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本草历史、本草文献、本草药物三个方面,牵涉知识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试图说清本草学的某一部分,都不得不关联其他方面,这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解该学科的“瓶颈”,更不用说学科本身发展带来的新知识、新方法,更让门外人深陷云雾之中,不知就里。若要克服难题,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前沿研究有充分的把握,亦需考虑受众的接受方式,对一般学者而言,这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情。
王家葵教授在《本草文献十八讲》中,解说了他所选取的典型本草文献——一边勾勒学科的特征,一边介绍学科发展以及研究重点。该书将药物问题、历史细节隐含于文献之中,“拈《神农本草经》引起本草起源的话题,用《新修本草》代表官方介入,以《证类本草》讨论本草文献之层叠累加,择《滇南本草》来说明民间草药”,总之,在生动的案例之中让读者把握学科的本质,实属难得。
本草文献较多,如何选择文献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从本草发展沿革来讲,可将本草书分为主流本草、本草旁系、子孙本草三类。所挑选出重要的书目,不仅需涵盖三类,同时必须能说明文献与文献关系,能够反映本草史变迁,药学特征的作品,王教授选择了十八本重要的本草著作,并将书的主要特征在展示于标题之中,展示了选书的逻辑,也明确了讨论重点。
本书目录(节选)
从内容的角度而言,限于篇幅,我们不再介绍本草学本身的知识积累,王教授本色当行,无需多言。而最需要重视的地方,或者说是突出贡献之处,是他对药物以及文献的理解,已经超过文献本身,而进入了历史学、宗教学等人文学科的领地。
比如对《海药本草》作者李珣的信仰的讨论,史学前辈陈垣先生一直将李归为回回教,但证据不确,王教授根据《海药本草》的特征以及家族中人信仰情况推测,李珣可能具有道教信仰。
又如,他发现清初三藩之役,西南出产的正品郁金到不了中原,市面上乃用温郁金Curcumawenyujin、蓬莪术Curcumaphaeocaulis冒充郁金,久而久之假冒伪劣混成正品的这一事实,解释了为何清代以前只有四川和两广出产的姜*Curcumalonga、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iensis,而温郁金,蓬莪术并不作为郁金入药的现象。
《新修本草》《救荒本草》《本草品汇精要》背后皆有*治权力的密码,也在本书中被破解;而作为思想史文本的《汤液本草》,则成了解读金元医学变革的重要钥匙,王教授通过对宋金元前后历史事件的分析,构想出宋徽宗时期*治,思想如何关联到医学知识的过程,这都大大超越了传统本草学者的境界。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雷公炮炙图
医史领地有内史、外史的区分,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