泻心汤加

味:姜半夏10克,*参8克,*芩炭13克,川连10克,干姜3克,炙甘草5克,红枣5克,伏龙

 

第三卷274

 

####

肝100克。以水3000毫升,先煎伏龙肝一小时,去渣,再下诸药。

五剂药后胃脘痞痛已缓,大便潜血(-)。上方去伏龙肝加吴茱萸3克,再进7剂,诸证均

缓。遂以主方加*芪15克,10倍水量,泛水为丸。每日服2~3次,每次6克。3个月后病情

平稳,大便无潜血,胃脘除时因工作未正常进餐而不适外,泛酸已消失,体力渐复。之后,每因

胃脘痛加重时,调上方2~3剂即解。经年余治疗,已免除手术。现已正常工作10余年。


  

(六)通脉四逆汤治尿毒证

李某,男,53岁。1976年4月28日晚因为昏迷入院治疗。患者家属介绍,下肢浮肿已2月

余,腹大已20余日。化验检查:非蛋白氮115毫克%,尿蛋白+++,西医诊为肾小球肾炎、尿

毒症。症见面色发赤,身热不恶寒,神时清时昏,嗜睡,时呕吐,四肢厥冷,腹大如釜。大便稀

溏,日3~5行,尿少,下肢浮肿,按之没指,身痒肤燥。舌质淡,苔薄,脉细而微。证属少阴病阴

盛于内,格阳于外,真寒假热。治以扶阳、温寒、通脉。方拟通脉四逆汤加味:制附子15克,干

姜9克,*参15克,茯苓15克,葱白3茎,炙甘草6克。1剂,急煎冷服。

药后至半夜,神已渐清,但四末仍逆冷,脉细弱,纳食少量,面赤,身热已退,后半夜安然入

睡。翌日神清,面色不华而垢,纳少,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小数。戴阳证已消,证见少阴阳虚,

又兼寒水为患。以温阳逐水为治。方改拟真武汤加减,继服16剂,诸症逐渐平息。之后,又投

四君子汤加味,益气健脾利湿,善后处理,住院33天基本康复出院。


  

(七)天雄散治男性不育

程某,男,29岁。婚后两年未育,曾在本院泌尿科检查,生殖器未见异常,爱人无妇科疾

病。患者行精液常规检查,精子活动度30%,精子3100万/毫升。西医诊断为男性不育。自觉

乏力,阴寒囊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肾阳不足,阴寒内盛。方拟天雄散加减:制

附子(先煎)10克,桂枝10克,生龙骨30克,白芍10克,小茴香6克,生姜6克,大枣10克,炙甘

草10克。服上方14剂后,行精液检查,精子活动度55%,精子数5400万/毫升,异常精子率为

9%,阴寒囊缩已缓。上方再加荔枝核、橘核各10克。继服20余剂,其爱人怀孕。


  

(八)麻*加术汤治类风湿

日本人原某之妻,53岁。患类风湿已多年,双手关节变形,不能着凉水,每逢阴雨天病情

加重,平素喜温喜热,纳如常,二便调。苔薄白,舌质淡,脉细略缓。证属风寒湿痹。治以祛风

散寒,化湿通痹。方拟麻*加术汤加减:生麻*10克,桂枝10克,制附子15克,蜈蚣3条,当

归10克,白术10克,老鹳草25克,桑枝15克,桑寄生15克,甘草3克。服10剂后,手着冷水

痛减,阴雨天亦未加重,但大便干结,遂去老鹳草,加杜仲10克,再服10剂,痛继减。随制丸

药,连服3个月,关节痛止,关节变形未加重。


  

(九)真武汤治疗蛋白尿

刘某,男,33岁。患肾炎已两年余,住院治疗两个月,自觉症状消失,蛋白尿+++出院治

疗。患者面色不华,口淡,四末欠温,有沉重感,下肢微浮肿,小便时浊沫多。尿常规:蛋白++

+,白细胞10~15个/高倍视野,红细胞偶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肾阳虚衰。治以

 

第三卷275

####

温阳利水。方拟真武汤加减:制附子13克,茯苓30克,芍药10克,白术10克,生姜3片,生*

芪30克,*参15克。此方连服30剂,尿蛋白由+++,逐渐降为++、+、±直到阴性。之

后,上方加减改用水丸连服3个月恢复工作。


  

(十)芎归胶艾汤治流产

邹某,女,30岁。已流产三次,大多在3~4个月之间。西医已诊为习惯性流产。今次妊

娠近3个月,少腹坠痛,时挛缩,时有恶冷感,阴道流血少许,腰酸但不痛,纳食如常,仍坚持正

常工作。舌中根微*,质微红,脉细滑。证属冲任虚损之胎漏。治以调补冲任,养血安胎。方

拟芎归胶艾汤加味:熟地15克,生地10克,川芎3克,白芍30克,阿胶10克,黑艾叶10克,杜

仲炭10克,*芩10克,白术10克,甘草5克。3剂后,少腹寒痛已缓,阴道流血已止,诸症已

消。继以当归芍药散调服3个月。足月分娩一男婴。


  

(十一)麻*附子细辛汤治疗心动过缓

李某,女,18岁。心动过缓40~45次/分,已察觉年余。西医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症见

形寒易冷,手足不温,参加运动则觉心闷短气,纳便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证属心阳

不足,寒凝气滞。治以温通心阳。方拟麻*附子细辛汤加减:麻*5克,制附子10克(先煎),

细辛3克。服三剂药后,手足渐温,心率55~60次/分。上方制附子改为15克,10倍量制蜜

丸,每丸重9克。每服1~2丸,日2~3次。服40天后来述,参加运动已无胸闷感,四末温如

常人,心率65~70次/分。嘱服完丸剂,即可停药。随访两年,病情稳定。


  

(十二)麻杏苡甘汤治风湿性关节炎积水

日本人唐某,男,62岁。患风湿性关节炎已三年,过劳则痛甚,阴雨天前全身不适,关节痛

加重。因劳累过度,左关节积水,经西医抽出白*色薄液,30天后关节积水复生如故,行路不

便,纳食香,二便调。舌质淡,苔白微厚,脉沉涩。证属湿滞关节,经脉瘀阻。治以除湿利关节。

方拟麻杏苡甘汤加味:麻*10克,杏仁5克,生苡仁30克,苍术15克,秦艽10克,木瓜10克,

五加皮30克,甘草5克。连服10剂,关节水消。遂拟上方10倍量,制水丸长期服用,以巩固

疗效。随访一年后关节未再积水。

二、糖尿病的辨证探讨

李氏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探讨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B型细胞功能变化的联系。


  

(一)胰岛B细胞功能———INS、C-P的测定(天津德普提供试

剂盒)

对糖尿病病人及部分健康人进行了胰岛B细胞功能———INS、C-P的测定。测定结果与

多数学者的报道相符。即IDDM患者的INS、C-P的分泌水平极低且无明显曲线,甚至个别

病人的INS、C-P的值均为0。而NICCM患者的INS、C-P的分泌表现为多样化,有升高、

正常、减低之不同。患者的INS、C-P的分泌表现为正常或减低,部分患者的分泌曲线峰度后

 

第三卷276

 

####

移,甚则无明显曲线峰度,其中还有肥胖或血脂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其INS、C-P的分泌明显

升高,但分泌曲线峰度则大多正常。健康人的测定中,肥胖或血脂升高者的INS、C-P的分泌

也明显升高。


  

(二)中医辨证分型

祖国医学很早就有关于糖尿病的记载和论述,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属于祖国医学“消瘅”

或“消渴”的范畴,临床多按“上消”、“中消”、“下消”论治。近十年来,应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

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报道颇多,大多以各自的临床经验辨证分型。如:肺胃热盛、阴虚燥热、胃火

炽盛、胃阴不足、肺胃阴伤、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虚气弱、肾气不足,或夹湿、夹瘀,或以瘀血

内阻为治,虽各有一定的疗效,但普遍的指导意义则较差。这是由于各自治疗疾病的角度不

同,且辨证也无较统一的标准所致。

我们本科病房自1991年9月以来,重点收治糖尿病患者,利用本科实验室进行中西医结

合治疗和研究,筛选有效的单味中药和复方药剂。李氏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将糖尿病分为以下

三种证型。

1.阴虚内热型:口渴引饮,善饥消食,小便色*,量多而频,消瘦,大便秘结或便下不爽,寐

多不宁。舌质红或微红,苔薄*少津或*燥,脉滑数或细数。

2.气阴两虚型:神疲乏力,口渴欲饮,纳食正常或稍多,小便稍多或正常,大便通畅或稍干,

或有五心烦热,寐多梦。舌质淡红,苔薄少津,脉细弱。

3.气虚或气虚夹湿型:神疲乏力口不渴,纳食正常或不香,小便清长或正常,大便正常或

软,寐宁或嗜睡。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无力或弱。

上三型中,临证所见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瘀血,有的可以从临床症状获得,有的即由舌质得

知,有的则以有关化验推知。故治疗时,各型多加以活血化瘀之品。


  

(三)胰岛B细胞功能与中医辨证

对100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与中医分型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8例ID

DM患者中,7例属阴虚内热型,其中INS、C-P的分泌极低,且曲线低平;在NIDDM患者中,绝

大多数患者属气阴两虚型,且随气阴两虚程度的加重,其INS、C-P的分泌亦逐渐减低明显;在

INS、C-P分泌明显升高者中,大多数患者属气虚夹湿型,健康人INS、C-P分泌升高者,按中

医辨证亦属此型,说明胰岛B细胞功能与中医辨证有一定的关系。

三、温补脾肾治疗甲减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以下简称甲减)发病隐匿,病程较长,治疗颇为棘手。以温补脾肾为主

治疗甲减患者7例,均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整理如下:


  

(一)病案介绍

例1. 郭某,女,37岁。病历号47463。因乏力伴颈前部肿大而来本院就诊。经查血清

发现三磺甲状腺原氨酸(T

)、甲状腺素(T

)降低,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SH)增高。

 

第三卷277

####


  患者表情淡漠,皮肤粗糙,舌体稍厚,甲状腺II度肿大,心肺(-),肝脾不大,双下肢轻度

浮肿,膝踺反射减弱,少言欲睡。自诉乏力,畏寒,纳可,腹胀便干,时或烦躁。舌淡红,苔薄白,

脉细弦。心电图、胸片正常。甲状腺扫描示有一可疑功能减低的凉结节。甲状腺B超示回声

偏低,明显不均。腹部B超示脂肪肝。血清T

12ng/dl,T

0.5μg/dl,TSH>60μIU/ml,抗甲状腺

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强阳性,反T

(γT

)7ng/dl,血清游离甲状腺

素(FT

)0.5μg/dl,胆固醇276mg/dl,甘油三酯203mg/dl,高密度脂蛋白68mg/dl。

西医诊断为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脂肪肝。中医辨证:肾阳不足,兼有气郁。

处方:制附子10克(先煎)、肉桂3克(后下)、生*芪30克、当归10克、仙灵脾10克、熟地30

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白芍5克、郁金15克。每日1剂,未予西药。

药后1周,乏力、畏寒、少言欲睡明显好转,烦躁、浮肿消失,腹胀略缓,但大便仍干,并出现

口干而苦。舌微红,苔薄白,脉细弱。遵上方加减:制附子15克(先煎)、肉桂3克(后下)、生*

芪30克、当归15克、仙灵脾15克、生地30克、知母10克、*柏120克、蒲公英15克。服4周

后,腹胀缓,大便通,诸症基本缓解。复查T

56mg/dl,T

1.5μg/dl,TSH38μIU/ml,γT

14mg/dl,胆

固醇206mg/dl,甘油三酯104mg/dl,高密度脂蛋白52mg/dl。遂配制丸药出院后服用。

例2. 宋某,女,37岁。病历号:49864。因发现颈前肿大,伴乏力、憋气月余而来本院就

诊。查血发现T

、T

降低,TSH增高。入院检查:表情淡漠,嗜睡懒言,皮肤粗糙,舌体稍厚,甲

状腺II度肿大,心音略低,律齐,肺(-),肝脾不大,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膝踺反射减弱。自诉

无力,憋气,畏寒,纳呆,腹胀便难,月经失调,性欲淡漠。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重按则弱。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胸片示纹理增粗。甲状腺B超回声偏低,不均匀。腹部B超示脂肪

肝。血清T

33ng/dl,T

0.5μg/dl,TSH>60μIU/ml,TGAB、TMAB阴性,γT

8.7ng/dl,FT

126μg/

dl,胆固醇207mg/dl,甘油三酯178mg/dl,高密度脂蛋白25mg/dl。

西医诊断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脂肪肝,可疑慢性甲状腺炎。中医辨证:脾肾阳虚。处方:

制附子10克(先煎)、白术10克、生*芪30克、当归10克、云苓10克、仙灵脾10克,不予西药

治疗。

服药1周后,颜面发胀、乏力、畏寒、憋气、浮肿等症状略减轻,腹胀便难如故。舌淡红,苔

薄白,脉细沉。遵上方将制附子、仙灵脾逐渐加至25克,继服5周后,诸症缓解,惟甲状肿大变

化不大。复查血清T

97ng/dl,T

3.5μg/dl,TSH6.5μIU/ml,γT

16.3ng/dl,FT

2.8μg/dl,血脂三项

略减低。遂上方加浙贝10克、山慈菇15克,配制水丸,出院继续服用。

例3. 谭某,女,49岁。病历号:179679。因发现畏寒、乏力、浮肿3月余而来本院就诊。

查血发现T

、T

降低,TSH增高。

入院检查: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声音嘶哑,皮肤粗糙,甲状腺I度肿大,心音低,律齐,肺

(-),肝脾不大,双下肢浮肿较重,膝踺反射减弱。自诉畏寒突出,虽值盛夏,亦着秋衣裤,但仍

感不足。嗜睡,乏力纳呆,腹胀便难。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心电图、胸片、甲状腺扫描、B

超均正常。血清T

6.0ng/dl,T

03μg/dl,γT

6ng/ld,FT

0.8μg/dl,,TSH>60μlU/ml,TGAB、TMAB

强阳性,胆固醇367mg/dl,甘油三酯174mg/dl,高密度脂蛋白45mg/dl。空腹血糖168mg/dl,餐

后2小时血糖215mg/dl。

西医诊断为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减退,II型糖尿病。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水湿内

停。处方:制附子10克(先煎)、白术15克、生*芪30克、当归10克、云苓10克、仙灵脾10

 

第三卷278

 

####

克、白芍10克,每日1剂。并予甲状腺素20mg/日,控制饮食。

服药1周后,症状开始减轻。上方将制附子、仙灵脾逐渐加至20克,服3周后减衣裤,5周

后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血清T

55ng/dl,T

2.2μg/dl,TSH4.6μIU/ml,γT

14ng/dl,FT

3.2g/dl,胆

固醇154mg/dl,甘油三酯100mg/dl,高密度脂蛋白37mg/dl。空腹血糖114mg/dl,餐后2小时血

糖144mg/dl。遂配制水丸带药出院。

例4.张某,女,62岁。病历号:84415。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经

131

I治疗后22年,现因畏寒、

浮肿、憋气1年余而来本院就诊。经检查血发现T

、T

降低,TSH增高,心电图异常。

入院检查:表情呆板,反应迟钝,声音嘶哑,皮肤粗糙干裂,舌增厚,甲状腺不大,颈静脉充

盈,双肺底有湿罗音,心界扩大,心音低钝,率66次/分,律不齐,心尖部及主动脉瓣区可闻及

II、III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肋下可及,双下肢严重浮肿,膝踺反射减弱。自诉憋气较重,不得

平卧,动则心悸气短,且有乏力,畏寒,纳呆,腹胀便难。舌淡微暗,体胖大,苔薄白,脉细弱结

代。心电图右束枝完全阻滞,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图示中等量心包积液。

胸片示心影扩大。腹部B超示肝脾大。血清T

26ng/dl,T

0.8μg/dl,TSHμ60IU/ml,TGAB、TMAB

阴性,γT

3.5ng/dl,FT

0.38μg/dl,胆固醇219mg/dl,甘油三酯185mg/dl,高密度脂蛋白24mg/dl。

空腹血糖142mg/dl,餐后2小时血糖378mg/dl。尿素氮(BuN)28.9mg/dl,肌酐(Cr)1.3mg/dl。

西医诊断为甲状腺机能减退,心包积液,冠心病,II型糖尿病并肾病变。中医辨证:脾肾阳

虚,水湿泛滥。处方:制附子10克(先煎)、白术15克、生芪15克、当归10克、云苓30克、仙灵

脾15克,白芍10克,瓜蒌30克、川连3克、半夏10克、葶苈子20克、大枣10克。每日1剂,并

予甲状腺素20mg/日,降糖药美吡达(Minidiab)15mg/日,偶用少量利尿剂。

服药2周后,乏力、畏寒、憋气、浮肿等症状减轻,腹胀缓,大便顺。上方将制附子加至15

克,仙灵脾逐渐加至30克,继服7周后,诸症基本缓解。复查B超示肝不大,脾大。超声心动

图示少量心包积液。血清T

65ng/dl,T

2.7μg/dl,TSH34.5μIU/ml,γT

13.5ng/dl,FT

065μg/dl,

胆固醇171mg/dl,甘油三酯140mg/dl,高密度脂蛋白32mg/dl。空腹血糖100.7mg/dl,餐后2小

时血糖132mg/dl。BuN21.3mg/dl,Cr1.0mg/dl。遂配制水丸带药出院。


  

(二)体会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系甲状腺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造成的全身性内分泌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元气亏乏、气血不足、脏腑受损的阳虚证候,多属中医“虚劳”之范畴。

据临床报道,脾肾阳虚最多见,文中所述4例中,3例为脾肾阳虚,亦与之相符。但3例治

法有别于其它报道,不论水肿轻重,均采用真武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例4因有心包积液,又

加入小陷胸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水。仅1例未及脾阳,而予金匮肾气丸合当归补血汤加

减治疗。

李氏认为中医辨证治疗甲减,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目的,且无明显副作用,但疗

程较长,治疗切勿过急。李氏所选主要药物制附子、肉桂、仙灵脾温补肾阳以治虚之本;茯苓、

白术、干姜温脾化湿,佐补肾中之品以行水;生*芪、当归健脾益气养血,协补脾肾之味以补虚;

生地、熟地、山萸肉、白芍滋阴,以阴中求阳,并可防药物过燥。共凑温补脾肾,益气养血,行水

消肿之功,而达治疗甲减之效。经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症状一般在服药2~3周减轻,5~6周

 

第三卷279

####

基本缓解。化验检查在服药2~3周好转,5~6周显著好转。其中T

、γT

恢复较快,大多正常

或基本正常;T

、FT

次之,一般较前升高,接近正常。TSH下降较慢,而血脂,尤其是胆固醇明

显下降,均降至正常范围。另外,例3、4虽加服甲状腺素片20mg/日,但曾请教本院内分泌专

家,每日服甲状腺素20mg,不可能取得如此效果,认为主要是中药的作用。

四、大*治疗慢性肾衰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内科难治之症,西药仅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显

效报道亦不多见。李氏用大*粉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较为满意,可显著降低血尿素氮,对

减低血肌酐亦有明显的作用。


  

(一)临床资料

自1988年~1993年6月,用大*粉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82例。其中,男48例,女34例;

年龄最小42岁,最大89岁,平均58.4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为17年,平均5.2年;原发病为

肾病综合征24例,肾小球肾炎20例,糖尿病18例,肾盂肾炎14例,肾结石4例,肾囊肿2例,

血尿素≥22.5mmol/L45例,≤22.5mmol/L37例,≥265.25μmol/L43例,≤265.2μmol/L39

例。


  

(二)治疗方法

将大*研细末为粉(每克药粉约装3粒),装入2号空心胶囊,予以口服。根据患者病情轻

重及体质强弱之不同,故大*粉的用量亦不同。一般用量为每日1~3克,最多可用至4~5

克,分2~3次服。临床应用以便稀,日3~5次,不泻,且无腹痛为原则。凡接受治疗者均宜长

期连续服用。


  

(三)疗效标准及结果

本组82例患者服药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5年,平均3.5年。经治疗后,显效:临床症状

完全消失,血尿素氮、肌酐下降至正常范围22例,占26.83%;良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尿素

氮、肌酐下降35%以上28例,占34.15%;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血尿素氮、肌酐下降在

15%以下或上升14例,占17.07%。总有效率为82.93%。本组82例,除11例死亡外,平均血

尿素氮、肌酐下降13.84mmol/L,血肌酐下降137.68μmol/L。按原发病分析,以肾小球肾炎及糖

尿病所致肾病疗效为著。此外,服用大*粉后,患者大多血压有所下降,贫血随肾功能的改善

而逐渐回升。

患者在接受大*粉治疗后,一般至第1~2个月后,自觉身体轻爽,体力渐增。同时复查血

尿素氮、肌酐则明显下降,随之病情亦渐好转,部分患者经长期连续服用而降至正常水平。


  

(四)讨论及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氮质代谢产物潴留异常所致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主要表

现为自身中毒及代谢紊乱的症状。经动物实验及尸体解剖等研究揭示在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过

 

第三卷280

 

####

程中,肾小球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导致肾功能减退和恶化的主要病理基础。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虚实夹杂,为正虚邪实之证。其变化发展过程常因实致

虚,继而又由虚致实,可涉及全身五脏六腑。其中脾肾阴阳衰败,湿浊水毒潴留是病的关键,而

瘀血内阻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也是常见的。湿热水毒瘀久可生热化毒,瘀阻血脉或病久

入络,则可致瘀血。所以中医认为湿浊、热毒、瘀血既是肾功能减退的病理产物,又是使肾功能

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李氏认为泄浊和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是治疗慢性肾功能

不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虽系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但邪不去则正不

复。临床多主张攻邪扶正,而达到治疗本病之目的。生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具有泻浊清热、凉血解毒、行瘀破结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可使肠道再吸收增加,致

合成尿素的原料氨基氮量减少;使血中的必需氨基酸浓度增高,致尿素氮合成体蛋白;可抑制

体蛋白分解,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下降;促使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可促进尿中尿素氮及肌

酐的排泄量增加。从生大*的性味功用及现代药理研究分析,正合中医的病因病机及现代医

学的病理机制。因此,李氏选用大*粉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湿浊可泻,热毒可清,瘀血可

化,推陈致新,促进正常的机体代谢,邪去正复,而获较为满意疗效。从治疗的82例患者中观

察,大*粉对于早、中期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满意,但晚期患者效果则较差。

本组病例,选用大*粉,攻邪以扶正为治。临床凡见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均能长期连

续服用。然而,亦有少部分病人服药后,腹痛腹泻甚,故停用大*粉,改用大*复方制剂,亦可

获效。所以,此类病人不适宜本方治疗。

五、重剂应用单味药物

李氏在临诊中,强调辨证论治,适应结合辨病,突出主攻方向,以方小药精,治愈不少疑难

病证。重用单味药,如重用柴胡、厚朴、丹皮、连翘、石韦、金樱子、甘草、葶苈子、白芍、附子等药

物。


  

(一)重用柴胡

一般用量3~10克,重用15~60克,最大用量120克。柴胡具有发汗清热,散表和里之功,

与解热、抑菌、抗病毒等现代药理作用相合。用于发热性疾病,重剂方可获效。常在小柴胡汤、

银翘散、补中益气汤等方中重用。临床主要用于原因不明发热,以及感冒、肝炎、血液病、肿瘤、

体虚等所致发热。一般服药2~5天,多则2周,即可热平。药量随热降而减量,未见明显毒副

反应。

如治一女性42岁患者。因发热10天,经多种检查未见异常,予抗菌、抗结核治疗月余未

效,遂会诊。证见口苦咽干,胸胁满闷,寒热往平,纳呆食少,形体消瘦,二便如常。舌淡红,苔

薄白,脉弦而数。证属邪客少阳。遂予小柴胡汤加减。重用柴胡60克。服7剂后,热大减。

守方柴胡减至30克,再服7剂后,热退病愈。


  

(二)重用厚朴

一般用量3~10克,重用25~50克,最大用量80克。厚朴具有理气除胀,增强肠蠕动之

 

第三卷281

####

功,与兴奋肠管的现代药理作用相合。用于腹胀较甚者,重剂方可获效。常在厚朴三物汤、枳

术丸、厚朴七物汤等方重用。临床主要用于帕金森氏综合征、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所致

之腹胀。服药期间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如治一男性80岁患者。因患帕金森氏综合征住院。经西药治疗肢体抖动等症状明显减

轻,唯腹胀便难如故,遂会诊。症见腹胀如鼓,便软而难解,纳呆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细。证属气运失司,浊气不降。遂拟厚朴三物汤合枳术丸,重用厚朴至80克,加莱菔子10~15

克。服3剂后略减,治疗月余症状缓解。


  

(三)重用丹皮

一般用量6~12克,重用25~60克,最大用量90克。丹皮凉血、散瘀、止痒,与解热、抑菌、

降低血管通透性等现代药理作用相合。血热所致之病症,重用方可获佳效。常在二至丸、归参

丸、犀角地*汤等方中重用。临床主要用于血小板减少症、血液病之发热、皮肤病等。服后无

腹痛腹泻等副作用。

如治一男性21岁患者。全身皮肤发疹,色红如环状,身热痒甚,遇冷则缓,口干而苦,纳食

尚可,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证属邪客血分,迫于肌肤。投予归参丸加丹皮45

克,升麻10克,土茯苓25克,甘草3克等。服7剂后,皮疹减轻。再进7剂后痊愈。


  

(四)重用连翘

一般用量3~15克,重用20~45克,最大用量60克。连翘具有清血分热结、通淋之功,与

抗菌、抑菌、利尿等现代药理作用相合。重剂用于血淋,多与重剂白茅根配伍,相得益彰,清热

散结而不伤阴,凉血止血而不留瘀。常加入二至丸、八正散等方剂中重用。临床主要用于原因

不明之血尿、肾炎、肾盂肾炎、泌尿系统感染等。

如治一男性21岁患者。因患慢性肾炎年余而休学,尿常规检查红细胞10~30个/高倍,

已持续月余。症见神疲力乏,腰膝酸软,纳可便调。舌质红,苔薄*,脉弦有滑象。证属热结血

分,迫血下行。投予连翘35克,白茅根30克。服5剂后,尿中红细胞3~8个/高倍视野。上

方再进10剂后,尿常规正常,症状缓解。继以六味地*丸巩固疗效,之后随访未复发。


  

(五)重用石韦

一般用量5~10克,重用30~45克,最大用量60克。石韦具有利水通淋,清热止血,消尿

蛋白之功效。常在辨证方中重用。临床主要用于顽固性蛋白尿、肾炎、肾盂肾炎、泌尿系感染

等。

如治一女性49岁患者。患慢性肾炎,持续性蛋白尿十余年,均在100~300mg/dl以上。初

诊时,咽干口渴,二便如常,双下肢微热,时或疼痛。尿蛋白为300mg以上/dl。舌淡红,苔薄

白,脉细。证属湿热内蕴,迫及下焦。投予石韦45克,白茅根30克,猪苓、茯苓、葛根各15克,

鸡血藤25克,甘草3克。服5剂后,症减,尿蛋白200mg/dl。原方石韦加至50克,继服1月,

尿蛋白<50mg/dl,多为阴性。

 

第三卷282

 

####


  

(六)重用金樱子

一般用量6~20克,重用25~45克,最大用量60克。金樱子具有固精缩尿较强之功效。

重剂应用则收缩作用显著。常加入缩泉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锁阳固精丸等方中重用。临床

主要用于尿崩症、遗尿、遗精等。

如治一女性65岁患者。患尿崩症半年,症见口干欲饮,尿频不痛,腰膝酸软,少腹冷胀,大

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肾气不足,气化无权。遂予缩泉丸加金樱子45克,服10

剂后,诸症大减。原方10倍量,研为极细末,每服3~5克,日2~3次。服用月余,病告痊愈。

之后随访,未见复发。


  

(七)重用甘草

一般用量3~10克,重用15~25克,最大用量45克。甘草有清热利咽、解毒消肿之功效,

与抗炎、解毒等现代药理相合。用于咽喉肿痛,重剂疗效颇佳。常在桔梗甘草汤中重用。临床

主要用于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等。服药期间未发现浮肿、腹胀、钾低等副作用。

如治一女性29岁患者。患急性咽炎5天,症见咽痛,音哑,咽部不爽,目赤干涩,纳食尚

可,小便色*,大便通调。舌微红,苔*少津,脉滑数。证属热壅咽部,灼伤津液。遂予桔梗10

克,生甘草30克,玉蝴蝶10克,蝉衣5克,肥玉竹10克。服5剂后症状减轻,再进5剂病痊愈。

之后随访未见复发。


  

(八)重用葶苈子

一般用量3~10克,重用15~25克,最大用量30克。葶苈子具有泻肺排热痰,消心胸

之水功效。部分与强心的现代药理作用基本相合。用于心胸之水、痰热壅盛等症,重剂方可获

效。常在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陷胸汤、千金苇茎汤、麻杏石甘汤等方中重用。临床主要用于肺

炎、感冒所致之痰多*色,以及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服药期间未见少气、减慢心率等毒副作

用。

如治一女性24岁患者。咳嗽8月余,偶作喘。初诊时症见咳嗽痰多,色*质粘,咯出不

爽,胸闷憋气,纳食尚可,小便色*,大便偏干,舌淡红,苔*微腻,脉弦滑。证属痰热壅肺,宣肃

失司。遂投予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小陷胸汤。重用葶苈子30克,并加紫菀25克。服5剂后,咳

嗽有缓,痰排出增多。原方再进5剂,痰量减少。原方加减,继服2周,病告痊愈,未再复发。


  

(九)重用白芍

一般用量5~10克,重用15~30克,最大用量50克。白芍具有柔肝缓急而不耗气,平肝泻

热而不伤阴之功效,与解痉、镇痛、解热等现代药理作用相合。常在芍药甘草汤、乌梅丸、四君

子汤、桃红四物汤、柴胡疏肝散等方中重用。临床主要用于慢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肝血管

瘤、更年期综合征等。

如治一女性73岁患者。患慢性胰腺炎3年,症见口苦恶心,进食稍多则腹痛,二便如常,

肢软乏力。舌胖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脾虚肝郁,疏泄失司。投予四君子汤加白芍30

克,香附、郁金各10克。服5剂后,疼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乏力有缓。原方加减,再进10剂

 

第三卷283

####

后,诸症缓解。


  

(十)重用附子

一般用量3~10克,重用15~25克,最大用量35克。附子大辛大热,具有温肾壮阳,逐寒

生精,化浊行水,宜痹止痛之功效。临证贴切,则可重用,但宜逐渐增量。重用时更应延长煎煮

时间,以去其大毒。常在天雄散、真武汤、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汤、麻*附子细辛汤等方中重用。

临床主要用于男子不育、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窦性心动过缓

等。

如治一男性32岁患者。婚后3年未孕,女方检查未见异常。行精液常规检查:精子活动

度15%,精子数2300万/毫升,异常精子15%。自诉精液清冷,下部微冷,余如常。舌淡红,苔

薄白,脉细弦。证属肾阳不足,阴寒内生。遂予天雄散加露蜂房,制附子首用10克。服7剂

后,无明显不适。之后逐渐加至25克,连续守方服用45天后,复查精子数增至6800万/毫升,

异常精子7%,精子活动度75%。原方加减配制成密丸以巩固疗效,1月后告其爱人已怀孕。

六、升降出入临证运用

气机升降理论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李氏认为临床无论治疗伤寒

外感,温病发热,还是内伤杂病,皆以升降出入为其辨治准绳,治法颇多,用之得当,效如桴鼓。


  

(一)升降出入理论在伤寒外感疾病中的运用

《伤寒论》以六经立论。一般而言,三阳之病,以去邪为主,然而不同的病情又当施以不同

的去邪方法;三阴之病,多属里虚寒证,治以扶正为主,又当根据不同的病情拟以相应随之变化

而治。此虽未明言气机升降出入者,但已寓其中。“六淫贼邪入侵,机体气机升降出入乖乱而

发病,如外感之病,表闭邪郁,枢机失利,治以疏表透邪为要,邪去则有利于升降出入复常,邪失

透达,犹如闭门留寇,邪气内传,他病由生”。观仲景太阳证用麻*汤;阳明证用葛根汤;少阳证

用小柴胡汤;此疏表透邪外出之意。如临床有风寒束表,卫阳闭遏,营卫郁束,皮毛闭塞而致发

热,恶寒,头身痛,无汗等症,治宜辛温发散,寒去而表解,升降复常。

如治一男性61岁患者。体壮,中午过后,突然发热恶寒,头痛,周身关节疼痛,微喘,身热

无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而紧。证属风寒外束,表实之证。治以辛温发散。方拟麻*汤:

麻*9克,桂枝5克,杏仁9克,甘草5克。服头煎后,微汗,热退,喘止。二煎未服,当夜熟睡,

翌晨神爽,照常干活。


  

(二)升降出入理论在温热病中的运用

温热之病别于伤寒。众所周知,温病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逐渐形成自身

体系的,其临床辨证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核心,亦与升降出入密切相关。李氏认为:“升降

出入也是温热辨证施治必不可少的重要理论依据”。人体感受外邪,无论是寒邪,还是热邪,无

论是风邪,或是湿邪,均可使气机壅闭而周行窒滞,升降出入失常。如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或

卫气被郁,肺失宣降,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泄热,忌以辛温;若邪入气分,治宜宣气逐邪,泄热保

 

第三卷284

 

####

津;邪入营分,治宜透热转气;邪入血分,治宜清热凉血,化瘀散血,总则使邪去而升降出入复

常。如湿温初起卫气同病,宜宣化表里之湿;湿浊郁伏膜原,宜疏利透达湿浊;湿困中焦,脾胃

升降失司,宜燥湿化浊;湿邪下注,泌别失司,当淡渗利湿为主;肠腑湿郁气结,传导失司,治宜

宣清导浊;湿热俱盛者,治宜清热化湿;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者,治宜清热化湿,豁痰开窍等,使

湿热去,三焦通利升降复常。

如治一男性40岁患者。初起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5℃之间,经西医各项检查,无异常

发现,使用抗菌素及中药清热泻火之剂均不效。症见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退,头重如裹,胸脘

满闷,纳呆食少,口淡而不渴。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证属湿热内郁,卫气失宣,清阳被阻,

热恋不退。治以芳香化浊,宣畅气机,分消湿热。方拟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9克,厚朴花9

克,法半夏6克,泽泻6克,猪苓6克,杏仁9克,薏苡仁12克,茯苓9克,白蔻仁6克,淡豆豉6

克。服药3剂后热退,继服3剂而诸症悉除而出院。遂带健脾渗湿之汤剂善其后。随访一月

未再发热。


  

(三)升降出入理论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肺主气,司呼吸,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升降出入

的失常,可由肺脏自身或他脏所干而致。治疗无论重在治肺或肺与他脏同治,其关键仍是调理

气机升降平衡。肺主宣发和肃降,是肺自身气机的调理,一升一降,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如果

肺只有升而无降,或只有降而无升,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在临床实践治疗中,应宣中有降,降

中有宣,最终达到升降平衡。

如治疗一哮喘患者。素有轻咳,时而加重,经久不愈。近来因天气变化,咳嗽加重,吐白

色泡沫痰,喘促短气,夜间稍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属外感风寒,肺失宣降。治以辛温

解表,温肺化饮。方拟小青龙汤加减:炙麻*6克,桂枝6克,生白芍10克,五味子9克,姜半

夏12克,苏子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服上药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喘促已消,

唯夜间咳嗽,晨起吐白色泡沫痰,但痰量较前减少。舌苔薄白,脉仍现弦象。原方加减继服药

十余天,诸症平息,恢复正常工作。

肺与他脏的气机调理亦是如此。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二脏功能失调,则可出现肝郁气

逆,木火弄金,郁痰犯肺,风摇痰鸣等表现,治疗宜调肝理肺法为主。肺的呼浊吸清功能也必须

靠肺肾气机升降来维系,肺得肾气的温煦而清肃,肾赖肺气的濡养而作强,肺肾升降有序,才能

达到清浊交换的目的,从而完成人体真气的生成布化及水液运化输布等。若肺肾同病,上实下

虚,当以化痰降逆,温纳肾气。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以经脉络属,肺气的肃降

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又助于肺的宣发和肃降。若肺系疾病者,症

见喘促,咳痰,大便燥结,治以通便攻下法可获效;反之大便溏,喘促有寒热者,治宜解肌清里,

调理宜降之法,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升降出入理论在脾胃疾病中的运用

脾胃同居中焦,通达上下,实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沉降,是维持人体生理功

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无论是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还是他脏互致,其治疗在于调理脾胃气

机,斡旋脏腑,最终达到气机升降平衡。

 

第三卷285

####


  如治一男性,31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近日来空腹疼痛加重,大便潜血(+),神疲

乏力,面色不华,纳则心下满,喜纳温热饮食,泛酸,偶有呃逆,胃脘痛时喜按,腰背酸痛,夜寐不

宁,常因胃痛而醒,醒后再不易入睡,大便时干时溏,口苦。舌淡红,苔*腻,脉弦细。证属寒热

互结,升降失调。治以寒热平调,开结散痞。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味:姜半夏10克,*参8克,*

芩炭13克,川*连10克,炙甘草5克,红枣5枚,伏龙肝100克。嘱以水3000毫升,先煎伏龙

肝1小时,去渣,再下诸味煎服。5剂药后脘痞胃痛已缓,大便化验潜血阴性。继上方去伏龙

肝,加吴茱萸3克,再进7剂,诸症均缓。遂以上方加*芪15克,10倍水量,水泛为丸。每次6

克,日2~3次服。3个月后复查病情平稳。继服上药年余而病愈。

脾胃与他脏气机调理亦是如此。如调理中焦脾胃气机,以助肺之宣降,脾胃与肺之间生理

上相互作用,脾将其运化的津液和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为肺的正常生理功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肺的宣发和肃降及通调水道的功能,又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心肾

上下相交,脾胃居中协调,中央戊土为万物之母,五脏之精华,悉赖于脾胃纳化,土旺则心肾相

交。脾升胃降,枢机利达,心肾交接,水火相济,阴阳协调。若脾不升,胃不降,则阻塞上下交

通,致心肾不交。肝与脾无论是疾病传变,还是临床治疗,均密切相关。


  

(五)升降出入理论在心肾疾病中的运用

心为君主,生命的主宰,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心不能受邪,受邪则危,肾不能受伐,受

伐则殆。心属火,肾属水,水火是阴阳的征兆,升降为阴阳运动的反映,所以升降运动以心肾为

其根本。临床调理气机升降,必先审识心肾之升降,纵观全局而以法治之。

如治一男性患者。西医诊为心动过速,病及四五年,服西药治疗不效。症见心悸,胸闷,气

短,倦怠乏力,自汗,纳少,夜寐不宁,多作噩梦,每遇劳累及心情不快时加重,夜间易惊醒,醒后

心中惕惕动悸不安,心率每分钟140~180次。舌淡红,苔薄少,脉细数,时有结象。证属心阳

不振,鼓动乏力,营血失和。治以益气和营,辛甘通阳,调心之气机。方拟炙甘草汤加减:炙甘

草12克,*参15克,桂枝6克,熟地24克,麦冬12克,炒枣仁15克,火麻仁10克,阿胶片9

克,红枣10枚,生姜6克。服7剂后,心悸见缓,结脉减少,唯夜寐不安,便溏。继原方去火麻

仁,加琥珀粉3克(分冲),另予柏子养心丸,每晚1丸服。10日后再诊,症状大减,急行时亦不

觉心慌、气短,惟脘腹满闷,食少纳呆,脉细而无数结之象。此为心阳未复,中焦气机不利,腐熟

失司。方拟北秫米18克,桂枝6克,制半夏12克,苍术9克,厚朴6克,炒枣仁15克,生麦芽30

克,鸡内金9克,神曲12克,生姜6克,木香5克。以通阳安神,调畅气机,和胃消食。服药7

剂,诸症消失。与四君子汤加减,并服柏子养心丸,巩固治疗一月停药。随访一年,未再复

发。

心与肾各自有自身的升降失常病理变化,又有着互相间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临床必须随

其证而辨治。心肾与其他脏腑的气机调理,二脏升降有序,才能使机体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肾脾升降出入失司,则可产生诸多疾病。如脾肾阳虚,治则温肾健脾,调理升降。肾与肝,肝

木受肾水滋养,而肾水上升又赖肝木之汲引,是谓阳助阴升。在病理上,若肾水不足,木少滋

荣,谓之水不涵木,而致阳亢于上,扰于清空,治宜滋水涵木,唯肝肾升降适宜,方水盈木秀,精

血互生。

 

第三卷286

 

####


  

(六)升降出入理论在肝胆疾病中的运用

肝属风木之脏,性升发冲和,不郁不亢;胆为中精之腑,性宣通泄,可升可降;肝主谋虑,胆

司决断,表里相和,升降相宜,职能疏泄,运脾和胃,畅达气血,疏利三焦,情志和平。胆属少阳,

少阳为枢,枢司开阖,人身之气血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有开则能通于外,有阖则能应于内,无开

则出废,无阖则入绝,枢机不利,则升降之机停,开阖之机废。肝胆相连,互为表里,胆气和降,

有利于肝气的升发,不致化火灼肺,肝气升发,助胆之功能发挥。若胆气升降失调,可生诸多疾

病。如肝升太过,肝火上炎,治则宜清降抑肝;阴亏不能潜阳,则阳腾于上,治宜滋阴潜阳;肝风

内动,治宜镇肝熄风。肝升而不及,木郁气滞,治宜疏肝解郁,调其升降。

如治一女性38岁患者。经活检诊为乳腺增生病。症见经前胸胁胀满易急,善太息,纳少,

时而呃逆,乳房胀痛不适。经行腹痛,痛无定处,经量少,有血块,色暗,经后诸症减轻。舌质暗

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证属肝郁气滞,瘀血内阻,升降失司。治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经。方

拟柴胡6克,香附9克,川楝子9克,橘络5克,夏枯草24克,元胡9克,穿山甲9克,三棱5克,

王不留行9克,露蜂房3克,土茯苓24克。服上药10剂后,诸症消失。此后每次经前服上方

两周,连续服三个月而痊愈。

肝胆与其他脏腑亦同气机升降相关。如肝与肺,肝藏血,其性升发,肺主气其性肃降,肝司

调节全身之血,而肺调节全身之气,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赖以气的推动,肺主一身之气,又靠

血的濡养,人体周身气血运行,周流不息,实赖肝肺气机的调畅。若肝肺升降失常,左强右弱,

肝升太过,木火过盛,必使肺降失司,此即木火刑金,治宜清肝救肺。肝与脾胃,肝升不及,郁则

难舒脾胃,肝升太过,横逆易犯中土,脾胃赖肝疏达。若肝失疏泄,脾胃受病。病在脾者,治宜

疏肝健脾;病在胃者,治宜疏肝和胃。肝气太过,克土犯胃,肝火犯胃,治宜泻肝和胃;肝旺克

土,土弱木强,治宜抑肝扶脾。

总之,表里内外,卫气营血,脏腑等各有阴阳,升降出入,并且在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机体气

化活动的整体。临床运用中医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可有效地指导辨证论治,立法遣药。

名案评析

一、温补脾肾、活血通痹治皮肌炎案

左某,女,34岁。病历号:164146。1991年9月5日因双膝关节疼痛并面部、双手皮疹1年

余收入院。医院、同济医科大学、医院检查,怀疑皮肌炎,未行任何治疗。入院时

诉双手指关节伸侧脱屑、瘙痒,局部发热发胀,双手晨起发僵,活动数秒钟后便消失。双上肢抬

举无力,双膝关节疼痛难以下蹲,行走及上下楼梯时加重,平时无不适感觉。既往体健,家中无

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9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9/117kPa。面部可见以双

眼及鼻窦为中心的浮肿、高出皮肤、颜色稍红于周围皮肤的皮疹,表面无明显脱屑,边界不清

 

第三卷287

####

楚。心肺(-),肝脾未触及。双手见指关节伸侧为中心的皮损、脱屑,左手中指远端向尺侧弯

曲右小指、中指关节伸直障碍。双膝关节无肿胀。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数。

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GOT54,CK960,LDH1068,HBDH657。肌电图、肌活检报告,均符合

肌原性改变。

西医诊断为皮肌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

入院后,初辨为风湿热侵,脉络闭阻之证。治以祛风除湿,清热通痹。方拟麻杏薏甘合宣

痹汤加减,并与雷公藤多甙10mg,日3次;后增服至20mg,日3次。治疗3周,未见明显好转。

患者时觉面部午后潮热。考虑病变时间已一年,证属顽疾,系脾肾两虚,瘀阻血脉所致。治以

温补脾肾,活血通痹。处方:生*芪45克,丹皮30克,云苓30克,泽泻10克,生熟地各13克,

山萸肉13克,*精30克,龟板30克,当归10克,生杜仲15克,秦艽10克,牛膝10克,巴戟天

15克;并将雷公藤多甙加至20mg,日4次。3周后,症状明显缓解,双手及面部皮疹消失,屈膝

下蹲直立自如;但血清酶谱改变不明显。再次考虑活血之力不足,拟加用川芎嗪200mg生理盐

水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用药28天后,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12月16日复查心肌酶谱:

GOT20,CK330,LDH420,HBDH210,肌电图检查也基本正常。遂于12月20日出院。出院后3

~6月随访,来信告之未复发。

〔评析〕皮肌炎属于免疫性疾病,西医只能用激素治疗,但副作用较大。本例患者中医辨证

属脾肾两虚,瘀阻血脉所致。治以温补脾肾,活血通痹。温补脾肾可提高免疫功能,活血通痹

可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愈之效。同时长期服用未见明显副作用。

二、益气固表、清热利湿治疗*汗案

李某,男,65岁。患*汗半年有余,稍动则出。汗出染衣,色*,纳食尚可,大便调,夜尿略

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外有表虚,内有湿热。治以益气固表,清热利湿。方拟玉

屏风散合栀子柏皮汤加味:生*芪3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炒栀子10克,*柏10克,车前

子10克。

服上述药7付后,*汗止。但停药一周后又复出,纳食尚可,二便如常。舌淡红,苔薄白,

脉细。前方加减:生*芪3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再服5付后,

*汗止。原方五倍量共为细末,炼蜜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日2次。嘱其继服1~2月,以

巩固疗效。随访3月,未再复发。

〔评析〕*汗临床较为少见,治疗颇为棘手。自汗属表虚不固,汗出色*为内有湿热所致,

故辨为外有表虚,内有湿热。方中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加车前子以增强

清热利湿之功,加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湿出。诸药合用,表虚得固,湿热得除而治愈。

三、滋水涵木、清降相火治疗不育案

杨某,男,27岁。婚后一年不育,女方无生理缺陷,月经正常。夫妻感情不佳。患者少年

时有手淫癖。婚后性欲旺盛,阴茎勃起坚而不衰,但不射精。性交后1~2小时或3~4小时,

精液自流体外。素日善怒,易动感情,时有心烦意乱,口苦纳少,大便偏干,小便色深,重则如浓

 

第三卷288

 

####

茶。舌质微红,脉弦细微数。证属肝肾阴虚,相火妄动。治以滋水涵木,清降相火。方拟知柏

地*丸加减:知母10克,*柏210克,生地25克,淮山药13克,枸杞子13克,桑椹15克,茯苓

10克,泽泻10克,路路通10克,白茅根18克。

服15剂药后,大便渐调,小便转清,心烦、善怒等症减轻。再进10剂后,患者诉性交时射

精少许,2小时后仍有精液流出,但药后神爽身轻,精神愉快,纳增便调。上方加女贞子、旱莲

草各15克,再服10剂后,不射精缓解。4个月后,患者来告,其妻已怀有孕。

〔评析〕此例为肝肾阴虚,相火妄动,水不涵木而肝气郁闭络道,致使性交时不射精。选用

知柏地*丸,以滋水涵木,清降相火为治,使水足木疏,相火自降;再加路路通、白茅根等,以疏

通络道;加女贞子、旱莲草以增强滋阴降火之功,故而获效。

四、调和营卫、散寒通络治蚁行感案

邱某,男,40岁。诉觉周身有蚂蚁爬行感3个月,伴有形寒肢冷,纳食尚香,大便顺,小便

调,夜寐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小弦。证属营卫不和,寒滞肌腠。治以调和营卫,散寒通络。

方拟桂枝加附子汤加味: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桑枝30克,鸡血藤30克,海风藤

15克,生首乌30克,红枣10克,当归10克,生姜2片,炙甘草5克。

服7付药后,蚁爬感基本消失,但仍觉形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小弦。前方制附子

改为15克,继服7付后,形寒肢冷明显缓解,蚁爬感未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遂改制为丸

剂,继服月余。之后随访2月未见复发。

〔评析〕现代医学认为蚁行感属神经官能症的范畴。患者自觉蚂蚁爬行于肌腠之间,伴有

形寒肢冷等证,中医辨证属营卫不和,寒滞肌腠所致。选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加附子以温阳

散寒,桑枝、海风藤以祛风通络,鸡血藤、生首乌、当归以养血通络。诸药合用,邪去正复,营卫

调和,肌腠得通,故而获效。

五、燥湿健脾、行气除胀治帕金森氏综合征案

王某,男,69岁。患帕金森氏综合征。症见腹胀较甚,矢气少,大便秘结,时有胁痛。有胆

囊炎、胆结石史。舌淡红,苔白而厚腻,脉沉细。证属湿困脾土,气机郁滞。治以燥湿健脾,行

气除胀。方拟平胃散加减:苍术15克,厚朴30克,莱菔子10克,大腹皮15克,香附10克,龙胆

草30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3克。

上方服用5付后,腹胀、胁痛缓解,但大便仍干。舌淡红,苔白厚已不腻,脉细。前方加草

决明30克,厚朴改35克,继服20余剂,诸证缓解,偶觉心下痞,舌淡红,苔薄白,脉细。遂与香

砂枳术丸,午、晚饭后各服6克,以善其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评析〕帕金森氏综合征所引起的腹胀,治疗较难。本例患者证属湿困脾土,气机郁滞,故

以平胃散燥湿健脾,配厚朴、莱菔子、大腹皮、香附等行气除胀。诸药合用,使湿去气行,故而治

愈。重用厚朴,最大可用至80克,配莱菔子,对帕金森氏综合征之腹胀,疗效显著。

 

第三卷289

####

六、调和阴阳、分清化浊治疗滑泄案

王某,男,24岁。梦遗滑泄伴有尿浊三年余,发作频繁,小便混浊,大便时亦出白浊,阴囊

潮湿寒冷,腰酸痛,纳食尚可,大便偏干。舌淡红,苔*,脉弦。证属阴阳两虚,精失所守。治以

调和阴阳,分清化浊。方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龙牡各30克,红

枣10克,金樱子30克,川萆25克,益智仁10克,石菖蒲10克,乌药10克,苦参15克,生姜2

片,甘草5克。

上方服用三周,梦遗滑泄有缓,由每周二次改为两周一次,尿白浊减轻,纳食尚可,大便略

干,但仍腰酸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减: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龙牡各30

克,红枣10克,金樱子30克,川萆30克,川断10克,狗脊10克,生姜2片,甘草5克。继服

两周,诸证缓解,一月偶有一次梦遗,已属正常范围。为巩固疗效,嘱其原方五倍量配制蜜丸,

每丸重9克,每服1丸,日2次。之后,随访4月未再复发。

〔评析〕本例患者虽属年轻,但梦遗滑泄已三年,故致阴阳两虚,而病情日剧。桂枝汤调和

阴阳,加龙骨、牡蛎敛精镇逆而治之,加之又有尿浊之证,故合用萆分清饮,以温肾益气,分清

化浊。二方相合,一守一利,相得益彰,故经月余治疗,久病得愈。

医论医话

一、男子不育论治四要

治疗男子不育患者,当注意精液异常的辨证论治、正确的服药方法、精神因素及性生活的

指导。


  

(一)精液异常的论治

(1)精液不液化:是指精液排出体外,在25℃室温下1小时以上不液化者。有的学者统计

约90%精液不液化者患有前列腺炎;而前列腺炎患者中,精液不液化者占12%。故部分学者

多主张以清热利湿,或滋阴清热为治。李氏认为虽系现代医学之炎症性疾病所致,但仍须按中

医理论辨证施治。在所治者中,大多无明显症状,或无阳虚气弱之象,故选用丹溪萆分清饮

合五苓散加制附子、熟地、车前子等,以温肾利湿,分清化浊。其中川萆用30~45克,熟地20

~30克,车前子15克。仅少部分属阴虚内热或肝经湿热,前者用知柏地*丸合大补阴丸,后

者用龙胆泻肝汤,均适当加入银花、蒲公英、三棱、莪术、水蛭等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之味,常可

提高疗效。

(2)精子减少或精子活动力低下:前者是指精子数在2000万/毫升以下者,后者为精子活

力在3级以上的精子低于50%者。此两项异常所致不育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均为因不育

经检查而发现;细追问部分患者有阴囊寒冷或潮湿,或伴有腰膝酸软、健忘多梦等症。肾藏精,

 

第三卷290

 

####

主生殖发育,故重点选用《金匮要略》之天雄散加熟地、龟板、女贞子、枸杞子等,以伏阳助火,温

肾补精。方中制附子一般用10~15克,最大用至30克,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但需久煎;龟

板、熟地大剂量可达30~45克。

(3)精子畸形或死精过多:前者指异常形态的精子超过20%;后者指死精子大于40%。现

代医学认为系精囊炎、前列腺炎、附睾炎、睾丸炎或生精功能缺陷所致。临证中医辨证分为肝

经湿热、阴虚内热、肾阳虚衰等型。分别选用龙胆泻肝汤、知柏地*丸、天雄散等方加减治疗,

并酌加银花、蒲公英、土茯苓清热解毒之品,三棱、莪术、水蛭活血化瘀之品而获愈。患精子畸

形症者尤须注意,因其部分人亦能受孕,但多流产。故必须待降至正常后,再择期受孕,否则既

影响母体身心健康,又不能足月产儿,从而加重夫妇双方的精神及思想负担,使之治疗更难。

(4)无精子:指精液化验检查未见精子者。此类不育者虽有部分治愈的报道,但其最为棘

手,不论真假无精子症,而临床治疗均不甚满意。李氏遵温肾补精之治则,选用天雄散合五子

衍宗丸加减治疗十数例,亦取得一定的疗效。其中少数患者经治疗后,只要出现几个精子,再

继续进行长期调治,而获精液正常,达到女方受孕之效。


  

(二)服药方法的论述

临床发现少数患者,在经中医治疗后,精液化验检查恢复正常时,则自行停药待育。但因

过了几个月未育而再次就诊。复查精液则出现恶化,甚至可降至治疗前水平或更差。然后经

继续服药,再次恢复正常。应当注意,经药物调理后,阳足阴秘,精液化验检查恢复正常,尚需

继续服药维持。因此,一旦停药则阴阳再度失调,而出现恶化现象。所以,强调在临证治疗男

子不育证时,即使精液检查恢复正常后,宜一定要嘱病人坚持连续服药。若汤药不便,可改制

丸药服用,以巩固之。宜一直服至确认女方怀孕,方可停药。否则,前功尽弃,延误时机。


  

(三)精神调养的论述

在治疗男子不育症中,精神调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李氏主张在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安心坚

持连续服药,何时能受孕则随其自然。并指出减少精神过度紧张与焦虑,保持情绪稳定,心情

舒畅,则有利于本病的治愈。譬如,所见部分多年不育患者在领养小孩后,精神得以解脱,致使

体内阴阳失衡渐至平衡,精液自行恢复正常,故在几年后自己又生育。由此可见,精神调养在

整个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临床可选用气功、按摩、针灸或药物等法调养之。


  

(四)夫妇性生活的指导

在治疗男子不育症中,认为医生科学研究指导夫妇双方适当学习一些有关人的生理生育

知识,使之懂得频繁的性交可出现精子数少或不成熟的精子增多,以及过分地控制性交次数,

亦可影响精液的质量,二者均可影响受孕。经治疗精液检查恢复正常后,可指导患者正确择期

性交,则可增加受孕的机会。譬如,女方经连续三个月测基础体温。若月经周期规律者,即可

根据体温单之曲线,较准确地寻找出月经后几天可能为排卵期。一般宜在排卵期前禁欲5~7

天,而后隔日性交1次。第一月可选择单日,第二月则可改为双日,即每月排卵期行两次性交,

则有利于成功。对于排卵期不固定者,或女方离工作单位较近者,可采用晨醒测体温发现明

显下降时,当即进行性交。性交结束后,女方可多躺30~60分钟再起床,亦使不少患者受孕。

 

第三卷291

####

对于子宫位置不利于受孕者,女方可适当抬高位置,或调整性交姿势,以利于精液流入子宫内

停留,而达到受孕的目的。

二、论古方应用及加减


  

(一)古方的范畴

徐灵胎言:仲景之方为古方。“张仲景先生,复申明用法,设为问难,注明主治之证,其《伤

寒论》、《金匮要略》,集千古之大成,以承先启后,万世不能出其范围,此之谓古方。”《医学源流

论》言:徐氏所称的“古方”,范围比较狭窄,至今古方的范围就更广泛了,一般认为清末以前问

世的方剂,均属“古方”的范畴。亦有说明代以前诸家所制之方为“古方”。众多古方,蕴藏着宝

贵的临床经验,尤以仲景诸方为代表。


  

(二)古方的应用

古方是历代医家长期临证的经验总结,其中确有很多疗效显著者。至今,医者在临床上依

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这些方剂,或使用原方,或加减运用,皆可收到预期的效果。但也有不

佳者,究其原因,除了辨证论治差误外,还涉及到是否正确理解古方的方义,以及合理加减古方

药味等问题。古方为前人的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加之

人的体质差异,使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极为复杂,所以拘泥古方,墨守成法,治疗疾病就不能达到

满意的效果。


  

(三)古方的加减

张元素:“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徐灵胎:“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悉与古方所列之证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药,无

一不与所见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选一方。”

运用古方,必须是所治病症之病机与原方主治证之病机基本相同,若有一二项症状与原方

不同者,可作科学分析后加减,而在加减化裁古方时,一定不能改变原方的配伍法则。

仲景二书中临证加减乃古方加减之典范。如桂枝汤本为太阳病中风证而设,由桂、芍、姜、

枣、草组成,若具有桂枝汤证,又兼见项背强
  者,则在桂枝汤中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

它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汤等等。原方随药物加减而改变了君臣佐

使的组方关系后,其功用和主治病症也不同于原方时,仲景则另立方名。如桂枝汤加重芍药的

用量再加饴糖。由于芍药的用量大于桂枝,又重用了甘温的饴糖,方剂的君药不是桂枝,而是

饴糖。此者内涵之变,其功效由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变为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由解表之剂变为

温里之方,故名为小建中汤。

总之,古方加减不能改变原方的君药;不能改变原方的组方原则;所治病证的病机应与原

方主治证的病机基本符合。如此,则能更好地验证古方的功能效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临证经

验,提高疗效。

 

第三卷292

 

####

三、论细辛用量不过钱


  

(一)出 处

《证类本草》:细辛,若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细辛……若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

《本草备要》:细辛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

《本草别说》:细辛若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得配本草》:细辛“其性极辛烈,气血两虚者,但用一二分亦能见效,多则三四分而止,如用

至七、八分以及一钱,真气散,虚气上壅,一时闷绝。”

张隐庵驳斥之言:“宋元陈承谓细辛单用不过一钱,多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

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多用,方书之言,此类者不少,医者不详察而遵

信之,岐*之门终生不能入矣。”


  

(二)古代用量

《伤寒论》运用细辛有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射干麻*汤、小

青龙加石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汤等六方,细辛用量均为三两。《金匮要略》用细辛共

十方,一般为二、三两,最轻者赤丸为一两。综观上二书,凡用细辛于汤剂中,在1~3两之间,

约相当于今之3~10克。而用于丸剂者,则量较汤剂为轻,如乌梅丸共十味药,总量达252克,

其中细辛8克,按每次服用丸数计算,则所含细辛量甚少。赤丸计四味药,总量11两,约合今

之33克,细辛占1/8强,约4克,其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因之每服赤丸所含细辛量亦甚少。

《外台秘要》之大*汤:大*、芍药、细辛、炙草各四两,*芩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

二升,温分为三服。

《证治准绳》之胆归糖煎散:胆草、细辛、当归、防风各二两,用砂糖一小块,同煎服。

除上述外,《普济方》、《千金翼方》等都有重用细辛的记载。重用均为汤剂,丸剂则小量。


  

(三)近人用量

据报道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缩窄性心包炎等,细辛用量为30~50克配川芎、白芷治疗阳

虚寒盛,湿瘀内阻之心痛,获效;有用细辛20克左右配桂枝、附子、荜拨等,治疗老年身痒,效果

显著;有用细辛、白芷各30克,川芎90克,煎后兑入*酒250毫升,分4次服,治头痛如裂(如

嗜铬细胞瘤),药后痛大减,继而血压正常,头痛愈;有用细辛5~20克配香附、元胡、当归、芍药

等,治疗痛经;有用细辛10~15克,配附子、桂枝、鸡血藤、地龙、赤芍,治疗坐骨神经痛等。有

用不同剂量细辛配合其他药物治疗某些疾病收到良好疗效,如:大量15~20克,用于阳气不

足,寒湿久蕴,脉络痹阻之腰腿痛,取其辛温而镇痛。中等剂量10克,用于治疗风寒束肺所致

之咳嗽、哮喘等证。小剂量2~5克,用于治疗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痢疾等。以上用量

均以汤剂为前提,绝非单用细辛末。

 

第三卷293

####


  

(四)本人经验

心率慢属虚寒性者,用麻*附子细辛汤:炙麻*5~10克、细辛10~15克,或加*芪30~

50克。

风寒痹证,用复元活血汤、身痛逐瘀汤、桂枝加芍药知母汤等方,加细辛5~15克。


  

(五)合理使用

细辛古代用根,现代用全草,甚至叶多于根。其性温味辛,芳香燥烈,归肺肾经,有解表散

寒,温肺行水,除痰开窍,祛风止痛等多种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细辛具有镇痛、解热、抗炎

作用。使用得当,奏效迅速。

“细辛不过钱”,本指单用而言,并不包括饮片入煎。临证不问用法,概予限量,在治疗上发

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据报道,有用二公斤重的家兔作实验,用细辛剂量均在9~20克之间,若

用煎剂则无明显反应,而用末则出现中毒———憋闷、痉挛,有学者认为细辛的用量宜分为复方

剂量和单用散剂。复方煎剂在15克内选择,单方散剂则宜控制在3克以内。其药理作用,细

辛为挥发油及*樟醚,含量随煎煮时间增加而降低。用细辛根末吞服,与全草煎煮相比,同剂

量时,根中挥发油含量是全草煎10分钟的三倍;根中*樟醚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分钟、20

分钟和30分钟的4、12和50倍,表明细辛汤剂的用量是散剂的4~12倍,也不致于引起不良反

应。临证的用量亦应随体质、地域、气候因素等不同而灵活掌握。

综上所述,细辛的用量与剂型有关,受药用部位、体质因素、地域、气候因素等的影响;又因

病情而异,汤剂还与煎煮时间有关。细辛单用散量宜轻,一般不超过3~5克,最好饭后服用;

入煎剂则量较大,但病情缓解后即应减量。辩证法中有一个“量”与“度”的问题,如何做到药物

的量适合疾病的度,是重用细辛的关键。

四、论大*之攻邪与补益

《本经》论述大*具有下血破瘀,荡涤肠胃,调中化食的作用。而仲景则认为,大*走血分

祛瘀,行气分消胀;下肠胃之宿食,利肝胆之湿热,止血热之吐衄,化无形之痞满;上可止呕,下

可止利,可缓可攻,能温能清……超过了《本经》运用范围。同时,由于配伍的差异,剂量的大

小,煎煮方法之异,作用也不同。现仅就其攻邪与补益的作用论述如下。


  

(一)大*的攻邪作用

大*具有泻下破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泻血分实热、下瘀血、破症瘕、行水气等攻邪作用。

其用量有大、中、小三种剂量。

大剂量:15~20克。泻热、通便、逐瘀力强,在方中为主药———君药。如大承气汤,用于阳

明腑实证之痞满燥实坚;桃核承气汤,用治下焦蓄血证等,原方用量为四两(15~20克);《卫生

宝鉴》大*汤,大*一两,为粗末,酒浸半日再煎,去渣,分两次服;《医学衷中参西录》用大*二

两治癫狂。

中剂量:5~10克。泻热、通便、逐瘀力居中等,在方中为辅药———臣药。如茵陈蒿汤,茵

 

第三卷294

 

####

陈30克、大*10克,取其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助茵陈降泄瘀热而退*。

小剂量:5克以下。虽能泻火导滞,但不致于泻下,用于火郁、积滞较轻者,或于清热泻火

之味中少佐之以助清泻之功。如清胃散,车前子、石膏、大*、柴胡、桔梗、玄参、*芩、防风各一

钱,为粗末。治胃中火郁、积滞较轻者。

1.与解表药配伍:解表通里并用。

临床配麻*:《千金方》解毒散,治时行头痛、壮热;配桂枝:《伤寒论》桂枝大*汤,治太阳误

下,腹中大痛;配白芷:《医宗金鉴》双解贵气丸,治背疽初起,便实;配蝉蜕、僵蚕:《伤寒温疫条

辨》升降散,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

2.与泻下药配伍:相须为用,增强泻下之力。

临床配芒硝:《伤寒论》调胃承气汤,用治阳明腑实;配巴豆:《证治准绳》巴豆丸,治症瘕;配

芦荟:《丹溪心法》当归芦荟丸,治肝胆实热、眩晕、胁痛、惊狂;配甘遂:《伤寒论》大陷胸汤,治大

结胸证;配牵牛:《保命集》大*牵牛丸,治大便秘;配火麻仁:《伤寒论》麻仁丸,治脾约。

3.与清热解毒药配伍:增强泻火解毒之力。

临床配*连、*芩:《伤寒论》泻心汤,治心下痞;配连翘:《局方》凉膈散,治中上二焦热毒;

配*连、栀子:《金匮要略》清热和胃丸,治胃热。

4.与利水祛湿药配伍:增强通利作用。

临床配车前子、木通:《局方》八正散,治热淋;配茵陈、山栀子:《伤寒论》茵陈蒿汤,治湿热

阳*。

5.与活血药配伍:增强活血之力。

临床配桃仁、红花:《伤寒论》桃核承气汤,治太阳蓄血证;《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治疗跌

打损伤,瘀血肿痛,胸胁疼痛等。


  

(二)大*的攻补兼施

1.与温里药配伍:寒热并用治寒积。

临床配附子:《金匮要略》大*附子汤,治寒积里实;配干姜:《千金方》温脾汤,治冷积、久

利。

2.与补益药配伍:攻补兼施。

临床配人参、当归:《伤寒六书》*龙汤,治里热结便兼气血虚弱者;配四物汤:治妊娠伤寒,

便秘、溲赤、气满;配增液汤:《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

3.与止血药配伍:增强止血之功。

临床配大小蓟:《十药神书》十灰散,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


  

(三)大*的补益作用

大*具有安五脏、补敛正气之功,其补益作用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健脾和胃:大*研细末,泛水为丸,每服0.3~0.5克,日1~2次;用于脾胃不和,消化不

良,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肌肉消瘦。

2.祛瘀生新:下瘀血汤、大* 虫丸,用于少女停经之干血劳。

3.敛血止血:大*15克,水煎服,治疗肺胃热盛之吐血、咯血,下焦郁热之便血、尿血。

 

第三卷295

####


  4.涩肠止痢:小量应用,0.1~0.3克,用于噤口痢。

总之,大*能攻善守。一般而言,大量主泻,小量可补,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五、论合理使用中西药

临床如何合理使用中西药,甚为重要,下面分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协同增效,减少毒性

1.清热解毒类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蒲公英、银花、*芩等中药:与青霉素、链霉素、氯霉

素等联合应用,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随机移动和趋化性,以增强消炎作用,减少毒副作用。

2.穿心莲:与雷米封合用,较单用为佳;蟾酥、朱砂、公丁香:合雷米封治疗淋巴结核疗效增

加;柴胡、连翘、赤芍、板蓝根、红花、甘草等疏肝理气,活血解毒法配方与抗结核药雷米封、利福

平等合用,可减少对肝脏的损害。

3.川芎、红花:与喜树碱合用,可增加抗癌作用。小柴胡汤、人参汤:可改善自力霉素引起

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厌食等症;十全大补汤:可改善利福平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核桃、青

皮:与环磷酰胺合用可升白细胞、促进新陈代谢;白芨、海螵蛸:与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合

用,可稳定血象、减少肠道反应。

4.甘草、甘草人参汤:可降低链霉素的毒性,对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可减少毒副作用;*

精:与链霉素合用可预防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的神经损害;生地、知母、甘草:可减少皮质激

素的副作用。

5.珍珠粉:与氯丙嗪合用可减轻对肝脏的损害,改善肝功能;酸枣仁:与戊巴比妥钠合用,

其所含的*酮类物质可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作用。

6.麻*:与苯海拉明合用,治疗哮喘有协同作用。

7.丹参:丹参注射液与庆大霉素合用可降低庆大霉素的毒性;与肝素合用,治疗弥漫性血

管内凝血,可明显改善血凝,优于二者合用;与氯丙嗪、眠尔通、巴比妥类合用,可增加其中枢抑

制作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与硫酸镁合用,治疗偏头痛效佳,尤以血管性头痛者为佳;与抗生素合

用可增加抗炎活性;与阿斯匹林合用,治疗心肌梗塞,抗凝血、改善血粘度有协同作用;与喜树

碱、环磷酰胺等合用,可提高抗肿瘤的效果(丹参可降低纤维蛋白网络的形成,从而使化疗药物

及免疫活性物质易于进入肿瘤组织内部,起到抗肿瘤作用);丹参注射液与低分子右旋糖苷、能

量合剂同用,可提高心肌梗塞的抢救成功率。

8.人参、附子:与阿拉明、多巴胺等升压药合用,不仅能增加升压作用,而且可减少对升压

药的依赖(如参附注射液)。


  

(二)拮抗降效,增加毒性

1.理化性配伍禁忌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时常会引起物理、化学变化。

(1)龙胆酊:用龙胆大*合剂等苦味健胃药时,不能同时服用蜂蜜、饴糖、大枣、甘草等甜味

中药,以防甜味掩盖了苦味,降低其健胃作用。含大*的中成药:如新清宁片、麻子仁丸、牛*解

 

第三卷296

 

####

毒片等,不宜与多酶片、乳酶生、胃蛋白酶合剂一起服用,因大*通过吸附和结合作用,使酶类

药物的消化作用明显降低;与此同时,含有酶类的中成药如六神曲、麦芽浸膏等也会被药用炭

片类吸附而降效;山楂丸、保和丸、五味子糖浆等,均不宜与小苏打等碱性药物同服,因为酸碱

中和,降低药物的疗效;中药炒炭类如蒲公英、荷叶炭、煅瓦楞子等,也不宜与酶类制剂、生物碱

药物同用。

(2)甘草及其制剂不宜与碱性强的生物碱(利血平等)和抗生素等同服,因甘草遇生物碱易

发生沉淀;海澡、昆布可使雷米封失去抗结核作用;含有石膏、海螵蛸、赤石脂、滑石粉、明矾的

中成药如防风丸、解肌宁嗽丸、橘红丸、追风丸、牛*解毒丸等不宜与四环素、雷米封等同服,因

同服易形成不宜吸收的络合物,而使抗菌效能降低;含有机酸的中药及其制剂如五味子、山萸

肉、山楂、乌梅等不宜与红霉素口服剂同用,因红霉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力强,在pH<4时几

乎无效;上述有机酸类中药也不宜与氨茶碱、胃舒平等碱性药同用,否则易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3)朱砂安神丸,不宜与碘化钾或巴氏合剂同服,以免生成刺激性较强的物质而导致医源

性肠炎。

(4)含碱性的中成药如梅花点舌丹、婴儿散不宜与左旋多巴同服,否则生成无活性的黑色

物质,从而降低其治疗作用。

2.药理性配伍禁忌

(1)磺胺类抗菌素与含有机酸类如乌梅、山萸肉、生山楂及中药糖浆剂配伍时,由于有机酸

可对抗碱化尿液,增加其肾毒性;茵陈与链霉素联合治疗胆囊炎,可降低甚至抵消链霉素的疗

效;犀角、珍珠、牛*至宝丹等不宜与*连素同服,因*连素与犀角、珍珠中所含的蛋白质及水

解物多种氨基酸产生拮抗作用,使疗效降低。

(2)甘草其主要成分为甘草甜素与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禁与药理作用

相反的噻嗪类利尿药、降血糖药胰岛素同用;同理,中药鹿茸也禁与降糖药同用;也不宜与水扬

酸衍生物合用,以免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中药酒剂,若与胰岛素等降糖药同用,可致低血

糖。

(3)麻*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理相同,一般不宜同用;牛*或含牛*的中成药,可

增加水合氯醛、乌拉坦、吗啡、苯巴比妥等中枢抑制作用,不宜同用;桃仁、苦杏仁、白果等含氰

甙的中药及其制剂不能与麻醉、镇静、止咳等西药同用,以免引起严重的中枢抑制。

(4)丹参不宜与抗酸药如氧化镁、硫酸钙、胃得乐、复方氧化镁合剂等同服,因丹参主要活

性物质为丹参酮甲、乙、丙等,可与抗酸的金属离子产生结合,形成螯合物而影响疗效;丹参不

宜与止血药合用,因丹参可增强纤溶活性,与抗纤药相拮抗;丹参不宜与麻*碱、山梗菜碱、维

生素B

、B

合用,因其所含的水溶性成分如儿茶酚酸活性物质具鞣酸的特性,二者发生结合,

降低疗效;丹参不宜与雄激素类药物合用,因丹参酮具有对抗雄激素的作用;丹参不宜与阿托

品合用,因丹参中的降压成分能被阿托品所阻断。

 

第三卷297

####

经验方

一、连根汤

组成:连翘30~40克,白茅根30~50克。

功效:清热散结,凉血通淋。

主治:热结血分之血淋。西医之肾小球肾炎、原因不明之血尿;亦可用于泌尿系统感染、泌

尿系统结石所致之血尿等。

方论:本方证为热结下焦血分,迫血下行而致血淋之证。方中连翘,性凉味苦,清热解毒散

结消肿。《药性论》曰:“主通利五淋,小便不利,除客家烦热。”《药品化义》曰:“连翘,总治三焦

诸经之火,心肺居上,脾居中州,肝胆居下,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通畅也。但连翘治血分

功多,柴胡治气分功多。”取其清血分结热而通淋。白茅根,性寒味甘,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本草纲目》曰:“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出血……”;《本草正义》曰:“寒凉而味甚甘,能

清血分之热,而不伤于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取其清热凉血而通淋。二药

相伍,相得益彰,清热散结而不伤阴,凉血止血而不留瘀,共奏清热散结,凉血通淋之功,而达治

疗血淋之效。再者,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利尿等作用,亦合西医治疗肾小球肾炎之义。

验案:本方药味简单,疗效肯定。临床以此方治疗血淋数十例,疗效显著。

案1 胡某,男,21岁。患肾小球肾炎年余而休学。初诊时,周身乏力,腰膝酸软,易患感

冒。尿常规检查:红细胞10~30个/高倍,已持续月余。纳食可,大便调,夜寐宁。舌质红,苔

薄微*,脉弦有滑象。处方:连翘30克、白茅根30克。服5剂后,复查尿常规:红细胞3~8个

/高倍,余同前。舌质微红,苔转薄白,脉弦略细。上方再进10剂后,尿常规正常,体力略增,腰

膝酸软有缓。舌脉同前,遂以六味地*丸扶正而巩固疗效。之后随访未复发。

案2 曲某,女,56岁。血尿2月有余,经各种检查,原因未明,疑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初

诊时,体力充沛,能正常工作,纳食如常,夜寐尚宁,腰膝时现酸软,无尿急、尿痛。尿常规检查:

红细胞5~25个/高倍,Hb+~++,余(-)。舌质微红,苔薄白,脉细弦。处方:连翘35克,白

茅根30克。服5剂后,复查尿常规:红细胞1~2个/高倍,余(-)。原方再进5剂后,尿常规

转正常。偶见腰膝酸软,舌微红,苔薄白,脉弦细。原方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10倍量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日2次。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之后随访未再

复发。

二、缩泉汤

组成:金樱子15~50克,台乌药8~10克,益智仁10~15克

功效:补肾固精,散寒涩便。

主治: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所致之小便频数;西医之尿崩症;亦可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遗

 

第三卷298

 

####

精、滑泄等病证。

方论:本方证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所致小便频数,大多属于西医之尿崩症。尿崩症是指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多尿、烦渴、低比

重尿为其临床特点。方中金樱子性甘味酸,补肾固精;益智仁性温味辛,温补脾肾,固精气,涩

小便;台乌药性温味辛,散寒而温膀胱以气化。三药相合,共凑补肾固精,散寒涩便之功,而达

到治疗之效。

案1 佐某,女,65岁。尿频病及半年,昼日30分至1小时1行,夜间5~7行,每次排尿

200~300ml,尿色正常,无尿痛及灼热感,腰腿酸软,少腹胀而微冷,纳食如常,大便如常。舌质

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肾气不足,膀胱虚冷,气化失司。治以补肾固精,散寒涩便。方拟

缩泉汤:金樱子45克,台乌药10克,益智仁15克。服3剂后,昼日尿5~6行,夜间2~3行。

遵前方加桑螵蛸10克,芡实10克。继服7剂后,诸症大减。遂以原方10倍量,共为细末。每

服3~5克,日2~3次。40天后尿已正常,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案2 刘某,男,56岁。尿频病及月余,20~30分钟1行,体瘦乏力,纳食乏味,形寒肢冷,

夜尿无数次,影响睡眠,大便正常,西医诊为尿崩症。舌质淡,苔薄白,脉弦小数。证属肾阳不

足,下焦虚寒。治以补肾固精,散寒涩便。方拟缩泉汤加味:金樱子45克,台乌药10克,益智

仁15克,小茴香5克,荔枝核10克。服五剂后,形寒阴冷已减,尿已日2~3行,睡眠良好。舌

淡,苔薄白,脉弦。继上方去小茴香,加狗脊10克、川断10克。服10剂后,诸症有缓,小溲已

正常。遂以原方10倍量,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6克,日2次。之后,随访半年未再复

发。

(李俊辉 编)

 

第三卷299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