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理论一小结1 [复制链接]

1#

理论一小结(1)

重補廣訂三維八目

開蒙立慧解厄通安填巇益闕挽覆拯淪全集

四大基礎總卷

中基卷第一()

绪论(1)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阴阳五行学说(6)

阴阳学说(3)

2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概括宇宙中相互对立且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3阴阳的特性:规定性,相关性,相对性,普遍性。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交感互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3)

5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对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以及与之通应的物候和气候运行变化规律和特点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7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五行相侮。

藏象学说(28)

藏象(5)

8藏象的概念:藏象是指藏于内的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其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9脏腑的分类: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10五脏:即肝、心、脾、肺、肾。是化生贮藏人体精气,并主持神志活动五种实质性脏器。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1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主持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糟粕的传导排泄的空腔性脏器。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12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是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但又有类似于六腑的中空结构的一类特殊的脏器。

五脏(5)

13心脉面舌喜汗夏

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2心主藏神

生理特性:1心为阳中之阳脏2心主通明

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时为夏。

14肺皮毛鼻悲涕秋

生理功能:1肺主气2肺主宣降3肺主行水4肺朝百脉,主治节5肺主藏魄

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3肺喜润恶燥

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在时为秋。

15脾肉唇口思涎长夏

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2脾主统血3脾主升清4脾主藏意

生理特性:1脾居中央灌四旁2脾喜燥而恶湿

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时为长夏。

16肝筋爪目怒泪春

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2肝主藏血3肝主藏魂

生理特性:1肝为刚脏2肝主升发3肝体阴用阳

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时为春。

17肾骨发耳/二阴恐唾冬

生理功能:1肾藏精2肾主水3主纳气4主藏志

生理特性:1肾主蛰守位2肾为水火之宅、脏腑阴阳之本

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惊),在液为唾,在时为冬。

六腑(6)

18胆:1贮藏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

19胃: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20小肠:1主受盛和化物2主泌别清浊3小肠主液

21大肠:1主传导糟粕2大肠主津

22膀胱:1贮存水液2排泄尿液

23三焦:1通行元气2运行水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奇恒之腑(2)

24脑:1贮藏精髓2主司感觉运动

25女子胞:1主持月经2孕育胎儿

脏腑间的关系(10)

26心与肺: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27心与脾:血液生成、血液运行。

28心与肝:血液运行、神志活动。

29心与肾:水火互济、精神互用。

30肺与脾:气的生成、津液代谢。

31肺与肝:调节气机升降。

32肺与肾:呼吸运动、津液代谢、阴液互滋。

33肝与脾:气血化生、血液调节。

34肝与肾:精血互化、藏泄互用、阴阳互资。

35脾与肾:气的生成、水液代谢。

精气血津液(20)

精(2)

36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广义之精包括肾精、气、血、津液等一切精微物质,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

37精的功能:1繁衍生殖2促进生长发育3濡养脏腑4生髓化血5化气化神

气(5)

38气: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微细无形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39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6营养作用

40气的生成:来源于1禀受自父母并藏于肾的先天精气,2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3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41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称为气机。

42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血(4)

43血: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4血的功能:1营养和滋润作用2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45血的生成:1水谷精微化血2肾精化血(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肝肾)

46血的运行: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包括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而气的固摄作用是保障血液不溢出脉外的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津液(3)

47津液: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液体及人体正常的分泌物。

48津液的功能:1滋润濡养脏腑组织2参与血液生成3调节阴阳平衡4排泄代谢废物

49津液的代谢:由饮食水谷生成,经由脾气散精、肺通调水道、肾主水、肝主疏泄、三焦决渎功能的输布,以尿液、汗液、呼出浊气、粪便的形式排泄。

精气血津液间的关系(6)

50精与气: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能摄精。

51精与血:精能化血,血能生精。

52精与津液:同生同化。

53气与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化气,血能载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54气与津液: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液生气,津液载气。

55血与津液:津血同源。

经络(15)

概念与系统组成(5)

56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7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络脉和连属部分。

58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59络脉:包括十五别络(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分出的络脉,外加脾之大络)、浮络、孙络。

60连属部分:外连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辖区);内属五脏六腑。

概念与系统组成(4)

61十二经脉走行分布: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胸。

62十二经脉交接规律:1相为表里的手经接于手,相为表里的足经接于足。2同名的手足阳经接于头。3异名的手足阴经接于胸。

63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相。

64十二经脉表里关系:手对手,足对足。手经上,足经下。三阳表,三阴里。前缘阳明表太阴,中线少阳表厥阴,后缘太阳表少阴。

奇经八脉(6)

65奇经八脉的概念: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的合成,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6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3与肝、肾、脑、髓、女子胞等脏腑关系密切。

67督脉:起胞宫,出会阴,循行后正中线,入颅脑,经颠顶而至上唇。1调节阳经气血。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68任脉:起胞宫,出会阴,循行前正中线,至下颌。1调节阴经气血。2与女子经孕关系密切。任主胞胎

69冲脉:起胞宫,出会阴,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胸中。1调节十二经气血。2调节女子生殖功能。冲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

70带脉:起季胁,不规则环绕腰腹部一周。1约束纵行诸经。2固护胎儿,主司妇女带下。

禀赋与体质(2)

71禀赋的概念:又称先天因素,指禀受于父母的遗传特质。

72体质的概念:是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病因与发病(17)

病因(15)

73六淫的概念:是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为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所致。

74风邪: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

75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76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3暑易扰头目心神。4暑易夹湿。

77湿邪: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症状黏滞、病程缠绵)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78燥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79火邪: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易伤津耗气。3火易生风动血。4火热易扰神明。5火热易致疮疡。

80疠气的概念: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致病性和流行性的外邪。

81疠气的的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82瘀血的概念:指体内有血液停滞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是病理产物,也会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和血行不畅,阻于经脉脏腑的血液。

83瘀血的形成原因:1气虚致瘀2气滞致瘀3血寒致瘀4血热致瘀(热煎血少、热迫血溢)5外伤致瘀6出血致瘀7痰浊致瘀8饮食内伤情志失宜

84瘀血的致病特点:1刺痛,痛处固定不移。2肿块固定不移。3出血血色紫暗夹有瘀块。4发绀、肌肤甲错。5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6脉细涩或结代。

85痰饮的概念:是由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是病理产物,也会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86痰饮的形成原因: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

87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经脉气血运行。2阻滞气机升降出入。3影响津液代谢。4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5易于蒙蔽神明。6病程缠绵难愈。

发病(2)

88发病的基本原理: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邪正相争的结果决定哈病预防。

89发病的类型:1卒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复发

病机(16)

基本病机(9)

90邪正盛衰的概念: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1虚实的概念:虚指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虚为主要矛盾;实指邪气盛而正未虚,以邪盛为主要矛盾。

92邪正盛衰与转归:1正盛邪退-痊愈2邪正相持-病势迁延3邪盛正虚-病甚或死亡4邪去正虚-恢复期5正虚恋邪-缠绵

93阴阳失调的类型: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转化6阴阳亡失

94气的失常: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95血的失常:包括血虚、血瘀和出血。

96气血关系失常:1气滞血瘀2气虚血瘀3气不摄血4气随血脱5气血两虚

97津液的失常:包括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潴留)。

98气血津液关系失常:1水停气阻2气随液脱3津枯血燥4津亏血瘀5血瘀津停

系统病机(7)

99内生五邪的概念: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指由于内在脏腑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特性的病理状态。

内生五邪的类型: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风气内动:1热极生风2肝阳化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5血燥生风

寒从中生:阳气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功能减退。

湿浊内生:由于脾的运化失职。

津伤化燥:阴津亏损或实热伤津。

火热内生:1阳气过盛化火2邪郁化火3五志过极化火4阴虚火旺

养生与治未病(2)

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养,保肾护精,调养脾胃。

治未病的基本原则: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治法与治则(1)

基本治则: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中诊卷第二()

绪论(11)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诊法:是中医诊察病情、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3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症状是医生问诊所得患者对痛苦或不适的自我感受。体征是医生诊察患者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

4证候:是对疾病发生发展中某一阶段本质的概括,以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地揭示了疾病当前的病位、病性、病势和病机等。

5病:是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正邪相争,引起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发生的具有一定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6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的患者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7辨病:亦称诊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疾病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8病案:又称病历、诊籍,是医生对患者治疗情况的书面记录,包括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9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辨证、辨病和病历书写。

10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因发知受。

11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四诊()

望诊()

12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13得神:表现为精神良好,神志清楚,言语清晰,反应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表情自然,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映机体健康,脏腑精气充足,或主病轻浅,脏腑精气未伤,预后良好。

14正虚失神:表现为精神萎靡,神志不清,反应迟钝,面色晦暗无华,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消著骨,动作艰难,言语断续低弱。提示久病病重,精气衰败,脏腑功能衰竭。

15邪盛失神:表现为神昏谵语,躁扰不宁,或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提示急病病危,邪气亢盛,扰乱心神,或肝风夹痰,上蒙清窍。

16假神:指患者在病危阶段,突然出现的某些症状短暂“好转”的假象,并非病情真正好转,是阴阳欲將离决的危候。表现为神志不清突然精神转佳,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面色无华忽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忽然言语不休,欲见亲人,本无食欲突然索要饮食,食量大增。提示病危临终,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

17少神: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提示机体虚弱,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或病轻,或病情恢复。病机为正气不足。

18神乱:为狭义之神的异常表现,包括神志不宁、癫、狂、痫。

19神志不宁:表现为烦躁易怒,坐卧不安,失眠惊悸,多言喜动等。病机为里热炽盛或阴虚火旺,心神被扰。

20癫:表现为表情淡漠,默默无语,反应迟钝,或哭笑无常,焦虑恐惧,不敢独处,或痴呆,喃喃自语,妄见妄闻等。为气郁痰凝,蒙闭心窍,或先天不足,脑神虚损。

21狂:表现为狂躁妄动,言行失常,打人毁物,骂詈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越屋,力逾常人。病机为肝气郁结化火生痰,痰火扰神,或心肝火盛,形神失控。

22痫:表现为猝然昏倒,四肢抽搐,目睛上视,角弓反张,口吐白沫,喉中有异常声,醒后如常。病机为肝风夹痰,蒙闭心窍,或颅脑外伤,神机受损,或先天遗传,胎气不足。

23常色:是健康人面部的色泽,包括主色和客色。特点为红*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提示机体健康,脏腑功能正常。

24主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肤色,一生基本不变。

25客色:是受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面部发生的短暂色泽变化。

26病色: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异常色泽,可分为善色和恶色,又包括青、赤、*、白、黑五色。特点为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

27善色:是病色五色尚有光泽者。提示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预后良好。

28恶色:是病色五色晦暗枯槁者。提示脏腑精气衰败,不能上荣,预后不良。

29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面色青黑者为实寒证或剧痛,或肝病日久;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憋闷疼痛者为心阳虚衰,心脉痹阻之胸痹,冷汗淋漓者为心阳暴脱,咳喘气促者为肺气壅塞;小儿高热,眉间、鼻柱或口周青色者,为惊风前兆。

30赤色:主热证、戴阳证。满面通红者为外感发热或里实热证;两颧潮红者为阴虚阳亢之虚热证;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为阴盛格阳,虚阳浮越,真寒假热之戴阳证。

31*色:主脾虚、湿证。面色淡*而不泽者称“萎*”,为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淡*而虚浮者称“*胖”,为脾虚湿盛;面目身尿倶*为“*疸”,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为肝胆湿热,或脾胃湿热熏蒸;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为寒湿郁滞;面色苍*者为肝郁脾虚。

32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面色淡白无华,伴唇舌色淡者为气血不足;面色淡白少华者为气虚;淡白而虚浮者称“?白”,为阳虚;面色苍白者为亡阳证、实寒证或大失血。

33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面黑暗淡者为肾阳虚;面干焦黑者为肾精亏虚,阴虚火旺;眼眶周围色黑者为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为瘀血日久。

34望形体的基本内容:包括望形体强弱、胖瘦和体质类型。

35望姿态的基本内容:包括望姿势异常和动态异常。

36望头面的基本内容:包括望头部的头形、囟门、头发及动态,望面部的色泽和形态变化。

37巨颅:顶枕颞额及枕部膨大呈圆形,伴双目下视,巩膜外露。为先天肾精亏虚,水液停聚。

38小颅: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闭,伴智力低下。为先天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

39方颅: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呈方形。为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颅骨发育不良。见于佝偻病或先天性梅毒。

40囟填:即囟门凸出。为温病火邪上攻,脑髓病变或水液停聚,属实证。

41囟陷:即囟门凹陷。为吐泻伤津,气血不足或先天肾精不足,属虚证。

42解颅:即囟门迟闭伴骨缝不合。为肾气不足或后天失调,常见于小儿佝偻病。

43斑秃:突然片状脱发,显露圆形光亮头皮,而无自觉症状。为血虚受风,或因精神紧张,七情内伤日久。

44抱头火丹:头面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色如涂丹,压之褪色。为风热火毒上攻。

45大头瘟: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为天行时疫,火毒上攻。

46痄腮: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皮色不红,触之有痛感。为外感温毒。

47发颐:颧下颌上耳周发红肿起,伴寒热疼痛。为阳明热毒上攻。

48狮面:面部肌肉出现斑块、结节、浸润性隆起,伴鼻骨塌陷,眉发脱落。见于麻风病。

49望五官的基本内容:包括望目的目色、目形和目态,望耳的色泽、形态和耳道变化,望鼻的色泽、形态和鼻道变化,望口唇的色泽、外形及动态,望齿与龈,望咽喉的色泽和形态等。

50五轮学说:瞳神属肾,为水轮;黑睛属肝,为风轮;两眦属心,为血轮;白睛属肺,为气轮;眼睑属脾,为肉轮。

51针眼/眼丹:前者胞睑边缘肿起如麦粒,后者硬结漫肿,焮红如丹。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

52直视:双目固定前视,伴神昏者为脏腑精气衰竭。

53戴眼: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为肝风内动,或脏腑精气衰竭。

54睑废:即眼睑下垂。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或因外伤。

55酒齄鼻:鼻头及鼻翼色红生粉刺。为肺胃湿热,侵入血络。

56鼻渊:鼻流腥臭浓涕,日久不愈。为肺经风热或肝胆湿热上蒸。

57鼻衄:鼻腔出血。为肺胃蕴热,或阴虚肺燥。

58鹅口疮: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正气亏虚,湿热秽浊之邪上蒸。

59口形六态:口张、口噤、口撮、口喎/口僻、口振、口动。

60牙宣:齿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为肾虚。

61齿衄:齿龈出血,伴红肿疼痛。为胃火炽盛。

62乳蛾:喉核红肿灼痛,溃烂或有*白脓点。为肺胃热毒壅盛。

63白喉:咽喉间起灰白色假膜,不易剥离,剥则出血,很快复生。为肺肾阴虚,感白喉疫毒。

64瘿瘤:颈前喉结处有肿块,皮色不变,随吞咽上下移动。为肝郁气滞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65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为肺肾阴虚,虚火炼液成痰,或外感风火时毒夹痰。

扁平胸:胸廓呈扁平状,前后径明显小于左右径。为肺肾阴虚,气阴两虚。

桶状胸: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几乎相等,呈桶状。为久病肺虚,痰瘀阻结。可见于肺胀病。

鸡胸/漏斗胸/肋如串珠:胸骨下端前突,前侧肋壁骨凹陷,形似鸡胸;或胸骨下部剑突处明显凹陷,形似漏斗状;或胸骨两侧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明显隆起,状如串珠。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肾气不充,骨骼发育异常,见于佝偻病患儿。

臌胀: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出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伴皮色苍*,腹壁青筋暴露,四肢消瘦。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

舟状腹: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而肋弓、髂嵴、耻骨联合显露者。为久病病危,脏腑精血耗竭。

背曲肩随:久病者后背弯曲,两肩下垂。为脏腑精气虚衰。

脊疳:极度消瘦,脊骨突出似锯。为脏腑精气大亏。见于慢性重症。

角弓反张:项背强急,腰背反折如弓。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见于惊风及破伤风。

腰部拘急:腰部拘急疼痛,活动受限。为寒湿侵袭,脉络拘急,或跌扑闪挫,局部气滞血瘀。

鹤膝风:膝部肿大,股胫消瘦,形如鹤膝。为寒湿久留,气血亏虚。

梭状指:手指关节呈梭状畸形,活动受限。为风湿久蕴,痰瘀阻络。

杵状指:手指足趾末端增生肥厚,膨大如杵,伴气喘唇暗。为心肺虚损,痰瘀互结。

手足颤动:手足震颤动摇,不能自主。为肝风内动。

手足蠕动:手足时时掣动,幅度小力量弱,如虫蠕行。为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肝风内动。

四肢拘急:手足拘紧挛急,屈伸不利。为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66囊缩:阴囊上缩。为肝经受邪,或寒邪直中,或热邪内扰。伴舌卷者为病危。

67阴挺:妇女阴中有物突出阴道口外,状如梨。为脾虚中气下陷,或肾虚不固,胞络无力维系。

68痔疮:肛门内外生有紫红色柔软肿块或团块,突起如峙。为肠中湿热蕴结,或血热肠燥。

69望皮肤的主要内容:包括望皮肤颜色、润燥变化,以及皮肤形态变化,如水肿、斑疹、水疱、疮疡等。

70丹毒:皮肤突然红成片,如染脂涂丹,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易愈易复。为血分火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

71白癜风:局部皮肤变白,大小不等,边界清晰,形态各异,缓慢进展。为风湿侵袭,气血失和。

72肌肤甲错:皮肤干枯粗糙,状如鱼鳞。为瘀血日久。

73阳水:水肿发病较急,头面先肿,继及全身,腰以上肿甚。为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74阴水:水肿以下肢先肿,渐及全身,腰以下肿甚。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溢。

75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76阳斑:色深红或紫红,伴身热、面赤、脉数。为外感温毒,内迫营血。

77阴斑:色淡青或淡紫,隐隐稀少,伴神疲脉虚。为脾气虚不摄血。

78疹:色红,点小如粟,高处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79麻疹:疹色桃红,形似麻粒,起于耳后,渐布周身。为外感时邪。见于儿科传染病。

80风疹: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瘙痒不已,时发时止。为外感风热时邪。

81瘾疹:皮肤上出现淡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大小形态各异,瘙痒,搔之融合成片,发无定处,出没迅速,时隐时现。为外感风邪或过敏。

82白?:皮肤上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伴身热不扬,胸闷脘痞。为外感湿热郁表,汗出不彻。见于湿温病。

83水痘:皮肤上出现粉红色斑丘疹,迅即为椭圆小水疱,晶莹饱满无脐。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现,大小不等。为外感时邪,内蕴湿热。见于儿科传染病。

84热气疮:口角唇边出现成簇粟米大水泡,灼热痒痛。为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上熏。

85湿疹:初起红斑瘙痒,迅速肿胀为丘疹、水疱,破溃为红色湿润糜烂面。为风湿热蕴结,郁于皮肤。

86缠腰火丹:腰部皮肤焮红,表现为成簇水疱性皮疹,簇生成群,带状分布。为外感火毒,或肝经湿热,浸淫肌肤。

87痈:红肿高大,盘根紧束,焮热疼痛,易于成脓,属阳证。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瘀滞。

88疽:漫肿无头,皮色晦暗或不变,疼痛彻骨,病位较深,属阴证。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89疔:形小如粟,顶白根深坚硬如钉,麻木痒痛。为外感风热或内生火毒。

90疖:形小而圆,突起根浅,红肿热痛不甚,易成脓而愈。为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气血壅滞。

91望小儿食指络脉:医者抱小儿向光,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小儿食指,右手拇指从小儿食指掌侧桡侧指尖向指根轻推数次,力度轻柔适中,观察络脉的色泽、形态变化。

92小儿食指络脉的特征和意义:三关自指根向指尖分别为风关、气关、命关。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93透关射甲:指小儿食指络脉透出三关直达指端,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佳。

94望排出物、分泌物的基本内容:包括望痰涎、望呕吐物、望大便和望小便。

95舌诊的原理:舌为心之苗窍,为脾之外候,舌体为脏腑气血之所荣,舌苔为胃气熏蒸谷气上承之所生。观察舌质、舌苔的颜色、形态和润燥,可以判断脏腑气血津液的盛衰,和心神的变化。

96舌与脏腑的关系: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

97荣舌: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主气血充盈,主病吉。

98枯舌:干枯死板,晦暗无光,主气血衰败,主病凶。

99淡红舌:主气血调和。见于平人,表证,病浅,或转愈者。

淡白舌/枯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淡白而瘦薄为气血两虚;淡白胖嫩为阳虚水停;枯白为脱血夺气。

红舌:主热证。稍红为风热表证初起;鲜红起芒刺或苔*厚者为实热证;鲜红少苔或有裂纹者为虚热证。

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及瘀血。绛而有苔为温病热入营血,或脏腑里热炽盛;绛而无苔少苔或有裂纹为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青紫舌:主寒极、热极、瘀血。全舌或舌上瘀斑青紫者,为瘀血阻滞。舌淡红中泛见青紫,为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或气虚血瘀,先心病或中毒;舌淡紫而润,为阴寒内盛或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不畅;舌红紫或绛紫,为热毒炽盛,内入营血,气血壅滞。

老舌:粗糙皱缩,坚敛苍老,舌色晦暗,主实证。

嫩舌: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主虚证。

胖大舌: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肿胀舌:主心脾热盛,热毒上壅,或酒毒挟热上壅,或中毒瘀血阻滞。

瘦薄舌: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瘦薄淡白为气血两虚,瘦薄光红为阴虚火旺。

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盛。舌淡胖大有齿痕为阳虚水停,或寒湿壅盛;淡红有齿痕为脾虚或气虚,舌红肿胀有齿痕为湿热痰浊壅滞。

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实热。点刺而苔*燥者为气分热盛。

裂纹舌:主热盛伤津,阴虚火旺,血虚不润,脾虚湿侵。舌淡白有裂纹为血虚不润;舌红赤苔*燥有裂纹为热盛伤津;舌红绛无苔有裂纹为阴虚火旺;舌淡白胖嫩,有齿痕有裂纹者为脾虚湿侵。亦可有先天性裂纹舌,不属病态。

痿软舌:主气血两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舌淡白痿软为气血两虚;痿软而红绛少苔为外感病后期热灼津伤,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痿软红绛干枯为肝肾阴亏,筋脉失养。

强硬舌:主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强硬红绛少津为邪热炽盛,闭窍伤津;强硬胖大苔厚腻为风痰阻络;舌强硬,语言謇涩伴眩晕肢体麻木为中风先兆。

歪斜舌: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颤动舌:主肝风内动。久病舌淡白而颤动为血虚动风;新病舌绛而颤动为热极生风;舌红少津而颤动为阴虚动风或肝阳化风。酒毒内蕴亦可颤动。

吐弄舌: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为吐舌,反复伸舌即回或舐弄口周者为弄舌,主心脾有热。吐舌为疫毒攻心或心气大虚,正气已绝;弄舌为热甚动风先兆。吐弄舌亦主先天愚型

短缩舌:主寒凝筋脉,热极动风,气血亏虚,肝风夹痰。舌淡白或青紫而短缩为寒凝筋脉,舌脉挛缩,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舌短缩而胖,苔滑腻者为脾虚不运,肝风夹痰阻络。短缩而红绛干燥者为热盛伤津,筋脉拘急。先天舌系带过短者为绊舌,不属病态。

厚薄苔:薄苔主平人、表证;厚苔,主里证、痰湿、食积。

润燥苔:润苔主津液未伤;燥/糙苔主津伤。

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主感寒湿之邪,或阳气虚衰水液停聚。

腻苔:苔质细密,如蜡浮涂,边薄中厚,揩之不去。主湿浊、痰饮、食积。白腻而滑为寒湿痰浊;口甜苔厚腻为脾胃湿热上泛;苔*厚腻为痰热/湿热/暑湿内蕴。

腐苔:苔质颗粒粗大疏松,如豆渣堆砌,边中皆厚,根底松浮,揩之易去。主食积胃肠,或痰湿蕴热。

剥落苔: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可见舌底光滑无苔。主胃气不足,胃阴亏虚,或气血两虚。舌红苔剥多者为阴虚;舌淡有剥苔或类剥苔为血虚或气血两虚;舌苔全剥色红绛者为胃阴枯竭;舌苔部分剥落,未剥处仍有腻苔者为正气亏虚,痰浊未化。先天性剥苔为先天发育不良。

地图舌:舌苔不规则剥落,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主胃气不足,胃阴亏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舌苔全剥,全舌光红无苔,舌面光滑如镜。为胃阴枯竭,胃乏生气之阴虚重证。

类剥苔: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粒或舌乳头可见者。主同剥苔。

真假苔:舌苔紧贴舌面,不露舌质,刮之有迹者为真苔,亦有根苔;舌苔松浮,刮之易去而不留垢者为假苔,亦无根苔。真苔主胃气尚充,预后良好;假苔主胃气衰败,气血乏源,预后不良。

白苔:主平人、表证、寒证、湿证。苔薄白而润主平人;薄白苔滑为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薄白而干为风热表证;苔白厚腻为湿浊内停,或痰饮食积;苔白厚而干为痰浊湿热内蕴,温病初起或温湿病;苔白厚腻如积粉为外感湿热秽浊之邪;苔白而燥裂,糙如砂石为燥热伤津。

*苔:主里证、热证。苔薄*或由白转*,为表寒化热入里,或风热表证,苔淡*润滑而多津者为*滑苔,为阳虚之体痰饮久积化热,或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苔*而干燥,颗粒粗大,扪之糙手者为*糙苔,中有裂纹如花瓣状者为*瓣苔,*黑相间为焦*苔,均为邪热伤津,燥结腑实;苔*腻者为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灰黑苔:主热盛或寒极。苔灰黑湿润者为阳虚寒湿,或痰饮内停;灰黑或焦黑燥裂者为热极津枯。

闻诊(17)

金实不鸣:指新病音哑或失音,由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浊壅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属实证。

金破不鸣:指久病音哑失音,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肺,以致津枯肺损,咽喉失滋,声音难出。属虚证。

谵语:表现为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邪热亢盛,内扰心神。属实证,见于邪盛失神。

郑声:表现为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为心气大伤,心神散乱。属虚证,见于正虚失神。

独语:表现为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为心气不足,神明失养,或气郁生痰,蒙蔽心窍。见于癫病。

狂言:表现为精神错乱,狂躁妄言,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等高而歌。为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扰神。属阳热实证,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

错语:指神志清楚,但语言多错,错后自知。为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或痰浊、瘀血、气滞阻遏心神。

语言謇涩:指舌体僵硬,运动不灵而发音困难,言语不清。为风痰阻络,中风先兆。习惯而成者为口吃,不属病态。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急病气粗声高者属实喘,为外邪袭肺、实热壅肺或痰饮停肺,迫肺气上逆。久病气怯声微,动则加重者属虚喘,为肺肾亏损。

哮:呼吸喘促,喘而伴有哮鸣音。为宿痰内伏,复感外邪引动。

咳嗽:肺气上逆冲击喉间发出的一种声响。咳声重浊,痰白稀而鼻塞者,为外感风寒,风寒束肺;咳声不扬,痰*稠,为热邪犯肺伤津;咳声闷重,痰多易咳,为寒湿痰饮停肺;咳声低微无力,气短而喘,为肺气虚损;干咳无痰,为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咳声如犬吠,伴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称白喉,为肺肾阴虚疫毒攻喉;百日咳,为风痰搏结化热阻滞气道。

顿咳:咳嗽阵发,连声不止,止时有鸡鸣样回声。又称百日咳,为风痰搏结化热阻滞气道。

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脾胃阳虚。

水逆:口干欲饮,饮入即吐。为痰饮停胃,胃气上逆。

呃逆:胃气上冲咽喉,发出短而频的声音,又称哕。为胃气上逆。为寒或热邪客胃,或胃气绝危候。

嗳气:胃气上冲咽喉,发出长而缓的声音,又称噫。为胃气上逆。嗳气酸腐为食滞胃脘;嗳气频作随情绪变化者为肝气犯胃;嗳气低沉断续,食少者为脾胃气虚胃失和降;嗳气频作伴脘腹冷痛,为寒邪客胃或胃阳虚。

久病阳虚之人忽发喷嚏,为阳气回复,转愈之象。

肠鸣:可能是痰饮停胃中焦气滞,或中气不足胃肠虚寒,或风寒湿邪客于肠胃。

问诊(56)

问诊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及家族史。

主诉:指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畏寒/恶寒/寒战:畏寒为病人自觉怕冷而加衣近火能缓解,恶寒为病人自觉怕冷而加衣近火不能缓解,寒战为严重恶寒而伴有全身发抖。

五心烦热:病人自觉胸中烦热,伴手足心发热,为阴虚火旺。

骨蒸发热:病人自觉有热自骨髓向外蒸发之感者,为阴虚火旺。

壮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为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

潮热:指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包括日晡潮热,阴虚潮热和湿温潮热。

阳明潮热:亦称日晡潮热,在下午3~5时发热或热甚。为胃肠燥热内结。见于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午后及夜间低热,表现为五心烦热或骨蒸发热,伴颧红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为阴虚火旺。

湿温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伴脘痞身重,舌红苔*腻。为湿遏热伏。

微热:亦称低热,为轻微发热,体温在37℃~38℃之间,或仅自觉发热,包括气虚发热、气郁发热、阴虚发热和小儿夏季热。

气虚发热: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等症。为脾虚气陷,清阳不升郁而发热。

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等症。为肝气不舒,郁而化火。

小儿夏季热: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症,至秋凉而自愈。为气阴两虚。

寒热往来:恶寒发热交替发作,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发有定时者为疟疾,发无定时者为伤寒少阳病。

自汗:指日间汗出,动后尤甚。多伴少气懒言,畏寒,舌淡脉弱。

为气虚或阳虚。

盗汗:指入睡汗出,醒后则止。伴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或气阴两虚。

绝汗:又称脱汗,指在病情危重时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冷汗淋漓,伴面苍、肢厥脉微者为亡阳;汗出如油,热而咸,伴烦渴、脉数疾者为亡阴。

战汗: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见于温病或伤寒正邪激烈相争阶段。汗出热退,脉静身凉者为愈候;汗出身热,烦躁脉数疾者为危候。

*汗:指汗出沾衣,色正*如柏汁的症状。为湿热交蒸。

头部汗出:指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为上焦热盛迫津外泄,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或虚阳上脱,津随阳泄。

心胸汗出:指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为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疼痛十三种:胀痛、窜痛、掣痛主气滞;刺痛、固定痛、绞痛主血瘀;闷痛主痰瘀阻滞心肺;固定痛、重痛、酸痛主湿邪;冷痛、绞痛主寒邪;灼痛主火热邪;冷痛、隐痛主阳虚;灼痛主阴虚;隐痛、酸痛、空痛为肾虚或精血虚。

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后枕痛连项背者属太阳经;侧头痛属少阳经;巅顶头痛属厥阴经;脑内空痛属督脉。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跳不安,为心不藏神或心脏病变,包括惊悸和怔忡。为心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水湿瘀血阻滞。

惊悸:指因惊恐而心悸,或心悸易惊者,时发时止。

怔忡: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为惊悸发展而严重。

脘痞:患者自觉胃脘胀闷不舒。脘痞纳少,嗳气酸腐为食积;脘痞饥不欲食为胃阴亏虚;脘痞呕恶苔腻为湿邪中阻。

嘈杂:指胃脘烦热闷乱,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胸隔懊憹不适,莫可名状。或因胃阴虚,虫积肠道,肝胃不和。

耳鸣:起病急而声大如潮者为肝胆火盛;渐病声如蝉鸣者为肝肾阴虚。

重听:指患者听力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渐病为肾精亏虚;急病为痰浊上蒙,或风邪袭耳。

目眩/目昏:目眩指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目昏指病人自觉视物昏花,模糊不清。目眩为肝阳上亢、肝阳化风或痰湿上蒙,气血亏虚,阴精不足;目昏多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雀目:白昼视力正常,*昏后或居暗室中则视物模糊不清,亦称雀盲、夜盲。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歧视:视一物成二物,且模糊不清。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失眠:指病人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者,常伴有多梦。又称不寐或不得眠。或因心肾不交虚火内扰;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胆郁痰扰;食滞内停等。

口渴多饮:提示津液损伤,为温病初起,里热炽盛或消渴病。

渴不多饮:提示阴液耗损或津液输布障碍。口干不多饮,夜间尤甚,为阴虚;渴喜热饮,但不多饮者为痰饮内停,或阳气虚弱,津不上承;渴饮,饮入则吐,为饮停于胃之水逆;渴不多饮,伴脘闷困重,身热不扬,为湿热内阻;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舌有瘀点,为瘀血;口干不甚渴饮,身热夜甚,心烦失眠,为温病热入营分。

纳少:实际进食量减少,由不欲食发展。

纳呆:无饥饿感和进食要求。

除中:久病重病患者,本不欲食不能食,忽欲食或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属病危。

厌食:厌食而嗳腐者为食积;厌食油腻,脘痞腹胀,呕恶便溏者为脾胃湿热;厌食油腻,胁痛灼热,口苦身*者为肝胆湿热。亦可见于妊娠恶阻。

消谷善饥:指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食量大,亦称多食易饥。伴心烦口渴,尿赤便秘者为胃火炽盛;伴多饮多尿、消瘦者为消渴病;伴颈前肿物,心悸多汗者为瘿病;多食易饥,便溏者为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指患者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为胃阴虚或中焦湿热。

口味:口淡,为脾胃气虚或寒证;口苦,为心胃肝胆火热;口甜,为湿热蕴脾或脾虚;口酸,为食滞胃脘或或肝气犯胃;口咸,为肾虚寒水上泛;口涩,为燥邪伤津或脏腑内热;口黏腻为脾胃或肝胆湿热。

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排除困难,便次减少,或排便时间延长,欲便而艰涩不畅,亦称大便难。腹胀痛拒按,壮热苔*燥者为热结便秘;伴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者为阴虚便秘;伴乏力少气面白者为气血亏虚便秘;伴手足不温,面色苍白,舌淡脉沉迟者为阳虚寒凝,冷积便秘。

泄泻:泻下清稀者为寒湿泄泻;泻下*糜,肛门灼痛为大肠湿热;泻下臭秽,泻后痛减者为食积伤脾;泄泻而神疲乏力,纳少腹胀者为脾虚;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者为脾肾阳虚。

完谷不化:指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为脾胃虚寒或肾阳虚衰。

溏结不调:指大便时干时稀,或先干后稀者。时干时稀者为肝脾不调,肝郁乘脾;先干后稀为脾虚湿盛,兼大肠传导不利。

便血:先便后血,血色紫黯,称远血,为胃肠瘀血伤络,或脾虚气不摄血;先血后便,血色鲜红,粪血不融,称近血,为肠热内盛灼伤血络,或肛门局部病变。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为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是痢疾主症之一。

小便频数:频数而短赤急迫者为膀胱湿热;频数清长,夜间尤甚者为肾阳虚。

癃闭:指小便不畅或不通,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虚者为肾阳不足,气化无力;脾气不升,浊阴失降;或膀胱湿热,肺热气壅;或瘀血结石阻塞。

余沥不尽/遗尿:余沥不尽指小便后仍有少许尿液点滴流出不尽;遗尿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均为肾气不固,膀胱开合失司。

月经愆期:连续3个周期,月经提前或错后7日以上。或因肝郁气滞,脾肾虚损,瘀血阻滞。

崩漏:或称崩中、漏下。指非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出血多而急为崩,少而缓者为漏。或因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脾肾气虚,冲任不固;或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为气滞血瘀,或阳虚寒凝,或气血两虚。

切诊(54)

脉象形成的原理:心脏的搏动,气血运行以及脏腑的协同配合。

诊脉的方法及部位:包括遍诊法(头、手、足,天、地、人,又称三部九候法)、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寸、关、尺,浮、中、沉。

寸关尺分候脏腑:左寸候心、膻中;右寸候肺、胸中;左关候肝、膈;右关候胃、脾;左尺候肾、腹中;右尺候肾、腹中。

平息:指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的脉数。

脉象要素:位、数、体、势。

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一息四至,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均匀,尺脉沉取有力。有胃,有神,有根。

反关脉/斜飞脉:少数人脉不见于寸口,出现在寸口背侧为反关脉,从尺部斜向手背为斜飞脉,属生理变异。

六阴脉/六阳脉:因禀赋不同,有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者为六阴脉,六脉洪大等同而无病者为六阳脉,属生理变异。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表证,亦主虚证。

洪脉:指下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邪热亢盛,亦主邪盛正衰。

濡脉:浮而细软,如帛浮水,重按即无。主诸虚,又主湿。

散脉: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失血,伤阴。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主邪闭,厥证,痛极。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坚牢不移。主阴寒内实,疝气癥瘕。

弱脉:极软而沉细。主气血不足,阳气亏虚。

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缓脉:一息四至,脉来怠缓,或脉势纵缓。主湿证、脾胃虚弱。

涩脉:脉细而迟,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阻。

结脉: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主气血虚衰。

数脉:脉率增快,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亦主虚证。

促脉: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脏气虚弱,阴血衰少。

疾脉: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动脉:脉短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主疼痛,惊恐。

虚脉:三部皆无力,按之空虚。主虚证。

微脉: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亦主湿。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主脏气衰微,亦主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短脉:首尾倶短,不及本位。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虚。

实脉:举按均有力。主实证。

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主痰饮,食滞,实热。

紧脉:紧张有力,如转绳索,坚搏抗指。主寒证,痛证,宿食。

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主阳气有余,热证。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主肝胆病,痛证,痰饮,亦主虚劳,疟疾,胃气衰。

相兼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或复合脉象相兼出现。

浮紧脉:主外感风寒表实证,或风寒湿痹。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太阳中风表虚证。

浮数脉:主风热表证。

浮滑脉:主表证夹痰或风痰,见于素体痰盛又感外邪者。

沉迟脉:主里寒证,常见于脾肾阳虚,阴寒凝滞。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寒滞肝脉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主血瘀,常见于阳虚寒凝血瘀者。

沉缓脉:主脾虚水停。

弦数脉:主肝热证,常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证。

弦细脉:主肝肾阴虚,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

弦滑脉:主肝郁夹痰,风阳上扰或痰饮内停。

滑数脉:主痰热,痰火,湿热或食积化热。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

细数脉:主阴虚火旺。

按诊的方法:触法、摸法、按法、叩法。

按诊的内容:包括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和按腧穴。

辨证()

八纲辨证(22)

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纲,对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别疾病病位的浅深,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的属性类别的辨证方法。

表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鼻寒流涕,喷嚏,咽喉痒或痛,微有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里证:无新起恶寒发热,以脏腑、气血症状为主要表现。凡不属表证和半表半里证的证候,均属于里证。

寒证:恶寒或畏寒,喜暖,肢冷卧踡,面色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热证:发热,恶热喜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口渴喜冷饮,痰、涕*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而干燥,脉数等。

虚证:表现为阴、阳、气、血、精、津、髓以及脏腑虚损等。

实证:邪气虽盛而正气未虚,表现以有余、亢盛,停聚为基本特征。

阴证: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身重踡卧,倦怠乏力,面色暗淡,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或细或微弱等。

阳证:恶寒发热,壮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面色红,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大便秘结奇臭,小便短赤,舌红绛有芒刺,苔*黑,脉象浮数、洪大、滑实等。

阴虚证:咽干口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神疲乏カ,少气懒言,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热肢温,烦躁或昏愦,呼吸急促,面赤唇焦,口渴欲饮,目眶凹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舌红而干瘦,脉疾细数无力。

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清稀而味淡,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肌肤不温,四肢厥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呼吸微弱,舌质淡润,脉微欲绝。

证候相兼:特指疾病某一阶段,八纲中不具相对性的两纲或两纲以上并存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错杂:指疾病某一阶段,八纲中相对的两纲或两纲以上并存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转化:证候转化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一证消失,一证出现,本质与现象均已变化。

里邪出表:是指在里病邪向外透达,邪有出路,病情好转的一种趋势。多因治疗及时,护理得当,非是里证转化为表证。

证候真假:证候真假是指在疾病的危重阶段,可出现一此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掩盖了证候真实情況。

真寒假热证:证见四肢厥冷,胸腹欠温,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的同时,或有身热,但反欲盖衣被;或面赤,却两额泛红如妆,时隐时现,游移不定;或口渴,但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或自感烦热,而胸腹必无灼热,下肢必厥冷;或咽喉痛,但不红肿;或脉大,但按之必无力等假热之象。

真热假寒证:证见高热,恶热不恶寒,胸腹灼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红苔*而干,脉滑数有力等一派热象的同时,又出现四肢厥冷但却不恶寒、反恶热,且胸腹必灼热;或脉沉迟,但重按必有力等假寒之象。

真虚假实证:既有胸腹部柔软而喜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弱等真虚症状,又见腹胀满,气喘,脉弦等假实表现。病人虽腹胀满,却时有减轻,按之痛减,按之柔软;虽喘促但气短息弱;脉虽弦却重按无力。

真实假虚证:既有声高气粗,胸腹硬满或疼痛拒按,二便不利,脉有力等真实的表现,又有神情默默,倦怠懒言,泄泻体瘦,脉象沉细等假虚之征。虽神情默默,懒言,但语声高亢有力,呼吸气粗;虽倦怠乏力却动之觉舒;虽泻下稀水黑便,泻后反觉腹部爽快;脉沉细,但按之有力。

病因辨证(6)

风淫证:恶风,微发热,汗出,鼻塞流涕,喷嚏,咽喉干痒或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缓;或皮肤瘙痒,丘疹风团,瘾疹;或局部麻木,口眼喎斜;或游走性关节疼痛;或突然面睑浮肿等。

寒淫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冷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拘急,冷痛,踡卧,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沉紧或脉伏。

暑淫证:伤暑则发热恶热,口渴,汗出,身体疲乏,小便*,舌红苔*少津,脉虚数;中暑则胸闷气短,呕恶腹痛,甚则神志不清,猝然昏倒。

湿淫证:头重如裹,胸脘痞闷,口腻纳呆,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肢沉身困,关节肿痛重着酸楚,便溏尿浊,或妇女带下量多,或阴部湿疹瘙痒,或下肢浮肿,舌淡胖而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濡缓。

燥淫证:唇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至皲裂;干咳少痰,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口渴,便结,尿少;或恶风发热,咽喉不利;苔干,脉浮。

火淫证:发热恶热,面红目赤,渴喜冷饮,尿短便秘,舌红或绛,苔*干燥或灰黑起芒刺,脉洪数有力。或见心烦失眠,神昏谵语,躁扰发狂,惊厥抽搐,吐血、衄血,发斑疹,痈肿疮疡。

气血津液辨证(22)

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息弱,或面白少华,头晕目昡,自汗,活动后诸症加剧,舌淡嫩,脉虚。

气陷证: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脘腹坠胀,大便溏泄或便意频频,或久泻久利,或胃、肾下垂,脱肛,阴挺;舌质淡嫩,脉虚或弱。

气虚不固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息弱,动则加剧,面白舌淡,脉虚;自汗不止,涎、唾、涕、泪清稀量多,尿频清长,或余沥不尽,或遗尿,或二便失禁;或各种慢性出血症;或滑精早泄,月经、白带量多,滑胎等。

气脱证:呼吸微弱或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大汗不止,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舌淡,脉微欲绝。

气滞证:局部或全身胀满、痞闷,甚或胀痛、窜痛,部位不固定,症状时轻时重,常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或因太息、嗳气、矢气而减轻,脉弦,可无明显舌质变化。

气逆证:咳嗽,喘促为肺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为胃气上逆;头目胀痛,眩晕,面红目赤,或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甚至晕厥,吐血,为肝气上逆。

气闭证:突然昏仆或神昏,头、胸、腰、腹等处绞痛,呼吸急促,或喘,甚窒息,二便闭塞,脉沉实。

血虚证:面色淡白无华或娄*,口唇、眼睑、爪甲、舌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麻木,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脉细无力。

血瘀证:有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等方面的表现。其疼痛特点为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肿块的性状是在体表者包块色青紫,腹内者或可触及质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出血的特点是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血块,女子见经闭或崩漏;瘀血色脉征主要有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络脉粗长青紫,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下紫斑,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或肌肤甲错,脉细涩。

血热证:咳血、吐血、尿血、便血、鼻衄、齿衄、肌衄等急性出血,色深红,或女子月经先期、量多、或崩漏,或皮疹紫红密集,或疮疡红肿热痛,发热面赤,心烦失眠,舌红绛,脉滑数。

血寒证:手足、颜面、耳垂等局部冷痛,得温痛减,患处发凉,肤色紫暗;或少腹拘急冷痛,或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或痛经;形寒肢冷,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涩。

气血两虚证:面色淡白无华或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自汗,头晕眼花,动则加剧,唇甲色淡,心悸多梦,形体消瘦,肢体麻木,或有月经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舌质淡白,脉细无力。

气虚血瘀证:而色淡白或晦滞或青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胸胁或其他部位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或见青紫,或可触及肿块而质硬,舌淡紫或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无力。

气不摄血证: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齿衄、肌衄、崩漏等出血症,面色淡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心悸,动则加剧,舌淡,脉弱。

气随血脱证:大量出血(如咯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大出血、创伤出血等)的同时,出现面色苍白,气少息微,神情淡漠,甚至晕厥,四肢厥冷,汗出,舌淡,脉微欲绝。

气滞血瘀证:胸胁、脘腹等局部胀满疼痛、或窜痛,或刺痛,疼痛固定、拒按;或肿块坚硬,局部青紫肿胀;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或面色晦暗;或女子乳房胀痛,或痛经,经色紫暗夹血块,或闭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津液亏虚证:包括津亏和脱液。表现为口、鼻、唇、舌、咽干燥,皮肤干燥或数裂,口渴喜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难解,舌质红,苔少津或干,脉细无力,神疲乏力;甚至目眶凹陷,皮肤枯瘪,唇舌千裂,少尿甚无尿,烦躁不安,舌红瘦,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疾。

痰证:咳喘咯痰,痰质黏稠,喉中痰鸣,胸闷,脘痞,纳呆,呕吐痰涎;瘿瘤,瘰疬,痰核,乳癖,梅核气;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舌强言謇,神识不清或昏仆,癫,狂,痫,痴呆;形体肥胖,白带量多,经少经闭;苔腻,脉滑。

饮证:脘痞腹胀,吐清水,肠鸣漉漉;或胸胁饱满胀痛,咳唾,转侧则疼痛加剧;或胸闷心悸,咳嗽气喘、痰清稀色白量多,甚或倚息不能平卧;水肿,身体、肢节疼重;舌淡胖,苔白滑、脉弦。

四饮:饮停胃肠之痰饮(淡饮);饮停胁下之悬饮;饮停胸膈之支饮,饮溢四肢、皮肤之溢饮。

水证:浮肿,小便短少。若浮肿先见于眼睑、颜面,迅速遍及全身肌肤,腰以上为甚,小便短少,伴恶风发热,头身疼痛,咽痛,咳嗽,舌红或暗,若薄白,脉浮紧或数,为阳水;若浮肿先见于足胫、下肢,逐渐发展至全身,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腹部胀大,按之有波动感,叩之音浊,小便短少,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阴水。

内湿证:脘痞腹胀,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口淡不渴,或湯不多饮,便溏不爽,肢体困重,嗜卧思睡,白带量多,苔白腻,脉濡缓。

肝系辨证(12)

肝血虚证:肝血虚证是指肝血不足,目、筋脉、爪甲等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视物模糊或夜盲,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关节拘急,或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脉细。

肝阴虚证:肝阴虚证是指肝阴亏虚,濡养失职,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胁肋隐隐灼痛,或见手足蠕动,面部烘热或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肝郁气滞证:肝郁气滞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少腹胀闷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或梅核气,或瘿瘤、瘰疬,或见乳胁下积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甚则闭经;舌淡红,苔白,脉弦。

肝火炽盛证:肝火炽盛证是指火热炽盛,内扰于肝,气火上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胁肋灼痛,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或耳内肿痛流脓,失眠多梦,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舌红苔*,脉弦数。

肝阳上亢证:肝阳上亢证是指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阳亢于上所致的上实下虚证侯。

临床表现: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肝阳化风证:肝阳化风证是指肝阳亢逆无制,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虚实夹杂证候。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摇而痛,语言謇涩,项强肢颤,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行走飘浮,舌红,脉弦细;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

热极生风证:热极生风证是指邪热亢盛,燔灼筋脉,引动肝风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高热神昏,躁扰如狂,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红绛,苔*燥,脉弦数。

阴虚风动证:阴虚动风证是指肝肾阴亏,筋脉失养,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虚风证候。

临床表现:手足蠕动,眩晕耳鸣,两目干涩,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血虚生风证:血虚生风证是指肝血亏虚,筋脉失养,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虚风证候。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关节拘急,头晕眼花,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舌淡白,脉细。

肝胆湿热证: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灼热,或胁下有痞块;或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臭,阴痒等;或寒热往来,身目*如橘皮色;或厌食腹胀;泛恶欲呕;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弦数或滑数。

寒滞肝脉证:寒滞肝脉证是指寒邪侵袭肝脉,凝滞气血所表现的实寒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冷痛,或阴囊收缩掣痛,或巅顶冷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呕吐清涎,形寒肢冷,舌苔白,脉沉紧或弦紧。

胆郁痰扰证:胆郁痰扰证是指痰热内扰,胆气不宁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胆怯易惊,惊悸不宁,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眩晕耳鸣,胸胁胀闷,口苦,恶心欲呕,舌红苔*腻,脉弦数。

心系辨证(11)

心气虚证: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乏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脉弱。

心阳虚证:心阳虚证是指是心阳虚衰,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心痛,唇舌青紫,气短自汗,畏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沉迟无力,或微细,或结代。

心阳暴脱证:心气暴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亡阳证候。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胸痛暴作,面唇青灰,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舌淡或淡紫,脉微欲绝。

心血虚证: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心失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萎*,唇舌色淡,脉细弱。

心阴虚证:心阴证是指心阴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心脉痹阻证:心脉痹阻证是指由于血瘀、痰阻、寒凝、气滞而致心脉闭塞,不通则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或内臂,时作时止。血瘀心脉者,痛如针刺,舌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痰阻心脉者,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寒凝心脉者,突发剧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气滞心脉者,心胸胀痛,胁胀,善太息,脉弦。

心火亢盛证: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热扰心神所表现的证侯。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尿*便结,口舌生疮,腐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赤涩灼痛,甚或狂躁谵语,舌尖红绛,脉数有力。

痰蒙心窍证:痰蒙心神证是指痰浊内盛,蒙蔽心神所致以神志失常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神识痴呆,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或面色晦滞,脘闷恶心,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

痰火扰神证:痰火扰神证是指痰火内盛,扰乱心神,以神志失常为主的证侯。

临床表现:发热气粗,面红目赤,躁狂谵语,便秘尿*;或胸闷气粗,喉间痰鸣,咳痰*稠;心烦失眠,甚则狂躁妄动,打人毁物,不避亲硫,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舌红苔*腻,脉滑数。

瘀阻脑络证:瘀阻脑络证是指瘀血阻滞脑络,以头痛、头晕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痛如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头晕不已;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心悸,失眠,健忘;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小肠实热证:小肠实热证是指心火下移小肠,热迫膀胱,气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苔*,脉数。

脾系辨证(13)

脾气虚证: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纳少或纳呆,腹胀,食后尤甚,口淡乏味,大便溏薄,伴见少气懒言,肢体倦怠,面色萎*或淡白,形体消瘦,或肥胖,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脾虚气陷证:脾虚气陷证是指牌气虚弱,升举无力,清阳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头目眩晕,或便意频频,肛门重坠,或久泻久痢,或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脾阳虚证:脾阳虚证是指脾阳亏虚,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便次增多,每因进食生冷或油腻而加重,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肢体浮肿,或小便短少,或带下清稀色白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不统血证: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统血失常,血溢脉外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各种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鼻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伴见面色无华或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是由于寒湿内盛,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腹痛便溏,纳呆口腻,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或身目发*,色晦暗不泽,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湿热蕴脾证: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脾失健运,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厌食,呕恶口苦,或口甜口黏,便溏不爽,尿*,头身困重,渴不多饮,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身目发*色鲜明,或皮肤瘙痒,舌红苔*腻,脉濡数。

胃气虚证:胃气虚证是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侯。

临床表现:胃脘痞闷,食后胀甚,或隐隐作痛,按之觉舒,不思饮食,恶心呕逆,时作嗳气,面色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胃阳虚证:胃阳虚证是指胃阳虚弱,胃失温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绵绵不已,喜温喜按,食后缓解,夜间痛甚,畏食生冷,泛吐清水,食欲不振,倦息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嫩,脉沉迟无力。

胃阴虚证: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院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嘈杂不舒,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胃火炽盛证:胃火炽盛证是指胃中火热壅盛,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渴喜冷饮,或见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大便秘结,小便短*,舌红苔*,脉滑数。

寒滞胃脘证:寒滯胃脘证是指寒邪犯胃,气机凝滞,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痛势急迫,得温痛减,遇寒加重,或恶心呕吐,吐后痛减,泛吐清水,口淡不渴,或恶寒肢冷,面白或青,舌淡苔白,脉沉紧。

食积胃脘证:食滞胃脘证是指饮食停滞胃脘,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疼痛拒按,纳呆厌食,嗳腐吞酸,恶心欲吐,吐后得减,或腹胀腹痛,矢气或泻下物臭秽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胃脘气滞证:胃脘气滞证是指邪气犯胃,胃腑气机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疼痛,每因情志不舒而加重,食少纳呆,嗳气频作,呃逆,恶心呕吐,苔白,脉弦。

肺系辨证(14)

肺气虚证:肺气虚证是指肺气虚弱,卫表不固,宣降失司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少气懒言,语声低怯,动则益甚,咯痰清稀,或自汗、恶风,易于感冒,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肺阴虚证:肺阴虚证是指肺阴亏虚,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肺阳虚证:肺阴虚证是指肺阳亏虚,肺失温煦,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咳痰白清稀量多如泡沫,胸闷气短,声低息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自汗,易于感冒,面色晦暗或?白,小便清长,或面浮肢肿,舌质淡紫胖嫩而润,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风寒犯肺证:风寒犯肺证是指风寒之邪外袭,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清色白,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或头身疼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证是指风热之邪外袭,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侯。

临床表现:咳嗽,痰稠色*,鼻塞流浊涕,咽喉肿痛,发热微恶风寒,口干微渴,舌尖红,苔薄*,脉浮数。

燥邪犯肺证:燥邪犯肺证是指燥邪外袭,肺卫失宣,肺失清润所表现的证侯。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口、唇、舌、鼻、咽、皮肤干燥,或见鼻衄,咯血,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舌苔薄而干燥少津,脉浮数或浮紧。

寒痰阻肺证:寒痰阻肺证是指寒痰互结,交阻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多色白,量多易咯,胸闷,甚则喉中痰鸣,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紧或弦滑。

肺热炽盛证:肺热炽盛证是指邪内盛,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喘急,胸闷胸痛,气息灼热,咽喉红肿疼痛,发热面赤,口渴欲饮,尿*便秘,舌质红,苔*燥,脉洪数有力。

痰热壅肺证:痰热壅肺证是指痰热互结,壅阻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气粗息涌,甚则鼻煽,胸闷胸痛,喉间痰鸣,咯痰*稠量多,或为脓血腥臭痰,身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风水相搏证:风水相搏证是指风邪袭肺,宣降失司,通调水道失职,水液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眼睑头面先浮肿,继而遍及全身,上半身肿甚,来势迅猛,皮薄而亮,小便量少,或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舌质红,脉浮数。

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大肠,传导失职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暴注下泻,色*臭秽,或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渴不多饮,小便短赤;或伴恶寒发热,或但热不寒;舌质红,苔*腻,脉滑数或濡数。

肠热腑实证:肠热腑实证是指热邪入里,与肠中糟粕相结,腑气不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壮热,或日晡潮热,汗出,口渴,小便短赤,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狂乱,舌质红或起芒刺,苔*厚而燥,或焦黑,脉沉数有力,或沉迟有力。

肠燥津亏证:肠燥津亏证是指大肠津液亏虚,肠失濡润,传导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大便干燥,状如羊粪,艰涩难下,数日一行,腹胀作痛,或见左少腹触及包块,口干口臭,或头晕,舌红少津,苔*燥,脉细涩。

虫积肠道证:虫积肠道证是指蛔虫等寄生肠道,耗吸精微,阻滞气机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嘈杂,面*肌瘦,脐腹疼痛,时发时止,反复发作,或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物,或大便排虫,或厌食,嗜食异物,或鼻痒,睡中磨牙,面部白斑,白睛蓝斑,下唇黏膜小粟粒状隆起,或突发脘腹剧痛,汗出肢厥,呕吐蛔虫。

肾系辨证(7)

肾精不足证:肾精不足证指肾精亏损,脑与骨、髓失充,以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功能减退、早衰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身材矮小,骨骼痿软,智力低下;成人性欲减退,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或不孕;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耳鸣耳聋,健忘恍惚,神情呆痴,足痿无力,腰膝酸软,动作迟缓;舌质淡,脉弱。

肾阴虚证:肾阴虚证指肾阴亏虚,失于滋养,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颧红,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肾阳虚证:肾阳虚证指肾阳虚衰,失于温煦,以生殖、气化等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下肢尤甚,头晕眼花,面色?白或黧黑,精神萎靡;或性欲冷淡,男子阳痿早泄,滑精,女子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或尿频清长,夜尿频多,或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肾虚水泛证:肾虚水泛证指肾的阳气亏虚,气化无权,水液泛溢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小便量少,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腹部胀满,或心悸气短,或咳喘痰鸣,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肾气不固证:肾气不固证指肾气亏虚,失于封藏、固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呜耳聋;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带下清稀量多,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

肾不纳气证:肾不纳气证指肾气虚衰,纳气无权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腰膝酸软;或自汗,神疲乏力,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弱;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颧红心烦,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膀胱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指湿热侵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小便短*,或浑浊,或尿血,或尿有砂石、或小腹胀痛,或腰、腹掣痛,或伴发热,舌质红,苔*腻,脉滑数或濡数。

脏腑相兼辨证(12)

心肾不交证:心肾不交证是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心肾阴虚火旺所表现的证候侯。

临床表现:心烦惊悸,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男子遗精,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阳痿早泄,腰膝冷痛,脉沉细无力。

心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是指心肾两脏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气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精神萎靡或嗜睡,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弱。

心肺气虚证:心肺气虛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其功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闷心悸,咳嗽气喘,少气懒言,动则尤甚,咯痰清稀,神疲乏力,自汗恶风,面色淡白,舌淡苔白,甚者口唇青紫,脉弱或结代。

心脾两虚证: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血亏虚,脾气虚弱,气血两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或淡白无华,头晕健忘,神疲乏力,或见各种慢性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嫩,脉细弱。

心肝血虚证:心肝血虚证是指心肝两脏血虚,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甚则震颤拘挛,面白无华,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白,脉细。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是指肺脾两脏气虚,其功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咳痰清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恶风,或面浮肢肿,舌质淡,苔白滑,脉缓弱。

肺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形体消瘦,骨蒸潮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崩漏,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火犯肺证:肝火犯肺证是指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清肃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咳嗽阵作,痰*黏稠,甚则咳血,面红目赤,烦热口苦,舌质红,苔薄*,脉弦数。

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善太息,或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窜痛、腹胀纳呆,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弦缓。

肝胃不和证:肝胃不和证是指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善太息,或急躁易怒,胃脘、胁肋胀痛或窜痛,胃脘痞满,嗳气呃逆,吞酸嘈杂,食少纳呆,舌苔薄白或薄*,脉弦或弦数。

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是指肝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胁肋隐痛、两目干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是指脾肾两脏阳气亏虚,失于温煦,虚寒内生,气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泻久利,或五更泄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便质清冷,或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畏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中药卷第三()

总论(30)

起源与发展(3)

1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规律的学科。

3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最早,《本草经集注》陶弘景,《雷公炮制论》雷敩第一部炮制,《新修本草》第一部官修,《证类本草》唐慎微6,《本草纲目》李时珍2。

产地采集与贮藏(1)

4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炮制(2)

5炮制的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2切制饮片,便于加工调剂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5降低毒副作用6增强药物功能7改变药物性能8引药入经

6炮制方法:1修治(纯净、粉碎、切制)2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3火制(炒、炙、煅、煨)4水火共制(煮、蒸、炖、燀、淬)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精制、药拌)。

药性(13)

7药性:即中药的性能,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用。

8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9四气:寒、热、温、凉。能治疗或减轻热证的药物为寒性,能治疗或减轻寒证的药物为热性。

10五味:不仅是对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是对药物性能的高度概括。

11酸、涩:酸、涩,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部分酸药尚能生津。

12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

13甘、淡: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淡,能渗,能利,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14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15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16归经:指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17升降浮沉:表示药物作用对人体不同的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外趋发散,沉即内趋收敛。

18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炮制、配伍。

19中药中毒的原因:1超时超量2误服伪品3炮制不当4制剂或用法不当5配伍不当6药不对证

配伍(7)

20配伍的方法: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21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似的中药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22相使:两种在性能方面存在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中药配合应用,以一种为主,一种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23相畏:一种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种中药降低或消除。

24相杀:一种中药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种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

25相恶:一种中药使另一种中药的原有功效降低甚至消失。

26相反:两种中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用药禁忌(2)

27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

28配伍禁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硫*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剂量与用法(2)

29中药剂量:亦称用量,是指每味中药的成人一日量。

30特殊煎煮法: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

解表药(18)

发散风寒药(10)

31麻*麻*科草质茎(辛微苦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感冒2胸闷喘咳3风水浮肿

用法:发汗解表宜生用,润肺止咳蜜炙用,虚者捣绒用。

注意:2~10g,解表用不宜久煎,运动员、高血压者慎用。

32桂枝樟科嫩枝(辛甘温)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应用:1风寒感冒2脘腹冷痛、经闭痛经、关节痹痛等寒凝血滞诸痛证3痰饮水肿4心悸奔豚

注意:血热妄行者忌用,经多者、孕妇慎用。

33紫苏叶唇形科叶理气安胎(辛温)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应用:1风寒感冒,咳嗽呕恶2脾胃气滞,妊娠呕吐3鱼蟹中毒

注意:不宜久煎。

34生姜姜科根茎呕家圣药(辛微温)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应用:1风寒感冒2脾胃寒证3胃寒呕吐4寒痰咳嗽5鱼蟹中毒

35防风伞形科根风药之润剂无问寒热(辛甘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1感冒头痛2风湿痹痛3风疹瘙痒4破伤风

注意:还可升清燥湿止泻。

36荆芥唇形科地上部分无问寒热(辛微温)

功效: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应用:1感冒头痛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疮疡初起

注意:不宜久煎。

鉴别:荆芥防风微温不燥,皆可发表散风,适用风寒风热感冒表证。亦可用于风疹瘙痒。而荆芥轻透,发汗之力强于防风,尤善治感冒表证,还可透疹消疮。防风质润,祛风力强,善治内外诸风邪,又能胜湿止痛止痉,用治风湿痹痛及破伤风等。

37香薷唇形科地上部分夏月之麻*(辛微温)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1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2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

注意:解表用不宜久煎,利水须浓煎,暑热症忌用(治暑天风寒,非解暑)。

38羌活伞形科根茎及根太阳头痛(辛苦温)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应用:1风寒感冒,头痛项强2风寒湿痹,肩背酸痛

注意:易致呕吐。

39白芷伞形科根阳明头痛(辛温)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应用:1风寒感冒2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风湿痹痛3鼻鼽,鼻渊,鼻塞流涕4带下(除阳明经湿邪)5疮疡肿痛(温通消散)

40细辛马兜铃科根及根茎少阴头痛(辛温)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通鼻,通关开窍),温肺化饮。

应用: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3鼻鼽,鼻渊,鼻塞流涕4寒痰停饮,气逆咳喘

注意:煎服1~3g,散剂0.5~1g,吹鼻可通关醒神,不宜与藜芦同用。

鉴别:细辛麻*皆可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区别在细辛通行表里,可散足少阴之风寒,发汗逊于麻*而散寒力胜之,尤善治阳虚外感,亦可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治头面诸疾患、风湿痹痛及痰饮咳喘。麻*开发腠理之力强,尤善治风寒表实证。亦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治胸闷喘咳、风水水肿等证。

发散风热药(8)

41薄荷唇形科地上部分(辛凉)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风热上攻,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喉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肝郁气滞,胸胁胀闷

注意:3~6g,后下。

42牛蒡子菊科果实(辛苦寒)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咳嗽痰多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

注意:气虚便溏者慎用。

43蝉蜕蝉科皮壳(甘寒)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目赤翳障4惊风抽搐,破伤风

注意:可治小儿夜啼,孕妇慎用。

鉴别:薄荷、牛蒡子、蝉蜕三药皆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均可用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证。但薄荷长于发汗,尤善治风热外感表证无汗者,兼有清利头目、疏肝行气之功,可治风热上攻头晕目眩,肝郁气滞之证。牛蒡子苦泄滑利,能宣肺祛痰,故善治外感风热,咳嗽咯痰不畅者,兼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可治痈肿疮毒。蝉蜕既能散肺经风热,利咽,透疹,止痒,又可疏肝经风热,明目退翳,凉肝息风止痉,可用治目赤翳障、惊风、破伤风。

44桑叶桑科叶(甘苦寒)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目赤肿痛,目暗昏花

注意:还可凉血止血,治咳血吐血衄血,蜜炙可润肺止咳。

45菊花菊科头状花序(辛甘苦微寒)

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3目赤肿痛,眼目昏花4疮痈肿毒

鉴别: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皆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及肝肾阴血不足,目睛昏花等证。但桑叶疏风散热之力较菊花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用治肺热燥咳,咳血吐血等。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用治疮痈肿毒。

46葛根豆科根(甘辛凉)

功效: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应用:1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2热病口渴,消渴3麻疹不透4热泻热痢,脾虚泄泻5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眩晕头痛6酒毒伤中

用法: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通经活络、解酒毒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47柴胡伞形科根(辛苦微寒)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1感冒发热,寒热往来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3气虚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

用法:疏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醋炙用,升举阳气生用或酒炙用。

注意:还可退热截疟,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者忌用(劫肝阴)。

48升麻毛茛科根茎(辛微甘微寒)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应用:1风热感冒,发热头痛2麻疹不透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毒发斑4气虚下陷,胃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崩漏下血

用法: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蜜炙用。

注意:麻疹已透、阴虚火旺及阴虚阳亢禁用(性升散)。

鉴别:柴胡、升麻、葛根三者皆能升阳,发表,均可用治风热感冒和清阳不升等证。其中柴胡升麻而二者皆能升清举陷,用治气虚下陷食少便溏,及脏器脱垂等。升麻葛根二者又能透疹,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但柴胡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兼能退热,疏肝解郁,用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以及肝郁气滞之证。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升阳举陷之力较柴胡强,并能清热解毒,用治热毒疮疡或阳毒发斑。葛根升脾胃清阳之气而生津止渴,止泻,用治热病烦渴,阴虚消渴,脾虚泄泻或热痢。葛根解肌退热,治疗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还可通经活络,解酒毒,用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

清热药(27)

清热泻火药(6)

49石膏硬石膏族矿物CaSO4·2H2O(甘辛大寒)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应用:1外感热病,高热烦渴2肺热喘咳3胃火亢盛,头痛牙痛,内热消渴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注意:15~60g,打碎先煎。

50知母百合科根茎(苦甘寒)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1外感热病,高热烦渴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骨蒸潮热4内热消渴5阴虚肠燥便秘

用法: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鉴别:石膏与知母皆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其中石膏大寒兼辛透之性,知母甘苦性寒质润,二者相须为用,治气分实热证。不同在于石膏重在清脏腑实热,善治肺热咳喘,胃火牙痛等。煅石膏还可敛疮生肌。知母除清热泻火,治肺热咳嗽,还兼滋阴润燥之用,用治阴虚燥咳、内热消渴、骨蒸潮热、肠燥便秘等。

51栀子茜草科果实(苦寒)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1热病烦闷2湿热*疸3淋证涩痛4血热吐衄5目赤肿痛6热毒疮疡7扭挫伤痛

用法:生栀子走气分清热泻火,炒栀子、焦栀子入血分凉血止血。

52天花粉葫芦科根(甘微苦微寒)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1热病烦渴2肺热燥咳3内热消渴4疮疡肿毒

注意:不宜与乌头、附子同用,孕妇慎用。

53芦根禾本科根茎(甘寒)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2肺热咳嗽,肺痈吐脓3胃热呕哕4热淋涩痛

54夏枯草唇形科果穗(辛苦寒)

功效: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1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2瘿瘤瘰疬3乳痈乳癖,乳房胀痛

清热燥湿药(4)

55*芩唇形科根清热安胎(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1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疸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3痈肿疮毒4血热出血5胎热胎动不安

用法:清热泻火、解毒宜生用,清上焦热酒炙用,安胎宜炒用,止血炒炭用。

56*连毛茛科根茎(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1湿热痞满,呕吐泻痢2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3血热吐衄4胃热呕吐吞酸,消渴,胃火牙痛5痈肿疔疮,目赤肿痛,口舌生疮6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用法: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生*连,清上部火热目痛口疮用酒*连,清胃和胃止呕痞满吐泻用姜*连,疏肝和胃止呕吞酸用萸*连。

注意:2~5g,苦燥易伤阴液。

57*柏芸香科树皮(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应用:1湿热泻痢,*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躄2骨蒸劳热,盗汗,遗精3疮疡肿毒,湿疹湿疮

用法: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宜生用,滋阴降火盐炙用,止血炒炭用。

鉴别:*芩、*连、*柏皆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内蕴或热毒炽盛证,其中*连*柏还可外用治湿疹湿疮。而*芩偏于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喘多用,尤能止血、安胎,治疗血热出血及胎热胎动不安。*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泻痢及心火亢盛,高热心烦多用。*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58龙胆龙胆科根及根茎(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应用:1湿热*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2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

注意:3~6g,阴虚津伤者慎用。

清热解毒药(12)

59金银花忍冬科花蕾或带初开的花(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1痈肿疔疮,喉痹,丹毒2风热感冒,温病发热3热毒血痢

用法: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宜生用,治热毒血痢炒炭用,治暑热烦渴用金银花露。

60连翘木犀科果实或近成熟果实疮家圣药(苦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1痈疽,瘰疬,乳癖,丹毒2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热入营血,高热烦渴,神昏发斑3热淋涩痛

鉴别:连翘与金银花均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作用,常相须为用,治热毒疮疡,风热感冒温热病等。不同在于,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于金银花,并善于消痈散结,能治痰核瘰疬。金银花疏散风热之力强于连翘,而炒炭又可凉血止痢,用治热毒血痢。

61蒲公英菊科全草(苦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1痈肿疔疮,乳痈,肺痈,肠痈,瘰疬2湿热*疸,热淋涩痛

注意:可清肝明目。

62紫花地丁堇菜科全草(苦辛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应用:1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乳痈,肠痈2毒蛇咬伤

63鱼腥草三白草科全草或地上部分(辛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1肺痈吐脓,痰热咳嗽2疮疡肿毒3热淋,热痢

注意:不宜久煎。

64射干鸢尾科根茎(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应用:1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2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注意:孕妇慎用。

65山豆根豆科根及根茎(苦寒有毒)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应用:1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2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注意:3~6g。

66白头翁毛茛科根(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1热毒血痢2阴痒带下

67大青叶十字花科叶(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应用:1风热感冒,发热头痛2痄腮,喉痹,口疮,丹毒,痈肿

68板蓝根十字花科根(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应用:1温疫时毒,发热咽痛2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69青黛爵床科蓼科十字花科叶或茎叶加工品(咸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应用: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2喉痹口疮,痄腮,火毒疮疡3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4小儿惊痫

注意:1~3g,入丸散。

鉴别: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同具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功,用治热毒疮疡,温毒发斑,喉痹痄腮等。而大青叶凉血消斑之力强,善治温毒发斑。板蓝根解毒利咽散结之力强,善治发热咽痛。青黛尚能清肝定惊,可治肝火犯肺咳血,小儿惊痫等。

70土茯苓百合科根茎(甘淡平)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应用:1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2湿热淋浊,带下,疥癣,湿疹瘙痒3痈肿,瘰疬

注意:15~60g,肝肾阴虚慎用,忌饮茶。

清热凉血药(3)

71生地*玄参科块根(甘寒)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2血热出血3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4阴虚发热阴分伏热,骨蒸劳热5津伤便秘

72玄参玄参科根(甘苦咸微寒)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应用: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2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3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白喉,瘰疬,痈肿疮毒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鉴别:生地玄参皆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常相须为用,治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而生地凉血养阴力较强,善治阴虚内热消渴,尚可止血热出血。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兼能散结,善治咽喉肿痛,痰火瘰疬等。

73牡丹皮毛茛科根皮无汗骨蒸要药(苦辛微寒)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应用: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血热吐衄2温邪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3血滞经闭痛经,跌扑伤痛4痈肿疮毒

用法: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化瘀酒炙用,止血炒炭用。

注意:孕妇慎用。

清虚热药(2)

74青蒿菊科地上部分(苦辛寒)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

应用: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2阴虚发热,骨蒸劳热3外感暑热,发热烦渴4疟疾寒热5湿热*疸

注意:后下。

75地骨皮茄科根皮有汗骨蒸要药(甘寒)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应用:1阴虚潮热,骨蒸盗汗2肺热咳嗽3血热咳血衄血4内热消渴

泻下药(6)

攻下药(2)

76大*蓼科根及根茎(苦寒)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止血,逐瘀通经,利湿退*。

应用:1实热积滞便秘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牙龈肿痛3痈肿疔疮,肠痈腹痛4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5湿热痢疾,*疸尿赤,淋证,水肿6烧烫伤

用法:攻下用生大*,不宜久煎,缓泻下而泻火解毒火毒疮疡用熟大*,清上焦血分热毒目赤咽肿用酒大*,凉血化瘀止血血热瘀血出血用大*炭。

注意:还可破痰实,治老痰壅塞,孕妇、经期、哺乳期慎用。

77芒硝芒硝族结晶体Na2SO4·10H2O(咸苦寒)

功效:泻下通便,润下软坚,清火消肿。

应用:1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2肠痈腹痛3乳痈,痔疮肿痛,咽痛口疮,目赤肿痛

注意:6~12g,冲服,不宜与硫*、三棱同用,孕妇、哺乳期慎用。

鉴别:大*芒硝均可泻下,治实热积滞便秘、肠痈腹痛等。而大*苦寒,泻下力强,为治热结便秘主药,芒硝咸能软坚,善除燥屎坚结。大*又能泻火解毒、凉血化瘀止血、清利湿热,治热毒疮疡、血热瘀血出血、湿热内蕴诸证,外用可治烧烫伤。芒硝外用尚可清火消肿,治乳痈、痔疮、咽痛口疮等。

润下药(1)

78火麻仁桑科种子(甘平)

功效:润肠通便。

应用:1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峻下逐水药(3)

79甘遂大戟科块根(苦寒有毒)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1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2风痰癫痫3痈肿疮毒

注意:0.5~1.5g,需醋炙,入丸散,不宜与甘草同用,孕妇禁用。

80京大戟大戟科根(苦寒有毒)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1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2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注意:煎服1.5~3g,入丸散1g,需醋炙,不宜与甘草同用,孕妇禁用。

鉴别:甘遂大戟均可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常同用治水肿、鼓胀、胸胁停饮,痈肿疮毒等。而甘遂攻逐水饮之力强于大戟,大戟消肿散结之力强于甘遂。甘遂尚可治风痰癫痫。二者均有毒,内服须醋炙,均不宜与甘草同用,而甘遂毒性强于大戟。

81牵牛子旋花科种子(苦寒有毒)

功效: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应用:1水肿胀满,二便不通2痰饮积聚,气逆咳喘3虫积腹痛

注意:煎服3~6g,入丸散1.5~3g,不宜与巴豆霜同用,孕妇禁用。

祛风湿药(8)

祛风寒湿药(4)

82独活伞形科根少阴伏风头痛(辛苦微温)

功效: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应用:1风寒湿痹,腰膝疼痛2风寒夹湿头痛3少阴伏风头痛

注意:还可治皮肤瘙痒。

鉴别:羌活与独活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治疗风寒湿痹,风寒夹湿表证,头痛等。而羌活偏燥烈,长于发汗解表,独活较温和,长于祛风除湿。治风寒湿痹,羌活善治痛在上半身者,而独活善治痛在下半身者。治头痛,羌活善治太阳头痛,而独活善治少阴伏风头痛。

83木瓜蔷薇科果实(酸温)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应用:1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2脚气浮肿3暑湿吐泻,转筋挛痛

注意:可消食,生津止渴,胃酸过多者不宜。

84威灵仙毛茛科根及根茎消骨骾(辛咸温)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消骨骾。

应用:1风湿痹痛2骨骾咽喉

注意:可治跌打损伤,消骨骾可用30~50g。

85蕲蛇蝰科体截风要药(甘咸温有毒)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应用:1风湿顽痹,麻木拘挛2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3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痉挛4麻风,疥癣

注意:煎服3~9g,研末吞服1~1.5g·2~3次,还可治瘰疬,梅毒,恶疮,血虚生风者慎用。

祛风湿热药(2)

86秦艽龙胆科根风药之润剂无问寒热(辛苦平)

功效:祛风湿,清湿热,舒筋络,止痹痛,退虚热。

应用:1风湿痹证,筋脉拘挛,骨节酸痛2中风半身不遂3湿热*疸4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87防己防己科根(苦寒)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应用:1风湿痹痛2水肿,脚气肿痛,小便不利3湿疹疮毒

注意:可降血压,胃气虚弱者慎服。

祛风湿强筋骨药(2)

88五加皮五加科根皮(辛苦温)

功效: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

应用:1风湿痹病2筋骨痿软,小儿迟行,体虚乏力3水肿,脚气肿痛

89桑寄生桑寄生科带叶茎枝补肝肾安胎(苦甘平)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应用:1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3头晕目眩(平肝降压)

化湿药(5)

90苍术菊科根茎(辛苦温)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应用: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2风湿痹痛,脚气痿躄3风寒感冒4夜盲,眼目昏涩

91厚朴木兰科干皮根皮及枝皮(苦辛温)

功效:燥湿,行气,消积,消痰平喘。

应用:1湿滞伤中,脘痞吐泻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3痰饮喘咳

注意:可治梅核气,孕妇慎用。

鉴别:苍术厚朴皆可燥湿,常相须为用,治湿阻中焦证。而苍术偏辛散温燥,为治中焦湿阻要药,尚能祛风湿,散表邪,明目,可治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等证。厚朴偏于苦降,尤善消除胀满,尚能下气消痰,治食积气滞,痰饮喘咳等证,既能除无形湿滞,又可消有形实满。

92广藿香唇形科地上部分(辛微温)

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应用:1湿浊中阻,脘腹痞闷2呕吐3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

93砂仁姜科果实理气安胎(辛温)

功效:化湿开胃,温中止泻,理气安胎。

应用:1湿浊中阻,脾胃气滞,脘痞不饥2脾胃虚寒,呕吐泄泻3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注意:3~6g,后下。

94白豆蔻姜科果实(辛温)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应用:1湿浊中阻,脾胃气滞,不思饮食,胸腹胀痛,食积不消2湿温初起,胸闷不饥3寒湿呕逆

注意:3~6g,后下。

鉴别:砂仁豆蔻皆可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常相须为用,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化湿行气之力砂仁略胜,而二者各有侧重,砂仁偏于中下焦,而豆蔻偏于中上焦,故后者还可用治湿温痞闷。豆蔻温中偏在胃,而尤善止呕,砂仁温中偏在脾,而尤善止泻。砂仁尚可理气安胎,治妊娠恶阻。豆蔻尚可开胃消食,治食积不消。

利水渗湿药(10)

利水消肿药(3)

95茯苓多孔菌科菌核(甘淡平)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应用:1水肿尿少2痰饮眩悸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96薏苡仁禾本科种仁(甘淡凉)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应用:1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2脾虚泄泻3湿痹拘挛4肺痈,肠痈5赘疣,癌肿

用法: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注意:孕妇慎用。

鉴别:茯苓薏苡仁皆能健脾利水渗湿,治疗脾虚湿盛,水肿,泄泻等证。而茯苓利水渗湿、健脾之力均强于薏苡仁,为治水肿小便不利之要药,亦兼治痰饮眩悸利湿健脾。且茯苓尚能宁心安神,治心悸失眠。薏苡仁则有除痹、排脓,解毒散结之功,用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等。

97泽泻泽泻科块茎化浊降脂(甘淡寒)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应用:1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尿少,痰饮眩晕2热淋涩痛,遗精3高脂血症

利尿通淋药(4)

98车前子车前科种子(甘寒)

功效: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应用:1热淋涩痛,水肿胀满2暑湿泄泻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4痰热咳嗽

注意:包煎,肾虚滑精者、孕妇慎用。

99木通木通科藤茎(苦寒)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应用:1淋证,水肿2心烦尿赤,口舌生疮3乳闭经少,湿热痹痛

注意:3~6g,不宜长期大量服,孕妇慎用。

滑石滑石族矿物Mg3·(Si4O10)·(OH)2(甘淡寒)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应用:1热淋,石淋,尿热涩痛2暑湿烦渴,湿温初起3湿热水泻4湿疹,湿疮,痱子

注意:10~20g,块先煎,粉包煎,脾虚、热病伤津者、孕妇慎用。

萆薢薯蓣科根茎膏淋(苦平)

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应用:1膏淋,白浊,白带过多2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注意:肾阴亏虚、遗精滑精者慎用。

利湿退*药(3)

茵陈菊科地上部分(苦辛微寒)

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

应用:1*疸尿少2湿温暑温3湿疮瘙痒

注意:蓄血发*、血虚萎*者慎用。

金钱草报春花科全草善排结石(甘淡咸微寒)

功效:利湿退*,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应用:1湿热*疸,胆胀胁痛2石淋,热淋,小便涩痛3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注意:15~60g。

虎杖蓼科根茎及根(苦微寒)

功效:利湿退*,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应用:1湿热*疸,淋浊,带下2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毒蛇咬伤3经闭,癥瘕,风湿痹痛,跌打损伤4肺热咳嗽

注意:可泻热通便,孕妇慎用。

温里药(5)

附子毛茛科子根加工品(辛甘大热有毒)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1亡阳虚脱,肢冷脉微2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3寒湿痹痛

注意:3~15g,需炮制,先煎久煎,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孕妇慎用。

干姜姜科根茎(辛热)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1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2亡阳证,肢冷脉微3寒饮咳喘

注意:血热妄行者忌用。

肉桂樟科树皮引火归元(辛甘大热)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应用: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2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3冲任虚寒,血虚寒凝之痛经经闭,寒湿痹痛,阴疽流注4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

注意:煎服1~5g,研末冲服1~2g,还可温运阳气,助补剂鼓舞气血,不宜与赤石脂同用,出血者、孕妇慎用。

鉴别:附子、肉桂、干姜均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泄泻等。而干姜主入脾胃,尤善温中散寒而止呕。附子肉桂则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及寒湿痹痛,又能补火助阳,治肾阳虚或脾肾阳虚证。肉桂尚能温通经脉,引火归元,用治经闭痛经及虚阳上浮。附子干姜又能回阳救逆,常合用治亡阳证,但附子之力强于干姜。干姜尚能温肺化饮,用治寒饮咳喘。

肉桂、桂枝均能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经闭痛经,风寒湿痹等。而桂枝长于散表寒,治风寒感冒,又可助阳化气,平冲降逆,治痰饮、蓄水、奔豚证。肉桂长于温里寒,治心腹冷痛,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用治命门火衰,阳痿宫冷,或虚阳上浮,虚喘心悸等。

吴茱萸芸香科近成熟果实厥阴头痛(辛苦热有小毒)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疏肝下气,助阳止泻。

应用:1寒滞肝脉,厥阴头痛,经行腹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肿痛2脘腹胀痛,呕吐吞酸3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注意:2~5g,还可降血压,醋调敷足心治口疮,孕妇慎用。

花椒芸香科成熟果皮(辛温)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1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2虫积腹痛3湿疹,阴痒

注意:3~6g,配茯苓可治肾虚痰喘。

理气药(9)

陈皮芸香科果皮(苦辛温)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1脾胃气滞、湿阻之脘腹胀满,食少吐泻2呕吐,呃逆3湿痰寒痰,咳嗽痰多4胸痹(痰气交阻,橘枳姜)

青皮芸香科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苦辛温)

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应用:1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2食积气滞,脘腹胀痛3癥瘕积聚,久疟痞块

鉴别:陈皮青皮皆理中焦之气而除胀,用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积不化等。而陈皮性缓,偏于疏理脾肺之气,尤善理气调中,治湿阻气滞之腹胀、呕逆,青皮性烈,偏入肝胆,疏肝破气,治肝郁气滞,乳房胀痛,又可消积化滞,治食积气滞腹痛。陈皮兼善燥湿化痰,治湿痰寒痰及胸痹。青皮尚可破气散结,治疗癥瘕积聚。

枳实芸香科幼果(苦辛酸微寒)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应用:1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2痰阻气滞,胸痹,结胸3脏器下垂

注意:孕妇慎用。

枳壳芸香科未成熟果实(苦辛酸微寒)

功效: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应用:1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2痰饮内停3脏器下垂

注意:孕妇慎用。

鉴别:枳壳枳实功效相似,枳壳作用较枳实缓和。

木香菊科根(辛苦温)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应用:1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积不消,不思饮食2泻痢后重3胸胁胀痛,*疸,疝气疼痛

用法:行气宜生用,止泻治泄泻腹痛宜煨用。

注意:3~6g,还可加入补益药中减其滋腻。

香附莎草科根茎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辛微苦微甘平)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应用:1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2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乳房胀痛3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

鉴别:木香香附皆可理气宽中止痛,用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等证。而木香主入脾、胃、大肠,善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为治胃肠气滞要药。木香宽中行气作用强于香附,而兼可疏理肝胆三焦气机,治气滞胁痛。香附则主入肝经,疏肝解郁,调经止痛,善治肝郁气滞,乳胀胁痛,经闭痛经,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乌药樟科块根(辛温)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应用:1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疝气疼痛,经寒腹痛2肾阳不足,膀胱虚冷,遗尿尿频

川楝子楝科果实(苦寒有小毒)

功效: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

应用:1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2虫积腹痛

注意:5~10g,可外用杀虫疗癣,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

薤白百合科鳞茎(辛苦温)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应用:1胸痹心痛2脘腹胀满疼痛,泻痢后重

消食药(3)

山楂蔷薇科果实化肉食积化浊降脂(酸甘微温)

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应用:1肉食积滞,胃脘胀满,腹痛泄泻2泻痢腹痛,疝气疼痛3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心腹刺痛,胸痹心痛4高脂血症

用法:行气散瘀、降脂宜生山楂,健胃消食、止泻用炒山楂,消食导滞伤食泻痢不爽用焦山楂。

注意:胃酸过多者慎用。

莱菔子十字花科种子(辛甘平)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应用:1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2痰壅气逆,咳嗽痰多,胸闷食少

注意:生用可吐风痰。

鉴别:莱菔子与山楂均可消食化积,用治食积胃脘证。而山楂长于消积化滞,主治肉食积滞,莱菔子尤善消食行气除胀,主治食积气滞证。山楂尚可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治泻痢,瘀血疼痛,高脂血症等。莱菔子则能降气化痰,用治胸闷痰多,痰壅气逆证。

鸡内金雉科沙囊内壁化结石(甘平)

功效: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

应用:1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2遗精,遗尿3石淋疼痛,胆胀胁痛

注意:煎服3~10g,研末服1.5~3g。

驱虫药(3)

使君子使君子科果实驱蛔要药(甘温)

功效:杀虫消积。

应用:1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2小儿疳积

注意:煎服9~12g,使君子仁入丸散6~9g,小儿每岁1~1.5粒,日不超过20粒,忌饮浓茶。

苦楝皮楝科树皮及根皮广谱驱虫(苦寒有毒)

功效:杀虫,疗癣。

应用:1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2疥癣瘙痒

注意:3~6g,不宜过量或久服,孕妇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槟榔棕榈科种子广谱驱虫(苦辛温)

功效: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应用:1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泻痢后重3水肿,脚气肿痛4疟疾

用法:杀虫,行气,利水,截疟用生槟榔或炒槟榔,生用力佳。消食导滞用焦槟榔。

注意: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孕妇慎用,脾虚便溏、气虚下陷者忌用。

止血药(11)

凉血止血药(5)

小蓟菊科地上部分(甘苦凉)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1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2痈肿疮毒

注意:5~12g,鲜品10~24g,兼能利尿通淋。

大蓟菊科地上部分(甘苦凉)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1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2痈肿疮毒

注意:9~15g,鲜品30~60g。

鉴别:小蓟大蓟皆能凉血散血,散瘀解毒消痈,用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疡。而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力强,尤善治吐血咳血,崩漏下血。小蓟散瘀,解毒消肿之力稍逊,而兼能利尿通淋,故用治血淋尿血佳。

地榆蔷薇科根收涩的凉血止血药(苦酸涩微寒)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1血热便血,痔血,血痢,崩漏2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湿疹

用法:解毒敛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寒性出血或有瘀者慎用。

槐花豆科花及花蕾(苦微寒)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应用:1血热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2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用法:清热泻火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鉴别:地榆槐花皆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出血,尤善治下部出血。而地榆凉血中兼能收涩,凡下部血热出血皆可用,尚能解毒敛疮,用治水火烫伤,痈疡湿疹。槐花无收涩之性,止血功在大肠,尤善治便血痔血,尚可清肝泻火,治肝热目赤头痛等。

白茅根禾本科根茎(甘寒)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应用:1血热,咳血,衄血,尿血2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3湿热*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用法:清热利尿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9~30g,鲜品18~60g。

鉴别:白茅根及芦根均能清肺胃热,利尿,常相须为用,治肺热咳嗽,胃热呕吐,热淋涩痛等。而芦根偏入气分,长于清热,尚可除烦、生津,善治高热烦渴,尚可排脓,治肺痈吐脓。白茅根偏入血分,长于凉血止血,善治血热出血,尤善治血淋,尚可治*疸、尿少等。

化瘀止血药(3)

三七五加科根及根茎血见愁金不换(甘微苦温)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应用:1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2血滞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注意:煎服3~9g,研末服1~3g,阴虚血热者须配伍,孕妇慎用。

茜草茜草科根及根茎凉血的化瘀止血药(苦寒)

功效:凉血,祛瘀,止血,通经。

应用:1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2瘀阻经闭,风湿痹痛,跌扑肿痛

用法:活血调经生用或酒炙用,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孕妇慎用。

蒲*香蒲科花粉(甘平)

功效:止血,化瘀,利尿通淋。

应用:1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2血滞经闭痛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3血淋涩痛

用法:化瘀、利尿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5~10g,包煎,孕妇慎用。

收敛止血药(2)

白及兰科块茎肺胃出血之要药(苦甘涩微寒)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应用:1咳血,吐血,外伤出血2疮疡中毒,皮肤皲裂,烧烫伤

注意:煎服6~15g,研末服3~6g,不宜与乌头、附子同用。

仙鹤草蔷薇科地上部分(苦涩平)

功效:收敛止血,截虐,止痢,解毒,补虚。

应用:1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2疟疾寒热3血痢,久泻久痢4痈肿疮毒5阴痒带下6脱力劳伤

温经止血药(1)

艾叶菊科叶温经安胎(辛苦温有小毒)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祛湿止痒。

应用:1虚寒性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2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脘腹冷痛3胎动不安,胎漏下血4皮肤瘙痒

注意:3~9g,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生用,止血用醋艾炭,外用灸治熏洗还可温通经络。

活血化瘀药(18)

活血止痛药(6)

川芎伞形科根茎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1血瘀气滞,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2头痛3风湿痹痛

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者不宜,月经过多、出血者、孕妇慎用。

延胡索罂粟科块茎专治一身上下诸痛(辛苦温)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应用:1气血瘀滞,胸胁脘腹冷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注意:煎服3~10g,研末服1.5~3g。

郁金姜科块根妇女倒经(辛苦寒)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应用:1气滞血瘀,胸胁刺痛,胸痹心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乳房胀痛2热病神昏,癫痫发狂3血热吐衄,妇女倒经4肝胆湿热,*疸尿赤,胆胀胁痛

注意:不宜与丁香、母丁香同用。

鉴别:香附与郁金皆能疏肝解郁,用治肝气郁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而香附性平,专入气分,善疏肝行气而治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郁金性寒,既入血分,又入气分,善活血止痛,行气解郁而治肝郁血瘀诸痛证。香附尚能理气宽中,治胃脘胀痛。郁金尚能凉血止血,清心开窍,利胆退*,用治血热吐衄,妇女倒经,热病神昏,湿热*疸等。

姜*姜科根茎(辛苦温)

功效: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应用:1气滞血瘀,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癥瘕,跌扑肿痛2风湿肩臂疼痛

注意:孕妇慎用。

鉴别:郁金姜*来源同一植物,均能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用治气滞血瘀证。而姜*为根茎,辛温杏散,祛瘀力强,善治寒凝气滞血瘀之证,尚能祛风湿痹痛。郁金为块根,苦寒降泄,行气力强,善治血热瘀滞证,尚可凉血止血,清心开窍,利胆退*,用治血热吐衄,妇女倒经,热病神昏,湿热*疸等。

乳香橄榄科树脂(辛苦温)

功效:活血定痛,消肿生肌。

应用:1跌打损伤,痈肿疮疡2气滞血瘀,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癥瘕腹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注意:3~5g,煎汤或入丸散,胃弱者、孕妇慎用。

没药橄榄科树脂(辛苦平)

功效:散瘀定痛,消肿生肌。

应用:1跌打损伤,痈肿疮疡2气滞血瘀,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癥瘕腹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注意:3~5g,入丸散,胃弱者、孕妇慎用。

鉴别:乳香没药皆可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生肌,常相须为用,治跌打损伤,痈疽肿痛,溃疡不敛以及血瘀诸痛证。而乳香偏于行气、伸筋,尤善治疗痹证,没药偏于散血化瘀,善治血瘀气滞之胃痛证。

活血调经药(6)

丹参唇形科根及根茎(苦微寒)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应用:1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2血瘀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热痹疼痛3疮痈肿痛4心烦不眠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红花菊科花(辛温)

功效: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应用:1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恶露不行2瘀滞腹痛,胸痹心痛,胸胁刺痛,癥瘕痞块3跌扑损伤,疮痈肿痛4热郁血瘀,斑疹色暗

注意:出血者、孕妇慎用。

桃仁蔷薇科种子(苦甘平)

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应用:1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癥瘕痞块,跌扑损伤2肺痈,肠痈3肠燥便秘4咳嗽气喘

注意:便溏者、孕妇慎用。

益母草唇形科地上部分(苦辛微寒)

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应用:1瘀滞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2水肿尿少3跌打损伤,疮痈肿毒

注意:9~30,鲜品12~40g,孕妇慎用。

鸡血藤豆科藤茎(苦甘温)

功效: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应用: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2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血虚萎*

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者不宜,孕妇慎用。

牛膝苋科根引血下行(苦甘酸平)

功效: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应用:1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胞衣不下2跌扑伤痛3腰膝酸痛,筋骨不利4淋证,水肿,小便不利5气火上逆之吐血衄血,牙痛口疮,阴虚阳亢之头痛眩晕

用法: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注意:孕妇慎用。

活血疗伤药(2)

土鳖虫鳖蠊科雌虫体(咸寒有小毒)

功效: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应用:1跌打损伤,筋伤骨折2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痞块

注意:3~10g,孕妇禁用。

马钱子马钱科种子(苦温有大毒)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1跌打损伤,骨折肿痛2风湿顽痹,麻木瘫痪3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注意:0.3~0.6g,需炮制,入丸散,不宜多服久服或生用,运动员慎用,孕妇禁用。

破血消癥药(4)

三棱黑三棱科块茎(辛苦平)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应用:1癥瘕痞块,瘀血经闭,胸痹心痛2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注意:5~10g,还可治跌打损伤,不宜与芒硝、玄明粉同用,月经过多者、孕妇禁用。

莪术姜科根茎(辛苦温)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应用:1癥瘕痞块,瘀血经闭,胸痹心痛2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注意:6~9g,还可治跌打损伤,月经过多者、孕妇禁用。

鉴别:三棱莪术功效相似,而三棱偏于破血,莪术偏于破气。

水蛭水蛭科全体(咸苦平有小毒)

功效: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应用:1血瘀经闭,癥瘕痞块2中风偏瘫,跌打损伤,瘀滞心腹疼痛

注意:1~3g,月经过多者、孕妇禁用。

穿山甲鲮鲤科鳞甲(咸微寒)

功效: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

应用:1血瘀经闭,癥瘕2产后乳汁不通3痈肿疮毒,瘰疬4风湿痹痛,中风偏瘫,麻木拘挛

注意:孕妇慎用,痈肿已溃者忌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17)

温化寒痰药(6)

半夏天南星科块茎治脏腑湿痰(辛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应用:1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2胃气上逆,呕吐反胃3胸脘痞闷,梅核气4痈疽肿毒,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用法: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主治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法半夏亦燥湿化痰,主治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姜半夏长于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呕吐。

注意:3~9g,须炮制,生品慎内服,阴虚燥咳、热痰、血证者慎用,不宜与乌头、附子同用。

鉴别:半夏陈皮皆能燥湿化痰,常相须为用,治湿痰寒痰咳嗽,胸脘痞满,呕逆等。而半夏属化痰药,温燥性尤胜,燥湿化痰力更著,尚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用治气逆呕吐,结胸,梅核气,瘰疬痰核,痈肿疮毒等。陈皮属理气药,长于理气和中,尚有健脾之功,善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少便溏等,亦可治痰气交阻之胸痹。

天南星天南星科块茎祛经络风痰(苦辛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应用:1顽痰喘咳,胸膈胀闷2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3痈肿,瘰疬痰核,蛇虫咬伤

注意:3~9g,须炮制,生品慎内服,孕妇慎用。

鉴别:半夏天南星二者皆辛温有毒,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痈肿瘰疬等证,炮制后又可治风痰热痰。而半夏主入脾肺经,重在治脏腑湿痰,尚能降逆止呕,消痞满,治疗气逆呕吐,梅核气等。天南星燥湿化痰,散结消肿力均强于半夏,可用治顽痰阻肺,又偏走经络,入肝经,善祛经络风痰而解痉,治风痰眩晕,中风偏瘫等。

禹白附天南星科块茎逐头面风痰(辛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应用:1中风痰壅,口眼?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2痰厥头痛,偏正头痛3痰核瘰疬,毒蛇咬伤

注意:3~6g,须炮制,生品慎内服,孕妇慎用。

芥子十字花科种子除皮里膜外之痰(辛温)

功效: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1寒痰咳喘,悬饮胸胁胀痛2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注意:3~9g,用量不宜大,不宜久煎,久咳肺虚、阴虚火旺、消化道溃疡出血、过敏者忌用。

旋覆花菊科头状花序止噫气(苦辛咸微温)

功效:降气,消痰,行水,止呕。

应用:1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闷,喘咳痰多2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注意:3~9g,包煎,配香附可治胸胁疼痛,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者慎用。

白前萝摩科根茎及根肺家要药(辛苦微温)

功效:降气,祛痰,止咳。

应用:1肺气壅实,咳喘痰多,胸满喘急

清化热痰药(5)

川贝母百合科鳞茎(苦甘微寒)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应用:1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2瘰疬,疮毒,乳痈,肺痈

注意:煎服3~10g,研粉冲服1~2g,不宜与乌头、附子同用。

浙贝母百合科鳞茎(苦寒)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应用:1风热咳嗽,痰火咳嗽2瘰疬,瘿瘤,疮毒,肺痈,乳痈

注意:不宜与乌头、附子同用。

鉴别:川贝浙贝功效相似,而川贝母性偏甘润,尤善治肺热燥咳,虚劳咳嗽。浙贝母性偏苦泄,善治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咳嗽,清热散结之力亦强于川贝母。

瓜蒌葫芦科果实(甘微苦寒)

功效: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应用:1肺热咳嗽,痰浊*稠2胸痹心痛,结胸痞满3肺痈,肠痈,乳痈4大便秘结

注意:不宜与乌头、附子同用。

胆南星天南星科加工品(苦微辛凉)

功效: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应用:1痰热咳嗽,咯痰*稠2中风痰迷,癫狂惊痫

注意:3~6g。

桔梗桔梗科根载药上行(苦辛平)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应用:1咳嗽痰多,咯痰不爽,胸闷不畅2咽痛音哑3肺痈吐脓

注意:还可开肺气利二便,用治便秘癃闭,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者,阴虚火旺咳血者不宜,消化道溃疡者慎用,量大易致呕吐。

止咳平喘药(6)

苦杏仁蔷薇科种子(苦微温有小毒)

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1咳嗽气喘,胸满痰多2肠燥便秘

注意:5~10g,生品后下,不宜过量,还可宣发疏通肺气,治湿温初起湿重于热,婴儿慎用。

紫苏子唇形科果实(辛温)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1痰壅气逆,咳嗽气喘2肠燥便秘

百部百部科块根(甘苦微温)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应用:1新旧咳嗽,肺痨咳嗽,顿咳2头虱,体虱,疥癣,蛲虫病,阴痒

用法:杀虫灭虱宜生用,止咳宜蜜炙用。

注意:3~9g。

桑白皮桑科根皮(甘寒)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肺热咳喘2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用法: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喘宜蜜炙用。

注意:还可以清肝降压,止血,治肝火上炎之高血压及咳血衄血。

葶苈子十字花科种子(辛苦大寒)

功效: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应用:1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2水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

注意:3~10g,包煎。

鉴别:桑白皮葶苈子皆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肺热咳喘,肺中水气及水肿而桑白皮甘寒,作用较缓,长于清肺热,泻肺火以平喘止咳,用治肺热咳喘,皮肤水肿等。葶苈子苦寒,作用峻猛,非实证不用,长于泻肺利水以平喘,用治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卧,胸腹积水等。

白果银杏科种子(甘苦涩平有毒)

功效:敛肺定喘,收涩止带,缩尿。

应用:1喘咳气逆,痰多2带下,白浊,遗尿尿频

注意:煎服5~10g,生食有毒,不可过量,小儿尤慎。

安神药(7)

重镇安神药(4)

朱砂辰砂族矿物HgS(甘微寒有毒)

功效: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

应用:1心神不宁,心悸易惊,失眠多梦2癫痫发狂,小儿惊风3视物昏花4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注意:0.1~0.5g,入丸散,不宜入煎剂,忌火煅,宜水飞,不宜大量或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禁用。

磁石尖晶石族矿物Fe3O4纳气平喘(咸寒)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应用:1心神不宁,惊悸,失眠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3视物昏花,耳鸣耳聋4肾虚气喘

用法:镇静安神、平肝潜阳宜生用,聪耳明目、纳气平喘宜醋淬后用。

注意:9~30g,先煎。

龙骨古代哺乳动物化石(甘涩平)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应用: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3正虚滑脱诸证4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

用法:镇静安神、平肝潜阳宜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

注意:15~30g,先煎,湿热积滞者不宜。

琥珀古松科松属植物树脂(甘平)

功效: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应用: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2血滞经闭痛经,心腹刺痛,癥瘕积聚3淋证,癃闭

注意:1.5~3g,入丸散或研末冲服。

养心安神药(3)

酸枣仁鼠李科种子(甘酸平)

功效: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应用:1虚烦不眠,惊悸多梦2体虚多汗3津伤口渴

柏子仁柏科种仁(甘平)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应用:1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2肠燥便秘3阴虚盗汗

注意:便溏及痰多者慎用。

鉴别:酸枣仁柏子仁皆能养心安神、止汗,用治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之心悸失眠,健忘以及阴虚盗汗。而酸枣仁安神、敛汗作用均胜于柏子仁,又能生津以治津伤口渴。柏子仁尚能润肠通便,可用治肠燥便秘。

远志远志科根益智交通心肾(苦辛温)

功效: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应用:1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2癫痫惊狂3咳痰不爽4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注意:胃溃疡及胃炎患者慎用。

平肝息风药(10)

平抑肝阳药(3)

石决明鲍科贝壳(咸寒)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1肝阳上亢,头痛眩晕2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用法:平肝、清肝宜生用,收敛、制酸、止血、宜煅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或水飞。

注意:6~20g,先煎,煅用还可用于溃疡不敛,胃痛泛酸,外伤出血等。

牡蛎牡蛎科贝壳(咸微寒)

功效: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制痛。

应用: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2心神不宁,惊悸失眠3瘰疬痰核,癥瘕痞块4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崩漏带下5胃痛吞酸

用法: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宜生用,收敛固涩、制酸止痛宜煅用。

注意:9~30g,先煎。

鉴别:龙骨牡蛎皆能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常相须为用,治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及滑脱不禁诸证。而龙骨主入心经,长于镇静安神,收敛固涩亦胜于牡蛎,外用还可收湿敛疮。牡蛎主入肝经,平肝功能较著,又能育阴潜阳,可用治虚风内动证。尚可软坚散结,煅用制酸止痛,用治痰核瘰疬,胃痛吞酸等。

代赭石刚玉族矿物Fe2O3止噫气(苦寒)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应用: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2呕吐,噫气,呃逆3气逆喘息4血热吐衄,崩漏下血

用法: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注意:9~30g,先煎。

息风止痉药(7)

羚羊角牛科角肝风肝火肝阳(咸寒)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热痉厥,癫痫发狂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3肝火上炎,目赤翳障4温热病壮热神昏,温毒发斑5痈肿疮毒

注意:煎服1~3g,宜另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0.3~0.6g,还可清肺热治肺热咳喘。

牛*牛科胆结石(苦凉)

功效:凉肝息风,清心豁痰,开窍醒神,清热解毒。

应用:1温热病及小儿急惊风,惊厥抽搐,癫痫发狂2热病神昏,中风痰迷3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注意:0.15~0.35g,入丸散,非实热证者不宜,孕妇慎用。

钩藤茜草科带钩茎枝(甘凉)

功效:息风定惊,清热平肝。

应用: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2头痛眩晕3感冒夹惊,小儿惊啼用其清热透邪之性

注意:3~12g,后下。

天麻兰科块茎不论寒热虚实定风神草(甘平)

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应用:1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3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痛

鉴别:羚羊角、钩藤、天麻均可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用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肝阳上亢,头痛眩晕之证。羚羊角性寒,息风止痉最佳,尤善治惊痫抽搐,又能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用治高热神昏,温毒发斑及目赤肿痛等。钩藤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息风,尤善治热极生风,小儿惊啼。天麻性平质润,清热力不及羚角钩藤,而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使用,尤善治头痛眩晕,尚能祛外风,治疗中风、风湿痹痛。

地龙钜蚓科体(咸寒)

功效: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应用:1高热神昏,惊痫抽搐,癫狂2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3肺热喘咳4湿热水肿,小便不利或尿闭不通

注意:还可治高血压。

蜈蚣蜈蚣科体(辛温有毒)

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应用:1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2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3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注意:3~5g,用量不宜过大,孕妇禁用。

僵蚕蚕蛾科白僵菌致死体息内祛外(咸辛平)

功效: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应用:1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2中风口眼?斜3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4瘰疬痰核,发颐痄腮

开窍药(2)

麝香鹿科分泌物(辛温)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应用:1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2血瘀经闭,癥瘕,胸痹心痛,心腹暴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难产死胎3痈肿,瘰疬,咽喉肿痛

注意:0.03~0.1g,入丸散,孕妇禁用。

鉴别:麝香牛*皆可开窍醒神,消肿,常相须为用,治热病神昏,中风痰迷,痈肿疮毒等。而麝香辛温,为开窍之要药,寒闭热闭均可使用。牛*性凉而苦,开窍力不及麝香,而长于豁痰定惊,用治痰热闭阻心窍,神昏惊狂。麝香行瘀消肿,宜热毒痈肿初起未溃者,牛*清热解毒,宜热毒壅盛者。麝香尚能活血通经,用治各种血瘀诸证,牛*尚能凉肝息风,用治惊风抽搐。

石菖蒲天南星科根茎(辛苦温)

功效: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和胃。

应用:1痰蒙清窍,神昏癫痫2健忘失眠,耳鸣耳聋3湿阻中焦,脘痞不饥,噤口下痢

注意:3~10g,鲜品6~20g。

由于考试时间繁忙,加上技术水平有限=w=,无法将本文以最好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如果有需求的话,请寻求word版本进行学习查看。orz

ps:本篇为三篇连载的第一篇,明日将接续中药的补虚药部分继续更新(一次只能发五万字==)

学医路漫漫,幸好有你呀

?.?~?..?~?.?..?~?.?~?..?..?~?.?~?..?..?~?.?~?..??.?~?..?~?.?..?~?.?~?..?..?~?.?~?..?..?~?.?~?..??.?~?..?~?.?..?~?.?~?..?..?~?.?~?..?..?~?.?~?..??.?~?..?~?.?..?~?.?~?..?..?~?.?~?..?..?~?.?~?..?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