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腰背膝痛资料汇编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髓核脱出症等,简称腰突症或腰脱症。主要是损伤所引起的脊柱内外平衡失调而造成纤维环的破裂,髓核突出压迫马尾或神经根部,产生的腰痛和坐骨神经痛。本病的发病率约占急性腰腿痛病例的60%以上,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中90%又发生在下腰部。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病因病理]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因劳动强度大,体位需要经常变化,使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与扭伤的机会较多,或者长期在弯腰姿势下工作,腰背肌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加上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引起腰背肌的劳损和痉挛,这样椎间盘本身所承受的压力也就增加,天长日久使椎间盘出现脱水、弹性减低等退行性改变,椎体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等成为椎间盘突出的基础和内因。而外伤、劳损引起纤维环的破裂,风寒湿引起肌肉张力增高又进而加重了椎间盘内压升高而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的外因。因为下腰活动最多,负重最大,所以腰、腰骶,椎间盘突出的机会也最多。早期的椎间盘突出,其后部纤维环部分断裂,髓核向后移位,顶起纤维环外层和后纵韧带,突出物呈半球形(幼稚型),这种突出物易于还纳。晚期或严重者,纤维环后部大部分或完全断裂,髓核与破裂的纤维环完全突出到椎管内,突出物形状不规则(成熟型)或呈游离块(死骨型),压迫马尾神经,并可与神经根粘连,这种突出物一般多不能还纳。临床上根据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大致可分为二型:①中央型:突出椎间盘在中线上,体积较大,压迫马尾。②侧偏型:突出的椎间盘在中线的一侧,即后纵韧带的外侧方和椎问小关节部,压迫同侧的神经根。临床上此型最为多见。突出物若较大,有时可压迫两个神经根,而两个椎间盘亦可同时突出。突出椎间盘可压迫硬脊膜和神经根,引起充血、水肿、粘连以致神经变性。椎间盘突出后,椎体间关节位置多有变化,久之则加重椎骨退变。椎间盘突出后椎体问发生旋转移位,导致棘突偏歪,椎问小关节错缝并造成紊乱。[诊断要点]1.症状主要是下腰痛和下肢的放射性疼痛。疼痛多自臀部开始,沿大腿后侧、膪窝、小腿向下至足部。步行、伸膝起坐等牵拉神经根的动作症状加重。咳嗽等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活动亦可加重症状。尤其是发病初期更为明显。病程较长者,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和足底有主观麻木区。中央型压迫马尾神经,可有双下肢和骶尾部疼痛,并可发生鞍区麻木、大小便失调。2.体征代偿性腰椎侧弯,大多突向患侧。腰部活动障碍,尤以后伸及向患侧屈受限明显。相应腰椎棘突偏歪,棘突间隙一宽一窄,棘突后突或凹陷,棘上韧带剥离,棘突旁深压痛,并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屈颈试验及颈静脉压迫试验,在早期及中期多为阳性。80%的患者出现下肢腱反射异常,腰“腰。神经根受压,同侧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腰5神经根受压,胫前反射减弱;骶,神经根受压,则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程较久、神经根受压较重的患者,可有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最常见的是腰。神经根受压引起的伸躅肌力下降。3.辅助检查(1)X线检查:常规摄腰椎正侧位x光片,在正位X光片上显示腰椎侧弯,椎间盘突出之椎间隙两侧宽窄不等;侧位X光片显示腰椎生理性前凸减小或消失,受累椎间隙前窄后宽。x光片对诊断意义不大,主要是排除腰椎的其他骨病,或先天性变异。(2)造影检查:近年来,脊髓造影以非离子型透影剂应用为主。正位像上示神经根鞘缺损、短缩,走行异常,蛛网膜下腔凹陷和移位或阻塞;若为中心性巨大突出和发育性椎管狭窄并存时,则呈哑铃状或扫帚状阻塞。侧位像上,来自前方的压迫性凹陷与椎间盘平面一致,但在外侧性突出时,不显示凹陷而表现为波浪状。必要时可作CTM。(3)CT检查:可以有4个方面的表现。①椎管内出现突出的间盘块,CT值低于骨但高于硬膜囊;②椎管和硬膜囊之间脂肪层消失,这是最早发生的现象;③神经根被推压移位;④硬膜囊受压变形。(4)其他检查:①磁共振检查:由于MRI能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直接成像,并能精确评价椎旁软组织,硬膜外脂肪、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或移位情况,因此对腰问盘突出的诊断多可确立。②肌电图检查:其阳性率可与造影检查媲美。有人认为,若两者互相结合,其阳性率可达98%.③B型超声检查:实际应用中人们发现其与CT、造影检查等手段有相近似的准确率,而且简便和无副作用。④化验检查:必要时应查血常规、血沉、抗“0”、类风湿因子,以排除炎症、结核、类风湿和肿瘤等。4.鉴别注意与急性腰扭伤、慢性腰劳损、臀上皮神经炎、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管狭窄症、*韧带肥厚、神经根炎、腰椎滑脱症、梨状肌综合征、致密性髂骨炎、骶髂关节错位、腰椎结核、肿瘤、内脏疾病反射性腰腿痛等相鉴别。
(一)中药外治方1.苏木两活方(1)处方:苏木50g,羌活、独活、灵仙、伸筋草、透骨草、桑寄生、赤芍、川芎、红花、络石藤、川断各30g,川乌、草乌、土元、肉桂各24g。(2)方法:以上方药纱布包好放入熏蒸牵引两用床电热锅内,加热50-70℃(随患者耐受量而调节),嘱患者仰卧于床上,令暴露的腰部覆于电热锅上口,用床单盖于腹部及腰之两侧,开始熏蒸,40分钟后牵引。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2.羌独麻桂方(1)处方:羌活、独活各30g,麻*、桂枝各25g,细辛、杜仲、牛膝、桑枝、五加皮、桃仁、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各15g,土鳖虫5g。(2)方法:以纯棉布制成20cmx25cm大的布袋,留一开口,将上述中药装入布袋中,再封口,即制成中药包一只,最好制作2个以上布袋,以便交替使用。使用时先将上述中药包浸入水中泡3-5分钟,以便让水能进入布袋内之药中,然后取出药包置一盘中。在锅内加水,置一蒸垫,再将药盘置垫上,盖上锅盖,加大火蒸之,约30分钟。取出中药包稍凉,以温而不烫为准,置患者腰部及坐骨神经通路上,待布袋不温后取下再蒸再敷,最好以两个布袋交替使用,每次半小时,每天3次。每个药包使用2天,2天后更换包内药物。3.罨包外敷方(1)处方:千年健、伸筋草、透骨草、延胡索、红花、桑寄生各20g,艾叶30g,川乌、草乌、花椒、独活、羌活、乳香、没药、杜仲、骨碎补、续断、川牛膝各15g,细辛6g。(2)方法:以上方药研粉,装入20cmx18cm布袋中封口,将药袋喷水至潮湿,置于锅内隔水大火煮沸,30分钟后取出,用毛巾包裹后放在腰部上。每天1次,每次30分钟。1月1个疗程。4.中药灌肠方(1)处方:*芪、鸡血藤、生薏苡仁各30g,当归15g,川芎、杜仲、川断、牛膝、桑寄生、元胡、白芍、泽漆各12g,香附、红花各10g,蜈蚣3条,全虫、甘草各6g。(2)方法:将以上药物浓煎成-ml,药温36℃.每晚睡前排空大便,患者取膝胸卧位,露出肛门,臀部可略抬高,然后用1次性肛管插入肛门直肠内约14-18cm,将药液缓缓推人,约2-3分钟内推完。抽出肛管,用便纸压迫肛门数分钟,以助病人保留药液,至次日黎明排出。10天为1个疗程,中间间隔2天,再行第2个疗程。保留灌肠完成后,再以中药渣用布包裹,热敷相应患椎部位,待凉为止。5.离子导入方(1)处方:杜仲、赤芍、川芎、当归、乳香、没药、天南星、草乌、干姜各30g,蒲公英6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煮30分钟,取汁放温,将布垫浸人中药汁后,放置腰椎问盘突出部位,应用直流感应电疗机进行中药离子导入、按摩,每次25分钟。并配合骨盆牵引、手法复位。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6.跌打损伤散(1)处方:大*、栀子、赤小豆各2份,防风、荆芥、透骨草各1份。(2)方法:以上方药按比例取量,共碾细末备用。治疗时用鸡蛋清将药粉调成糊状,以腰椎后痛点为中心,视局部疼痛范围,决定敷药面积。敷药时先将纱布单层覆盖于所需敷药的皮肤上,将适量药糊涂上敷平,将纱布的其余部分返折盖于药糊上,再以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病愈药除。7.三棱莪术散(1)处方:三棱、莪术、丹参、桃仁、红花各20g,桂枝、羌活、葛根、炙川乌、炙草乌、元胡、乌梢蛇各10g,当归25g,细辛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时取50g装入布袋,放入锅中加热,每日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每袋药可用1天,连续1个月为1个疗程。对孕妇、皮肤病及溃疡患者禁用。8.仲景神贴膏(1)处方:红花10g,川芎、透骨草、全蝎、土元、血竭各20g,生乳香、生没药、骨碎补、生川乌、生南星各30g,独活、冰片各25g,马钱子、酒大*、乌梢蛇各50g,广丹g,松香g,芝麻油g。(2)方法;以上方药清洗晾干,用芝麻油将上药混合,浸泡7天后,文火煎熬,待诸药发棕色时,留液弃渣,继续煎熬,待药液滴水中不散头为度,把血竭、冰片末与药液充分混合后,将广丹、松香末与药液均匀搅拌,文火煎熬,待滴水成膏为度,熄火收膏,分切压平。每张5g,切成直径4mm,厚3mm的圆形,放置麝香壮骨膏上,贴敷患处及相关穴位(突出局部及双侧腰肌、环跳、风市、委中、血海、阳陵泉等)。7天换药1次,至痊愈。9.散瘀止痛膏(1)处方:乳香、没药、血竭、三七、马钱子、木鳖子、川乌、草乌、细辛、白芥子、骨碎补、独活、羌活、麻*、威灵仙、红花、白花蛇、狗骨、蜈蚣、全蝎、肉桂、仙灵脾、鹿茸各等份,麝香少许,药物:麻油:铅丹按1:5:2的比例制备。(2)方法:先将油加热,然后将药物除乳香、没药、血竭、肉桂、麝香研细备用外,可按药物质地坚硬程度顺序下药,用中火将药物炸至外表焦枯,内*褐色,除去药渣过滤;将药油继续加热至滴水成珠时下铝丹收膏,去火毒。先用白布制成约(18-20)cm的小块,或直径约18cm的小块,常规灭菌,将膏药加热化开,兑人已研好的乳香、没药、血竭、肉桂、麝香等细面,分别摊涂在已制备好的小自布块上,厚约2.5-3mm,直径9-10cm备用。用肘加热外敷在腰椎病变部位上,每10天换药1次,1个月为1个疗程。10.消肿止痛膏(1)处方:麝香、梅片、全虫、硇砂、血竭、三七、三棱、莪术、东丹、麻油各适量。(2)方法:先将三七、三棱、莪术放人麻油中浸泡3天,然后置火上炼制,待炸成焦*色即可去渣下丹,再离火放入麝香、梅片、全虫、硇砂、血竭等药和匀成膏。将膏药摊敷于红布中央成方型,每张大号膏药净重40g,小号膏药净重20g.使用时将大号膏药贴敷于椎体突出部位,小号膏药贴敷于承山、委中、环跳等穴,每3日更换1次。夏季沐浴后再贴。一般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避免久坐、久立或负重。忌食羊肉、海鲜等物。本品孕妇忌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