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指月经来潮及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而言,属月经病范筹,是妇女常见病。
病因多因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损等因所致。气血瘀阻,冲任失调,"不通则痛"故发生痛经。
症状行经或前后小腹经痛,或伴腹胀,乳房胀痛,或胸胁胀痛。大抵经前痛,多属寒凝气滞,痛在经期,多属气滞血瘀;痛在经后,多属气血虚损。
论治本病可随证选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1.益肾通经汤
怀山药20~30克,巴戟天、香附、当归、熟地各9~15克,柴胡12~15克,白芍12~18克,郁金9~12克,丹参15~21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剂。
育肾疏肝,行血止痛。
气滞血瘀痛经,尤以经痛伴有腰酸神疲等肾虚者尤宜。
治疗88例,痊愈63例,好转21例,无效4例。
引(《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于荣验方。
方用山药、巴戟天、熟地滋肾补肾,促进天癸的成熟及冲任的通盛;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调肝,理气解郁;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活血,诸药合用,共奏养肝肾、调冲任,行血止痛之功。用之临床,颇有效验。加减∶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气血不足者,加*参、*芪、阿胶;寒湿内盛者,加肉桂、吴茱萸、木通。
2.痛经饮
当归、炒川楝子、醋炒元胡、炒小茴香各10克,川芎、乌药各6克,益母草、炒白芍各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行气活血,温经止痛。
功能性痛经(气滞寒凝型)。
治疗92例,服1~3个月经周期后,痊愈76例,有效16例。
杨承先(《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功能性痛经以未婚女性为多见。而室女每易伤于情志变化,或感冒风寒。方中以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川楝子舒肝理气;元胡活血行气止痛;小茴香、乌药行气散寒;益母草养血祛瘀;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温经止痛之功。力专效宏,疗效卓著。加减∶经前痛,加青皮6克;经期痛,加炮姜6克;经后痛,加*参、熟地各15克。
3.逐瘀汤
当归12克,川芎、赤芍各9克,熟地、桃仁各15克,红花、三棱、莪术各9克,吴茱萸6克,元胡12克,路路通,炮山甲各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于月经来潮时,每日服1剂,连服2剂。
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痛经(血瘀寒凝型)。
临床屡用,屡见其功,奏效颇捷。
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云铭方。
本方药力峻猛,不可多服。一般于经潮时服1~2剂,连用2~3个月经周期,病必自愈。
4.温经活血汤
当归12克,桂尖6克,元胡12克,细辛5克,赤芍、丹参各15克,木能12克,甘草3克
水煎、温服,一日3次,2日1剂。
缓痛活血,散寒通畅。
痛经(寒凝瘀滞型)。
屡用效佳。
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临轩方。
加减∶若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淡,质清稀者,去细辛,加白芍、*芪各15克;痛经甚,伴腰痛者,为肝肾亏损,可加小茴香14克,续断12克;若经色深红量多者,或有块状,剧痛难忍,加茜草20克,川楝子12克,红糖适量。
5.养血和血汤
当归10克,白芍20克,枸杞子15克,川芎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养血和血,缓急止痛。
痛经。
屡用效佳。
(《名医治验良方》)。*绳武验方。
痛经、多发于青少年。究其病机,乃本虚标实之证,治宜养血和血。虽有瘀血不去者,但一味攻伐,只可取效一时,而必损伤精血,阻碍生机。验之临床,用本方为主,并随证加减,每收佳效。
临证加减∶若见经期或经前小腹疼痛,经行量少,血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脉沉弦,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者,属气滞血瘀型,加柴胡、丹参、益母草;血瘀偏重,加蒲*;血竭若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舌淡脉沉细者,证属阳虚寒凝,加泽兰、鸡血藤、巴戟天。若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月经先期,经行不畅,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脉细数者,证属阴虚血滞型,可去香附,加生地、丹皮、麦冬、川楝子。若见经期或经后小腹疼痛,月经多后期,经量涩少,多伴子宫发育不良,腰酸,爪甲不荣,倦怠乏力,舌质淡脉细者,证属肝肾亏损型,加熟地、山萸肉、川断。若见便溏,加生炒白术,茯苓。若见呕吐,畏寒肢冷,加吴茱萸;若见口苦心烦,加竹茹。
临床应用本方,更应注意∶服药一般从经前7天开始,直至月经来潮。若有条件或肝肾亏损较重,平时亦应服药,当以调补肝肾为主。若挟血瘀,应视血瘀之轻重,慎用桃仁、血竭、三棱、莪术,多选川芎、丹参、泽兰、鸡血藤之类为宜。
6.三香调经止痛汤
香白芷、川芎、炙甘草各6克,制香附、元胡、益母草各15克,广木香、当归、炒五灵脂各10克,白芍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调经理气,养血祛瘀
痛经。各型均可用之。
治疗57例,痊愈23例,显效25例,好转5例,无效4例.
孙济仁等(《中医杂志》(5)年)。
方用白芷、木香、香附、通畅三焦气机,气顺,则通则不痛。当归、益母草养血调经;炒五灵脂祛瘀而不伤血,白芍、甘草养血采肝,敛阴止痛;川芎血中气药,元胡气中血药,气血相任,使瘀去新生,气血调和,人即安和。合而为用,颇有效验。加减∶一般仅守本方,再按证之重轻,调正方中剂量即可。如寒盛可加生姜5片为引;若肾虚酌加女贞子、旱莲草等补肾药物,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7.泽兰汤
泽兰、续断各14克,红花2克,制香附、赤芍、柏子仁各12克,当归、酒元胡各10克,牛膝3克
每日1剂。水煎2次(文火煎煮30分钟),共取药汁毫升,分2次温服。每次服后饮少量米甜酒(醪糟)。正值经期者连服3~5剂。
解郁祛瘀,调理气血。
痛经。
治疗例,痊愈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最多连续3个月服药15剂,最少3剂即愈。
周黎民等(《陕西中医》(12)年)。
本方为家传秘方。方中以泽兰为主,配香附疏肝理气;续断、柏子仁柔肝养血,补肝益肾;红花、当归、赤芍、牛膝养血和血,化瘀通络;元胡行气活血止痛。甜酒引经,并助药力。
临床、颇有效验。加减∶如血块较大且多者,增当归、牛膝适量;月经量多,加阿胶12克(别样兑服),荆芥炭10克;五心烦热或午后夜间发热,加丹皮、地骨皮各12克;四肢或面部肿胀,加茯苓15克;气虚,加*芪20克,焦白术10克;腰腿酸软困痛者,加桑寄生15克;月经先期,加丹皮、栀子各10克;月经后期,加炒小茴香6克,台乌药10克;月经先后不定,加柴胡8克,白芍14克。
8.灵芍汤
延胡索、五灵脂(醋炒)、白芍各10~30克,当归、川芎、草各10~2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每次经前3~5天开始服,至经净痛止。连服3个月经周期。
理气活血,缓急止痛。
原发性痛经。
治疗例,总有效率为91.8%,治愈率为76.4%。
杨昔年(《上海中医药杂志》(11)年)。
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加减∶气滞血瘀型,加柴胡、香附、桃仁各6~15克;寒凝血瘀型,加艾叶、吴茱萸各10~15克;血热夹瘀型,加牡丹皮、炒栀子、*岑各10~20克;气虚血瘀夹瘀滞型,加*芪、*参、熟地*各10~20克。
9.蒲*汤
蒲*、五灵脂、香附、当归、小茴香、肉桂各10克,牛膝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于月经来潮前3~7天或经期服药,每个月经周期3~7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
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痛经。
治疗例,痊愈93例,显效12例,好转12例,无效1剂。
张仲海等(《陕西中医》(4)年)。
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加减∶有大片膜样物排出者,加三棱、莪术、桃仁、川芎、丹参、没药;气滞者,加台乌药、柴胡、青皮;寒凝者,加吴茱萸、干姜、艾叶等。
10.化瘀定痛汤
丹参30克,赤芍15克,细辛6克,三棱、莪术各9克,鸡内金(研冲)、延胡索各15克,牛膝9克,肉桂3克(研冲)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4次。于自觉腹痛服药至经净停药。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痛经。证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水涩滞不爽,色暗红,有瘀块,或有膜片状组织(即膜样痛经)、膜、块排出前腹部剧痛,排出后腹痛缓解者。
屡用效佳,一般服2~3个月经周期可愈。
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耀廷方。
11.一号痛经方
丹参30克,乌药、枳壳各10克,香附12克,桃仁、红花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于每次月经前服药。
行气化瘀。
痛经(气滞血瘀型)。
李维芬临床应用20余年,治验甚多,收效甚为满意。
引(《千家妙方·下》)。付乃杰方。
加减∶如有热者,丹参改用丹皮10克。
文章节选自《名医百家集验高效良方》,作者:程爵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海上杏林寻珍编辑整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文中涉及治疗,仅供学习参考,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