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裴永清教授从湿热瘀辨治疑难杂病经验 [复制链接]

1#
皮肤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裴永清教授从湿、热、瘀辨治疑难杂病经验

医院安洪泽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裴永清,是伤寒大家刘渡舟亲传弟子,医院专家。他博览群书,学验俱丰,是精心习医,良心从医,真心传医的一代大家。笔者有幸侍诊于侧,思其精要,学有所获,对老师的学术思想作以粗陋浅谈,以飧同道。

一、学术思想

裴老从医6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活用经方,不弃时方,倡导经方时方有机结合,以应对当今复杂的临床病情,其遣方用药,令人称奇,临床擅长从湿、热、瘀论治各种疑难杂症。认为“湿为百病之始、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湿郁内蕴生热,痰热凝结成瘀是临床疑难杂症的主要病机。以化湿清热、祛痰通络为治疗大法,临床多有效验,屡起沉疴。

二、理论溯源

湿。湿有內湿外湿之分,外湿多因于居住潮湿、坐卧湿地,湿邪内侵机体,凝滞于经络脏腑。而內湿多责于脾,现代人多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虚则水谷不化,聚而成湿。内湿外湿亦常相兼为病或与其它病邪杂致为患,共犯机体,历代诸家多有阐释。如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云:“湿盛则阳微”。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因湿邪的重着之性而出现清阳不升,头重如束布帛。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性黏腻,缠绵难解,如油入面,或病程较长,胶着难愈。故吴塘《温病条辨·上焦篇》谓:“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素问·太阴阳明论》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记述,故湿邪多易出现下肢水肿、湿疹及湿邪壅滞的“脚气”等症。湿邪的伤阳、重浊、粘腻、趋下等致病特点,决定了湿邪的宣化、清化、淡渗等诸多治疗大法。

湿热。湿邪不化,久则郁而化热,弥漫三焦,或湿热之邪共同侵犯人体,湿与热合。湿热病机或因感受外来湿热之邪,或嗜辛辣醇酒,肥甘厚味,脾失健运,酿湿生热。可致湿热郁阻肝胆,或内蕴中焦,或侵袭大肠,或下注膀胱,流注关节等,形成湿邪弥漫三焦诸证。因湿热病邪具有“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临证宜辨明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及侵及脏腑的不同,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辛酸,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治疗湿热病,以辛香之药芳香化湿,苦温之药健脾燥湿,淡渗之药渗湿热于下。

湿、热、瘀。湿阻蕴热,痰热互结,阻遏气机,气机闭塞,血行瘀滞,终至湿、热、瘀互结。《医原》曰:“湿微则物受其滋,甚则物被其腐,物如此,人可知矣”,故有“湿为百病之始”的说法。津运障碍,凝湿成痰,因痰致瘀,《明医杂著》曰:“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痰瘀互结,胶固难化,蕴结体内,壅塞络道,郁久腐化,凝聚成毒而变生他病[1]。故《灵枢·百病始生》云:“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成积”。临床出现积聚、症瘕、岩瘤等痰热瘀阻的临床诸症。

三、临证发微

现代人多属湿浊偏盛体质,其病因是嗜食肥甘,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内停,聚而生痰。而痰源于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血中阴液渗于脉外则为津,津液凝聚均为痰,血液停滞皆为瘀,留于脉络内外黏缠难解,必然影响气血之运行[2],久则郁而蕴蒸,凝聚化热成瘀,变生他病、坏病。由此可知,湿、热、瘀既可单独致病,也易复合兼夹、互为因果。外湿趁虚内侵,脾胃不和阻碍津液运化,内、外合邪生湿化浊;气机不畅郁而化热、化火,湿与热合其势更盛;久病入络,血脉瘀滞,乃生瘀血。湿、热、瘀痹阻,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影响脏腑功能,变生各种疑难杂症。临证时,须分清湿热孰轻孰重,抑或侵犯上、中、下焦或脏腑经络。裴老常言:要从舌、脉、症抓机而先定湿热之性,再明湿热之位,否则位异则药异矣。如湿重于热者,以化湿为主;热重于湿者,以清热为主,三仁汤、霍朴夏苓汤参合治之。湿热上蒸,多出现颜面肿胀诸症,常治以普济消毒饮;湿蕴上焦,出现肺热咳喘,多用千金苇茎汤加减;湿热蕴于肝胆者,如胆囊炎、胆息肉等,常以龙胆泻肝汤化裁;脾胃湿热证如胃溃疡、糜烂或肠化,以金鉴清胃理脾汤,伴口腔溃疡者合导赤散;湿热下注膀胱,以八正散、白头翁汤;湿热流于下肢出现痛风,或紫癜者,多加味苍白散;皮肤四肢湿热证则以薏苡竹叶散加味。裴老认为,对湿热病当以治湿为主,湿去则热孤,与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湿,以分消三焦湿热。湿热久郁为患,大多夹瘀,多合用活血化瘀之品如莪术、赤芍或抵挡汤。

四、经验荟萃

1、四诊合参,尤重舌诊

裴老认为,四诊之中不可偏废一诊,每个病人均要仔细问诊,查色按脉,舌诊尤为详细,必以手电筒查验舌苔的有无、厚薄或*腻与否。对常规伸舌望诊相比,能查看到舌根苔的厚腻程度,从而断定疾病的寒热属性。苔*属热,苔腻属湿。大多湿热病症多为苔*厚腻或白腻,从而提供准确的辨证思路。如以四肢不温、肠鸣腹泻来诊患者,医者大多会以虚寒论治。查舌苔为*腻,方知湿热郁阻、阳气不能外达所致,裴老谓之“独处藏奸”。尤其对久病慢病疑难杂病,舌底脉络迂曲紫暗,一辨即明,多为湿热内蕴,瘀毒入络之证。或有淤血征如结节性肝硬化、萎缩性胃炎等,即使舌底脉络迂曲不著,亦以瘀血辨证,多有浮鼓之效。

2、衷中参西,融会新知

裴老认为,现代医学发展到分子水平,对疾病的诊治有很大帮助,定期体检能发现潜在的疾病,可以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对慢性疑难杂症患者,尤其重视辅助检查,一是避免误诊,二是可以检验治疗效果。认为西医检查是中医四诊的延伸,对中医的诊治会有很大帮助,如治疗脾胃病,必须结合胃镜、肠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谓胃、肠镜是中医望诊之延伸,必须结合镜下所见,如粘膜苍白多虚寒;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明显者,必多湿热;粘膜增生、粗糙必有瘀滞;或伴胃肠息肉等等,这是四诊不能诊查到的,再如不明原因高热、各种癌肿等等,所以现代医学检查要为中医所用。裴老反对以中药药理研究结果进行堆砌式处方,始终秉承辨证论治的中医诊疗思维,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崇尚仲景,博采众方

裴老崇尚经方但不偏废时方,对各种经方时方的原文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他博览群书,采众家所长,并结合临证经验,拟定了独特疗效的协定方[3]。如用于肝胆郁热,脾胃湿盛之证的柴胡胃苓汤即是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平胃散和四苓汤合方,对脂肪肝有良效;刘渡舟的柴胡解毒汤,治疗乙肝;印会河的化瘀通气方,治疗结节性肝硬化;吴谦的加味苍白散治疗痛风;王锦之的人参健脾丸,治疗慢性胃炎;张锡纯以三棱莪术与参、术、芪并用能开胃消食,刘弼臣以马钱子治疗重症肌无力等等,不一而足。裴老尤其对张仲景的抵挡汤在疑难杂病中的应用多有研究,多次在医界呼吁重视抵挡汤的应用。认为该方是活血化瘀第一方,非虎狼之剂,尚有补虚之功。

4、调畅情志,合理膳食

裴老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才是健康的第一要素。内经就有七情致病的理论阐述,说明情志调节的重要性。大多疑难杂病或因经济所限、或病痛折磨、或家庭矛盾、或社会压力,都有情绪低落、悲观厌世、急躁易怒等精神症状。裴老每次诊完后都要对患者说三个字“乐呵呵”,告诫其努力做好心态平和,不急躁不忧虑,即《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同时,裴老要反复叮嘱饮食宜忌,“高粱之变,足生大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颇具现实意义,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所以要严格忌口,饮食宜清淡。忌烟酒、辛辣、油腻、甜食、水果及各种滋补品,因其有助湿生热之弊。

五、典型医案

闫某,男,20岁,未婚,学生,河北保定人。年9月29日初诊。主诉:周身颤动,走路不稳2年。患者两年前无诱因出现周身颤动,走路不稳,颤动以四肢远端明显,但生活及学习不受影响。近十个月来,因疫情居家,饮食不节且劳累过度,症状逐渐加重。颤抖严重时手不能持物,不能上、下台阶,需他人帮扶。2医院查头颅MRI提示:小脑萎缩。明确诊断为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患者母亲、姐姐以及外婆均患有此症,最终瘫痪卧床离世。查患者语言欠流利,一般情况尚可,无其他不适。共济失调征阳性。观其舌颤、质红、苔薄*微腻。舌底脉络迂曲,脉象沉弦。

诊断:颤证。辨证:痰热扰神,肝风内动。治宜:清热化痰,息风止痉。方用:温胆汤合抵挡汤加味。处方:陈皮9g,竹茹6g,枳实10g,生水蛭10g,土鳖虫10g,法半夏9g,茯苓30g,桃仁10g,大*6g,全蝎3g,僵蚕10g,苍术10g。七剂。忌烟酒、辛辣、油腻、甜食、水果及各种滋补品。

诊疗经过:药后出现大便溏泻,每日二到三次,无不适主诉。原方加减调治,至年10月27日五診时能自行上楼,无周身颤动。原方加天竺*6g,生青礞石15g(先下)。12月8日十一诊,诉两腿夜间抽筋已2年余,原方加胆南星6g,七剂。12月13日复诊,无任何不适主诉,嘱其连续用药3个月后复查头颅MRI以明确疗效。

按:祖国医学认为,以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颤病范畴。若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水停为湿,谷反为滞,郁结肠胃,壅涩气机,易致痰湿内蕴,瘀阻脉络,蒙蔽神明清窍。气血逆乱,肝风内动致肝失条达,郁久生风。《医方考》谓:“风痰者,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结合舌脉表现,故本案发病机制为痰湿内蕴,瘀阻脉络。方以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以清其痰热,抵挡汤逐其瘀滞,首诊加全蝎、僵蚕以息风止痉。丹溪认为“怪疾多属痰,痰火生异症”,故“怪病多因痰作祟”、病程日久,痰浊胶着粘腻,故以青礞石、天竺*,取礞石滚痰丸之意以清热豁痰定惊。夜间抽筋亦是痰热动风使然,原方加胆南星以增化痰清热之力而收浮鼓之效。痰、热、瘀合而为病,故全程以破血逐瘀之抵挡汤,以竟全功。

参考文献:

[1]李以义.中医痰病的现代研究与治疗[M]学苑出版社,:3

[2]安洪泽.范新发从湿、热、郁论治胸痹临床举隅[J]河北中医.,31(12):-

[3]裴永清.裴永清医案医话[M]学苑出版社,:6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