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荨麻疹卷土重来,看老道医如何治理 [复制链接]

1#
小编导读

荨麻疹就像原野上的小草,总有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感觉。荨麻疹奇痒难忍,多少人在这小小的疹子面前,不是垂头丧气、愁容满面?为了缓解瘙痒症状,很多人情不自禁地用手挠,但越挠越痒,没完没了啊!怎么办?据说道医有妙计!

一、风邪为主,兼夹寒热湿等邪气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疾病于短期内痊愈者,称为急性荨麻疹。若反复发作达每周至少两次,并连续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风邪为荨麻疹的主要病因,因风邪善行数变,且为百病之长,易夹寒、热、湿等邪气侵入肌肤,与气血相搏,壅滞肌肤,发为荨麻疹。《诸病源候论》云:“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其中“风瘙隐疹候”篇云:“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疹。”此外结合西医学研究,传统风邪还应包括多种过敏致病因素,如花粉、烟尘、异味气体、尘螨、动物毛屑等。荨麻疹初起多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

1风寒证

寒为阴邪,由于气温骤降、冬季寒冷、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感受风寒之邪,邪入肌肤腠理,卫阳闭郁,发为荨麻疹。其致病特点为:荨麻疹多为受凉后发生,皮疹多为苍白色或皮肤色,可能伴有全身或局部疼痛,肌肉发紧,畏寒,无汗,脉浮或浮紧,苔薄白。治宜疏风散寒止痒。选用麻杏苡甘汤和消风散加减。

2风热证

热为阳邪,春夏多见,风热侵于肌肤,气血相搏,外壅肌肤,发为荨麻疹。其致病特点为:荨麻疹多见于春夏较为炎热的季节,皮疹多发红,可能伴有咽痛、身热、口干等热症,舌苔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止痒。选用消风散加减。血热证较重可加牡丹皮、地骨皮、紫草等清热凉血药。

3湿热证

长夏以湿气当令,或素体夹湿,湿热相搏于肌肤腠理,气血凝滞,发为荨麻疹。其致病特点为:皮疹发红,瘙痒,皮疹抓破后有渗出液,可伴有口苦,咽痛,大便黏腻不爽,身重等湿热症,舌苔*腻,脉滑。治宜清利湿热止痒。湿重于热选用茵石苡甘汤加减(组成:茵陈、滑石、薏苡仁、甘草);热重于湿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二、证治分清急性、慢性、恢复期

急性荨麻疹根据辨证分清风寒、风热、湿热。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因血热壅盛,热盛生风,风盛化燥,壅滞肌肤,在辨证分清风寒、风热、湿热的基础上应注重清热凉血、润燥止痒(可以选用生地*、牡丹皮、地骨皮、紫草、当归等)。

荨麻疹恢复期皮疹已经好转,因血虚肌肤失养,辨证应以养血为主,兼疏风、清热、凉血、润燥、止痒,选用四物汤加减。

三、论治疗“治风”和“治血”并重

荨麻疹的主要病因为风邪,因此在辨证用药上强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和“治血”并重。“治风”包括疏风、祛风、搜风等方面,疏风、祛风多用消风散,慢性荨麻疹应加僵蚕、蜈蚣、乌蛇、全虫等搜风药。“治血”包括凉血、活血、养血等方面。皮疹颜色鲜红、潮红,运动后身热瘙痒加重,抓破皮疹有点状出血,应加牡丹皮、地骨皮、紫草等清热凉血药。皮疹颜色暗红,舌下络脉增粗,应加当归、红藤、三棱、莪术等活血药。荨麻疹的恢复期,皮疹已经好转,应加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等养血药。

四、经验用药

审证与经验结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经验用药,审证与经验二者有机结合,临床疗效显著。皂角刺、苦参、白鲜皮,清热利湿、凉血止痒,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荨麻疹,作为止痒的经验用药。无柄灵芝,扶正培本、消炎、抗菌、解毒,据现代药理研究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荨麻疹。生地*、牡丹皮、地骨皮、紫草、当归,凉血润燥止痒,用于皮疹鲜红的血热证。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用于湿热蕴结的荨麻疹。生石决明、珍珠母、生磁石,重镇止痒,用于瘙痒明显、迁延不愈的慢性荨麻疹,新发的急性荨麻疹应慎用矿物类药。蜈蚣、全虫、乌蛇、僵蚕,搜风止痒,用于慢性荨麻疹瘙痒疗效明显,同时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道医养生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

行道施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