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1#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芪生,四两(g) 归尾二钱(6g) 赤芍钱半(4.5g) 地龙去土,一钱(3g) 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水煎服。

补气活血通络。

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补阳还五赤芍芎,

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本证之中风,由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则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征。本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非独用活血化瘀或益气补虚之所宜。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方中重用生*芪,甘温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并引诸药之力直达络中,为佐使药。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可愈。重用补气,佐以活血,气旺血行,补而不滞。本方为益气活血法之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之常用方。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本方久服方能显效,故取效后多需继服,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方中生*芪用量独重,宜先用小量(30~60g),效果不显者逐渐增量;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可根据病情适当加量。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芪四两,以竣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书中全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临床医案

头痛

张某,女,53岁。年6月3日初诊。

主诉:头痛半年。患者半年前因受外伤而头痛如锥刺,固定不移,动则加剧,经服中药后好转,继服原方则无效。现仍感头痛隐隐,夜间尤重,伴气短乏力,上肢麻木,舌暗红,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脉细涩。

诊为头痛,证属气虚血瘀。治当益气活血,祛瘀醒脑。投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芪3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地龙10g,细辛3g,白芷10g,磁石30g(先煎),菊花15g,天麻10g。水煎服5剂而愈。

按:头痛病属瘀血者甚多,然瘀血程度不同,头痛之性质、轻重迥异。观此患者先期病历,初期独用大剂量活血化瘀之药以祛因外伤而致之有形瘀血,实为急则治其标,有形之瘀血已去故头痛渐缓,而隐隐头痛当责之无形之瘀血,此无形之瘀血实因患者年事已高,气虚无以助血畅行,西医多责之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度增高等。此时若守原方独用活血祛瘀之品,恐有伤正之嫌,对医治头痛似无裨益。治法上应是补气使气旺以助血行,佐祛瘀通络则头痛自去。现代研究亦证实补阳还五汤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的血流量,改善脑的血液循环,药证相符,故效若桴鼓。[张梅奎.张学文教授运用补阳还五汤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10(3):40-41]

面神经麻痹

女,48岁。年4月3日初诊。

患者2天前出现左侧口眼歪斜,伴肢软乏力,舌淡,脉细涩。

西医诊断:面神经麻痹。

中医诊断:口眼歪斜,辨证属气虚血瘀,脉络阻滞。治宜益气活血,祛风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味:

*芪30g,当归尾15g,赤芍10g,地龙20g,川芎10g,桃仁12g,红花6g,白附子1g,僵蚕10g,全蝎10g。水煎服,日2剂。

40剂后,口眼歪斜大有好转,再予上方加减,原方加*参12g。20剂后口眼歪斜基本消失。

按:口眼歪斜好发于40岁上下之中年人。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正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为风邪所中,留于经络,阻碍气血之运行,致局部肌肤麻木失去作用。治疗应着眼于祛风活络,调和营卫,但要视其虚实而灵活掌握。本例具有气虚血瘀体征,所以选用补阳还五汤,重用*芪补气,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再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以增强息风化痰、通络之功。[费传统,金强.补阳还五汤眼科应用举隅.山东中医杂志,,31(7):-]

*褐斑

女,32岁,宁夏银川人。年8月6日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主诉:面颊两侧蝴蝶状*褐色斑块18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妊娠第5个月开始,面颊两侧便各出现了一块如蝴蝶状的*褐色斑,无瘙痒疼痛等不适。年7医院行剖宫产后,斑块颜色逐渐加深,范围扩大。自行使用各种祛斑膏(具体不详),效果不佳。

现症见:面色苍白,面斑色灰黑,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于面颊部,身疲体倦,伴自汗,手脚麻木,舌体胖大,舌淡有紫暗色瘀点,脉沉涩。

既往史:平素体健,纳可,眠佳,二便调,无药物过敏史,一年前有剖宫产手术史。

西医诊断:*褐斑。

中医诊断:黧黑斑(气虚血瘀型)。

补阳还五汤加减:*芪30g,川芎10g,炒桃仁10g,红花10g,炒赤芍10g,当归尾12g,地龙12g,白芷12g,橘络12g,炒白术12g,三棱6g,莪术10g,白僵蚕10g。水煎服,日1剂。

1周之后复诊,患者血瘀诸证减轻,去三棱、莪术,加*参15g,白茯苓12g。续服14剂。

复诊:斑块颜色变淡,有正常皮岛出现,加鸡血藤30g,炒柴胡10g,续服14剂。

复诊:面部皮肤颜色恢复正常。[蒲兴华,齐莉,庞艳阳.补阳还五汤治疗*褐斑体会.山东中医杂志,,33(5):-]

胸痹

段某,男,65岁。年3月5日初诊。

主诉:胸闷、心慌两年余,加重半年。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近半年来有时心前区疼痛,发作不定时,疼痛时心慌出汗,不能动,自感疲乏无力,纳少,消瘦,舌质淡而暗,苔薄白,脉细弱而涩。综合脉症,诊为胸痹。证属心脉痹阻,气虚血弱。治当益气除痹,畅通血行。方拟补阳还五汤加减:

*芪30g,当归12g,川芎18g,赤芍15g,桃仁6g,红花6g,地龙10g,瓜蒌15g,薤白10g,炒酸枣仁15g,生山楂15g。6剂水煎服。

年4月5日二诊:患者述上方服6剂后感到有明显疗效,胸闷胸痛减轻,四肢有力,纳食增加。因路途较远,交通不便,当地医生建议不必更方,继续服上方约30剂。

二诊时,诸症大减,胸闷偶发,胸痛已未发作,再求巩固之方,鉴于患者年岁偏大,按气虚血瘀治疗已获良效,故仍以上方为主加补肾药杜仲、桑寄生,做成散剂,每次冲服6g,以防再发。

按: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有瘀血阻滞、痰湿痹阻、气阴两虚、胸阳不振等型,分型施治多有效验。然此例患者除心脉痹阻外,还有其他两种情况在治疗时应予以注意。

第一,气虚症状甚为明显,气虚无力鼓动心脉,可造成心脉痹阻;

第二,心气不足,饮食减少日久,心血亦虚,血不养心,则可出现心慌心悸脉细等症。

故治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为主,加瓜蒌、薤白以宽胸行气通痹,炒酸枣仁配当归以补养心血,生山楂既能活血化瘀又可以消食健胃。故用后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只要抓住气弱乏力、纳差、脉弱、自汗等气虚之症,再加瘀血症状,即可放心使用。[张梅奎.张学文教授运用补阳还五汤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10(3):40-41]

心悸

张某,男,43岁。年3月18日初诊。

主诉:心悸气短3个月,伴周身乏力,时有头昏,夜寐差。

刻下症:心悸,面色淡*,唇甲青紫,心肺听诊无异常,舌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涩。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综合脉症,诊为心悸,证属气虚血瘀。治当补气行血,祛瘀通络,方拟补阳还五汤加减:

*芪30g,赤芍、川芎各10g,桃仁、红花各12g,丹参10g,山楂15g,太子参15g,柏子仁15g,夜交藤30g,甘草6g。7剂水煎服。

1周后复诊,诉心悸已愈,精神转佳,面色渐见红润,仍守原方去桃仁、红花,加麦冬15g,五味子10g,龙眼肉10g。5剂。养心脾,安心神,以巩固疗效。

按:心悸常由心之气血不足、瘀血阻络而成。心主血脉,心脉的正常搏动,依赖心气之充沛,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若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运不畅,则既不能濡养周身,也不能濡养心脏本身,故而心中悸动不安,面色萎*,气短无力;唇甲青紫,舌暗有瘀斑,脉涩是瘀血所致,而瘀血则是因气虚搏动无力,血运受阻而来。故治之单独补气行血则瘀血难去,一味活血祛瘀则气虚依旧,故当益气行血,活血化瘀。[张梅奎.张学文教授运用补阳还五汤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10(3):40-41]

水肿

龙某,女,32岁。年5月6日初诊。

主诉:颜面、四肢浮肿3年,加重半年。患者3年来晨起即感颜面、四肢浮肿,至午后则足不能履,劳累后加剧,伴周身乏力,少气懒言,曾查心、肾、肝功能无异常,经多方医治无效。症见面色淡*,眼睑浮肿,唇色青紫,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按之如泥,舌暗红,苔白厚腻,脉滑缓。诊为水肿,证属气虚血瘀水滞。治当补气活血,利水消肿。方用补阳还五汤化裁:

炙*芪30g,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2g,赤芍12g,益母草15g,白茅根30g,泽泻15g,茯苓12g,威灵仙12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

1周后复诊,诉药后四肢、颜面浮肿较前大为减轻,晨起如常人,唯午后下肢稍感肿胀,周身亦较前有力。效不更方,上方去桃仁、泽泻,加巴戟天10g,鹿衔草15g,补肾助气化以利水行,又7剂而愈。

按:此例当为特发性水肿,即是指非心、肾、肝或其他已知原因引起的水肿,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主要表现为面部及四肢肿胀,有紧迫感,以手按之或有凹陷,或随手而起,朝轻而暮重,夜消而晨发。中医学多责之肾、脾、心之功能失调,认为气血同病是一个重要原因,气助血行,气虚则血郁,甚则瘀而不行,血不利则为水,日久则气血水同病而致水肿。此患者少气懒言,周身乏力,必是气虚无疑;因其职业原因(售货员),日间久站,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加之又有气虚,故血瘀当属明症;气虚无以助津运行,血瘀则津血在脉管内外的物质交换受阻而成水瘀交结之症。循气虚—血瘀—水肿之病理过程,投补阳还五汤,顽疾自去。[张梅奎.张学文教授运用补阳还五汤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10(3):40-41]

牵掣性神经损伤

刘某,女,16岁。因背跃式跳高运动致伤右下肢,感右大腿疼痛难忍,继之右大腿前侧麻木,不能行走。医院按闪扭伤治疗1个半月,因疗效不佳而来我院就诊。郭老查其右股四头肌明显萎缩,大腿前侧温觉、触觉、痛觉消失,股四头肌肌力为0级。诊断为右股神经损伤。郭老认为,患者素体虚弱,伤后失治,气血虚而瘀滞,故见麻木等症。治疗以按摩及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药用:*芪30g,丹参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5g,地龙6g,川牛膝10g,木瓜10g,赤芍10g。水煎温服,日1剂。服药6剂后,患者右大腿前侧温觉、触觉、痛觉已有明显恢复,右股四头肌肌力Ⅰ级。遂将*芪加至45g,再服5剂,药后右股四头肌肌力达Ⅲ级,右股神经支配区感觉恢复正常。以上方又服5剂停药,嘱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2个月后患者右股四头肌肌力及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张虹.名老中医郭维淮应用补阳还五汤的经验.四川中医,,7(3):6]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王某,男,41岁。于年6月初诊。

右下肢疼痛3个月余,左下肢麻木,自觉发凉、下肢乏力、水肿,间歇性跛行。体检左侧足趾呈苍白色,左侧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涩。经西医检查,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I期。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

*芪40g,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5g,*参15g,地龙15g,鸡血藤15g,忍冬藤15g,丹参20g,茯苓15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7剂后,左下肢麻木、下肢乏力等症状减轻,上方加水蛭5g,又服10剂,诸证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本病早在汉代华佗的《华佗神医秘传》中记载:“此病发于手指或足指远端,先痒而后痛,甲呈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中医多认为由气虚血瘀,脉络不通所致。气虚血行不畅,加重瘀血,血瘀阻滞下肢,经脉运行不畅,致双下肢浮肿,皮肤苍白。“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消。”方中重用*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为臣药,使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赤芍、红花、川芎、桃仁助当归活血祛瘀之力,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纵观全方,补而不滞塞,通而不伤正,加水蛭可增强逐瘀之力,全方配伍得当,切中病机,故获佳效。[李书霖,李岩,刘慧.李延教授运用补阳还五汤治验举隅.中医药学报,,40(1):-]

肩周炎

张某,女,61岁,万县市某厂退休工人。年10月18日初诊。

患者左肩关节疼痛近2个月,抬举、梳头均感困难,动则疼痛加剧,尤其是夜间疼痛而难以入眠,但局部无红肿。曾用针灸和封闭治疗,效果不明显,经人介绍前来要求中药治疗。患者平素体健而形体胖,偶有短气、脉弦,舌质淡,余无不适,亦无明显血瘀体征,但有气虚见症。拟补气与活血药同用。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每日1剂,水煎服。处方:

*芪20g,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各12g,地龙、桂枝、甘草、大枣各10g,生姜3片

服药5剂后疼痛缓解,功能障碍有所好转,按上法续治半个月告愈,后未见复发。

按:补阳还五汤系益气、活血、通络的代表方,原方主要用于中风后遗症。本案例虽无明显血瘀征象,但患者自觉关节疼痛难忍,本着中医“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之原理,投补阳还五汤加味而取效。(陈代斌,王恩元.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寿彭.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