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天学习中药学第一天 [复制链接]

1#

小编本想一个文章把今天收集到的中药学内容分享给大家,一共有两万多字,小编只能分两天分享给大家了!这是执业药师中药学第一至第十章内容!明天再给大家分享余下内容!心急的同学可以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打印版。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种,共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年,定稿于公元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种,附方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

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第一节 四气

四气的所示效用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第二节 五味(重点)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二、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都有辛味。

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

如治虚证的*芪、熟地、枸杞子;

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

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等。

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③清泄:如栀子、*连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等证。

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

寒性的苦燥药如*连、*柏,用于湿热证。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连。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

三、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

酸、苦、咸属阴。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金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等。

3.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三、影响因素

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

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四节 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二、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三、归经的确定依据

1.药物特性

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时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

2.药物疗效

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

第五节 有毒与无毒

一、含义

有毒与无毒,从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

从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

也就是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一般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和“毒”的大小,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强弱成正比。

二、毒的特性

所谓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损害人体,常用治疗量范围较小,安全性低。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

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所谓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

①药物的总称。即“毒”与“药”通义。

如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卷十四又云:“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以上文献中,“毒”即是指“药”。

②药物的偏性。

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偏性。临床用药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调整气血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身健体之目的。古人常将药物的这种偏性称之为“毒”。

广义的“毒”虽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分,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因为从理论上说,凡药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其为药。故也有人据此将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的总称。也就是说,广义的“毒”是指药物偏性的总称。

三、确定依据

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药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毒药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2.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

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

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

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既是组方遣药的依据和防治疾病的基础,又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内容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研究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含义、认定、表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有助于学习、研究临床中药学。

请自学!

第四章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所必需的。

第一节 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如麻*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3.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

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三、内容

(一)七情配伍

1.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2.内容

(1)单行

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

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3)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说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十八反”(见“用药禁忌”)。

七情配伍总结

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

(二)君臣佐使

1.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内容

(1)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驱邪。

第二节 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食忌、证候禁忌(各论讲解)四个方面。

一、配伍禁忌

(一)配伍禁忌的含义

即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包括十八反、十九畏。

(二)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诀: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三)十九畏:

硫*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二、妊娠禁忌

(一)妊娠禁忌的含义

即指有些中药能损害胎元或导致堕胎,在妊娠期应予以避忌或慎用。

(二)妊娠禁忌药确定原则(分类)

在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在临床上也应区别对待。

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

①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如水银、砒霜、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

②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破气行滞、攻下药、辛热及滑利之品。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牡丹皮、枳实、大*、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等。

三、服药食忌

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黏滑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刺激;或助热、助升散,以及敛邪等不良作用。具体应用时,须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需要区别对待;

如寒性病忌食生冷;热性病忌食辛热油腻;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烈性酒;肝阳上亢者,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外感表证忌食油腻类食品,等等。

第三节 剂量

一、含义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请自学!

第四节 煎服法

一、特殊煎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

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10-15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

生川乌、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

治疗特殊需要,如大*久煎泻下力缓,欲减其泻下力则应先下。

②后下

如薄荷、白豆蔻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大*、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

蒲*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

车前子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以上均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 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⑤烊化 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融化,再与其它药汁对服。

⑥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有些不但价格昂贵,而且成分难溶于水或易被破坏的药,宜研粉冲服,如牛*、羚羊角、琥珀等。

⑦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第五章 解表药

麻*、桂枝,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

其中,麻*发汗力强,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咸宜。

再者,麻*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不宣之喘咳;还能利水退肿,治水肿兼表。

桂枝又善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治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胸痹冷痛,阳虚水肿,痰饮眩悸及虚寒腹痛等。

紫苏、生姜,既均能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又均能解鱼蟹毒,治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

不同的是:

紫苏性温,发汗力强,又兼理气,风寒感冒无汗或兼气滞者宜用;又能理气宽中、安胎,治脾胃气滞、胸闷不舒、胎动不安。

生姜则微温,发汗力弱,风寒感冒轻症多用;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治胃寒呕吐、风寒咳嗽;并能解半夏、南星之毒。

荆芥、防风,均性温,均能发汗解表,且药力较麻、桂平和,既善治风寒表证,又治风热表证。

荆芥生用辛散,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发汗力较强,又能透疹疗疮止痒,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及风疹瘙痒;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治表证夹湿、风寒湿痹、头风头痛;祛风解痉,治破伤风等。

香薷、麻*,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

香薷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善治暑天感寒饮冷、阳气被遏之证;

麻*性温,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等。

薄荷、牛蒡子、蝉蜕,均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及风疹瘙痒。

薄荷辛凉,芳香轻清,主散上焦风热,发汗力较强,上述诸证无汗者用之为宜;

牛蒡子宣透清降,长于清泄热邪,兼利二便,上述诸证热毒较重或兼二便不利者用之为宜;

蝉蜕发汗不如薄荷,清热不如牛蒡,但长于祛风解痉止痒,感冒和麻疹高热抽搐、风疹瘙痒者用之为宜。

桑叶、菊花,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火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

桑叶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又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还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

菊花性微寒,作用偏于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又善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

柴胡、升麻、葛根均为解表升阳之品,但性能主治有别。

首先,虽均能解表。

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

升麻辛微甘微寒,入肺与脾、胃经,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

葛根甘辛性凉,主入脾、胃经,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其次,虽均能升阳

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芪、人参等相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葛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泻痢,属脾气虚者常配参、术,属热痢初起兼表者常配芩、连。

其三,升麻、葛根均能透疹,而柴胡不能

其四: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升麻:又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

葛根:又能生津止渴,治热病伤津及内热消渴。

第六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同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热病高热烦渴及肺热咳嗽。

然,石膏生用、煅用功异:生用具上述功能,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煅用收湿敛疮,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

知母为植物药,味苦甘而性寒,质润兼归肾经,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

芦根、天花粉,均清热生津止渴,治热病津伤烦渴。

芦根善清肺胃之热而兼透散,治外感热病初期兼表证、中期高热烦渴、后期热退阴伤烦渴咸宜;又能清胃止呕、清肺利尿,且兼祛痰排脓。

天花粉生津之力较强,又兼能清肺润燥,治肺热燥咳、痰热咳嗽带血;还能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疮肿未脓可消,已脓可溃,脓多促排,脓尽不用。

夏枯草、决明子,均味苦归肝经,功善清肝火而明目,治肝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夏枯草性寒兼辛味,清泄力较强,略益肝阴,又治目珠夜痛及肝火或肝阳上升之头目眩晕;还善散郁结而消肿,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

决明子则微寒兼甘味,清泄力较弱,略益肾阴,又能润肠通便,治热结肠燥便秘。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芩、*连、*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

相异的是:*芩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且止血力强,又善治肺热咳喘、湿温、湿热中阻、湿热淋痛;还能安胎,治胎热胎动不安;

*连大苦大寒,药力最强,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又善治温病热入营血之神昏谵语、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肝火犯胃呕吐吞酸、湿热痞满,及胃火炽盛消谷善饥。

*柏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肾)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又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以及下焦湿热之尿闭、淋浊、带下、阴痒、足膝肿痛及脚气等。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玄参均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滋润肠燥。

生地*甘重于苦,归心、肝、肾经,长于滋阴凉血,阴血不足兼血热者多用,又治血热妄行。

玄参则苦重于甘,归肺、胃、肾经,长于清降火热,热毒炽盛兼阴虚者多用;又善解毒散结,治咽喉肿痛、痈疮肿毒及瘰疬痰核。

牡丹皮、赤芍,均味苦性微寒而归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癥瘕、肠痈腹痛、痈疮肿毒及跌打瘀肿等证。

牡丹皮兼辛味,并入心肾经,又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治热病后期之阴虚发热、久病阴伤之无汗骨蒸;

赤芍苦泄而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与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火目赤肿痛。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治痈肿疔疮、风热表证及温病发热。

金银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强,疮肿热毒重者尤宜,又治肠痈、肺痈及热毒血痢。

连翘苦泄微寒,长于散血结气聚而消痈散结,素有“疮家圣药”之誉,疮痈有肿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还兼利尿,治热淋涩痛。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均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

大青叶大寒苦咸,善凉血而消斑,温毒发斑最宜;又治口舌生疮等。

板蓝根性寒,善解毒散结利咽,大头瘟及痄腮最宜。

青黛亦善凉血而消斑,除温毒发斑宜用外,又善治血热吐血、衄血;还能凉肝定惊,治肝火犯肺之咳痰带血、小儿惊风、热疳;外用能解毒收湿敛疮,治湿疹等。

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均能清热解毒利湿,治热毒、湿热或水湿所致诸疾,但性效及用有别。

白花蛇舌草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主治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及热淋涩痛;近用于抗癌,治胃癌、食管癌等。

土茯苓长于利湿而解,短于清热,功能解毒利湿、通利关节,并解汞毒,最善治梅毒。

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秦皮,均归大肠经,均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

白头翁苦寒,善清肠胃湿热和血分热毒,既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又为治阿米巴痢之要药;

马齿苋酸寒兼归肝经,善滑肠凉血,惟治热毒血痢;又能止血、通淋,疮肿、崩漏、便血、热淋、血淋。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且能燥湿,故治痢效佳,热毒血和冷积久痢均宜;又能杀虫、截疟、蚀疣、抗肿瘤,治阿米巴痢、肠道寄生虫病、疟疾、阴道滴虫、鸡眼、赘疣及癌肿。

秦皮苦涩性寒,兼燥湿收涩,治湿热泻痢、里急重;又能止带,治湿热带下;还能清肝明目,治肝热目赤肿痛。

大血藤、败酱草,均善清热解毒、祛瘀止痛,治肠痈腹痛、热毒痈疮及瘀血疼痛。

大血藤性平偏凉,专入大肠,活血止痛力强,除善治肠痈外,又治跌打瘀肿、风湿痹痛、痛经。

败酱草辛苦微寒,主归胃与大肠,兼归肝,兼消痈排脓,除善治肠痈外,又善治肺痈、肝痈、血滞胸腹痛、产后瘀阻腹痛;还治湿热泻痢及咽喉肿痛。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蒿、白薇均性寒,能退虚热、凉血,兼透散。既善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热病后期阴伤发热,以及虚热又感风邪而兼表证者;兼治血热疹痒及吐衄。

青蒿味苦芳香,又解暑热、除疟热,治暑热表证或暑热烦渴、疟疾寒热。

白薇味苦咸,不但凉血力强,又能利尿通淋、解毒疗疮,治热病邪入营血、产后发热、热淋、血淋、痈肿疮毒、咽喉肿痛及毒蛇咬伤。

地骨皮、牡丹皮,均能退虚热、凉血,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血热吐衄。

地骨皮退虚热之中又略兼润补,虽不伤阴但有敛邪之嫌,故善治阴伤重之有汗骨蒸;又入气分,善清肺降火,治肺热咳嗽;益阴生津,治内热消渴。

牡丹皮偏清散而性燥,虽不敛邪,但有伤阴之嫌,故善治阴伤不甚之无汗骨蒸;能活血化瘀,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优,且善清泄肝火。

第七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大*、芒硝,均味苦性寒,一则均善攻下通便泻热,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相须为用;二则均清热泻火,治目赤肿痛、口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肠痈及痔疮肿痛。

相异的是:大*大苦大寒,泻热攻积力强,又善治湿热积滞泻痢或里急后重者;芒硝则兼咸味,长于润软坚硬燥屎,尤宜燥屎坚结难下者。

番泻叶、芦荟,均性寒而泻下通便,治热结便秘。

相异的是:番泻叶力强效速,又能行水消胀,治腹水水肿;少量用还能助消化,治食积腹胀。芦荟则又善清肝、杀虫,治肝经实火诸证、小儿疳积、虫积腹痛;外用还治癣疮。

此外,番泻叶泡水服即效,入煎当后下,芦荟则只入丸散。

第二节 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均善润肠通便,凡年老、体虚、久病及产妇因津血不足所致肠燥便秘即可选用。

相异的是:火麻仁甘平油润,又兼补虚。郁李仁则苦降散润,又兼行气、利水消肿,以肠燥兼气滞者用之为宜,还治水肿、脚气,兼便秘者尤佳。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甘遂、京大戟、芫花,均有大毒而归肺、肾、大肠经,均善泻水逐饮,治身面浮肿、大腹水肿及胸胁积液,并常相须为用。

但,甘遂、京大戟源于大戟科而性寒,又均善消肿散结,治疮痈肿毒;芫花则源于瑞香科而性温,又善杀虫疗疮,外用治头疮、白秃、顽癣、冻疮。

其次,甘遂兼治风痰癫痫;大戟兼治瘰疬痰核;芫花兼能祛痰止咳,除最善治胸胁停饮外,又兼治寒痰咳喘。

此外,毒性以芫花最烈,药力以甘遂最强。

京大戟、红大戟,均性寒有毒,既善泻水逐饮,治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又善消肿散结,治痈肿未溃及瘰疬痰核等。

然,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大而泻下逐水力强;红大戟则源于茜草科,毒小而散结消肿力佳。

此外,醋制均可减其毒。

牵牛子、巴豆,同为有毒之品。既均能泻下逐水,治水肿、鼓胀,又均能去积,治食积便秘。

不同的是:牵牛子性寒毒小力缓,大量用泻水,少量用去积,多用治湿热积滞、大便秘结;又能杀虫,治虫积腹痛;

此外,兼治痰饮咳喘。巴豆性热毒大力猛,多去油用霜,善攻下冷积,治寒积便秘腹满胀痛;又能祛痰利咽,治寒实结胸、痰阻喉痹;外用还能蚀疮祛腐,治痈肿脓成未溃、恶疮烂肉及疥癣等。

第八章 祛风湿药

独活、羌活均善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发表,主治风寒湿痹、风寒表证、表证夹湿及头风头痛等证。

独活微温,药力较缓,主散在里之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治腰以下风寒湿痹及少阴伏风头痛;

而羌活则性温,作用较强,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上半身风寒湿痹、太阳经头痛及项背强痛。

秦艽、防己均能祛风湿、止痹痛,治风湿痹痛。

其中,秦艽性微寒,清热力小,药力平和,兼舒筋络,虽为治痹证通用,但以热痹最佳;防己性寒,清热力强,尤宜热痹。

其次,秦艽又退虚热、清利湿热,兼透表邪,治骨蒸劳热、湿热*疸、表证夹湿;

防己又善清利下焦湿热而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痰饮及脚气浮肿。

汉防己、广防己,均苦辛性寒而能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治风湿热痹、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及小便不利。

然,汉防己以利水消肿为长,多用治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及小便不利。

广防己则以祛风止痛为长,多用治风湿热痹关节肿痛;并含马兜铃酸,用当谨慎。

威灵仙、海风藤、青风藤,均味辛而善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拘挛麻木。

相异的是:

威灵仙性温善走窜,力强效快;又兼消痰水、疗骨鲠,治痰饮积聚及诸骨鲠喉。

海风藤性微温,力稍缓,又兼活血。

青风藤性平力缓,痹证无论寒热咸宜;又兼利小便,治水肿、脚气浮肿。

豨莶草、臭梧桐,均能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治风湿痹痛、拘挛麻木、湿疹瘙痒、中风手足不遂及高血压等。

豨莶草性寒,善祛筋骨间的风湿而除骨节疼痛;又能清热解毒,治疮疡肿毒。

臭梧桐性凉,清热力不及豨莶草,痹证无论寒热咸宜。

川乌、雷公藤,均味辛苦有大毒,功善祛风除湿止痛,治风湿顽痹、拘挛疼痛、日久不愈者。

但,川乌性温,又善散寒、麻醉止痛,善治风寒湿痹疼痛难忍,兼治寒湿头痛、心腹冷痛。

雷公藤性凉,又善活血通络、消肿,并能杀虫解毒,善治痹通拘挛,兼治疔疮肿毒、腰带疮、湿疹、麻风及疥癣等。

蕲蛇、乌梢蛇,均归肝经而搜剔走窜,功善祛风通络,治风湿痹痛、麻木拘挛、半身不遂及麻风疥癣;定惊止痉,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

相异的是:蕲蛇有毒力强,顽痹顽癣及麻风多用;乌梢蛇无毒力缓,风痹癣痒多用。

五加皮、桑寄生,均归肝、肾经,功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善治风湿痹痛兼肝肾不足腰膝酸软者。

五加皮性温,补肝肾力较强,又治肝肾亏虚之小儿行迟;还能利水,治水肿、小便不利及脚气浮肿。

桑寄生性平,长于养血而补肝益肾,又治血虚兼风湿者;还能固冲任安胎,治胎漏下血及胎动不安。

香加皮、五加皮,同性温归肝肾经,既均能祛风湿、强筋骨,治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筋骨痿弱、小儿行迟,又均能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

相异的是:香加皮源于萝藦科而有毒,长于利水消肿;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无毒,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第九章 芳香化湿药

苍术、厚朴,均辛苦温燥,善燥湿,治湿阻中焦诸症。其中苍术祛湿力强,湿聚成饮者仍宜;厚朴兼行气、消积,湿阻、积滞等胃肠气滞胀满者宜之。

其次,苍术又能祛风湿而除痹,治风湿痹痛;厚朴又能消积,治食积胀满或大便秘结。

其三,苍术还兼发表、明目,治表证夹湿、夜盲及目昏眼涩;厚朴还能消痰行气而平喘。

广藿香、佩兰,均芳香入脾胃而善化湿解暑,治湿阻中焦、湿温及暑湿等证常相须为用。

其中,广藿香微温,化湿力较强,且兼发表、止呕,善治夏月感寒饮冷之阴寒闭暑证,并治寒湿等所致的恶心呕吐。

佩兰性平偏凉,药力平和,善治湿热困脾之口甜或口苦、多涎等。

砂仁、白豆蔻,均源于姜科植物的果实,均芳香辛温,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及胃寒呕吐等。

但,砂仁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强,兼止泻、安胎,善治湿滞或虚寒泄泻,及妊娠气滞恶阻与胎动不安;

白豆蔻则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可治气滞胸闷;药力较缓,兼治湿温初起。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

茯苓、薏苡仁,均属甘淡渗利兼补虚之品。均能利水渗湿、健脾,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及脾虚诸证。

茯苓性平,药力较强,凡水湿停滞无论寒热虚实咸宜。薏苡仁利水力虽不及茯苓,但兼清热,凡水湿停滞轻症或兼热者宜用;炒用长于健脾止泻,治脾虚泄泻多用。

其次,茯苓又能宁心安神,治心脾两虚或水气凌心之心悸、失眠;薏苡仁生用又能清热除痹、排脓,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

车前子、滑石,均甘淡性寒,功善清热利尿通淋,主治湿热淋痛、小便不利、水肿兼热及暑湿泄泻。

车前子长于渗湿止泻,又善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治肝热目赤肿痛、肺热咳嗽。

滑石长于清解暑热,又能祛湿敛疮,治暑热烦渴、湿温胸闷、湿疮、湿疹及痱子。

木通、通草均能利尿通淋、下乳,治湿热淋痛、水肿及乳汁不下。

木通苦寒泄降,清心火作用较强,并能通血脉,治湿热痹痛;

通草甘淡微寒,利尿通淋力较木通缓和。

此外,木通为通经而下乳;通草则为通气而下乳。

茵陈、金钱草,均性微寒,能清热利湿退*,为治湿热*疸之要药。

其中,茵陈味苦,又治寒湿*疸(阴*),兼治湿疹、湿疮;

金钱草甘淡,又善利尿通淋、排石,兼解毒消肿,治肝胆结石、砂淋、石淋、热毒疮肿、毒蛇咬伤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