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这一鲮鲤科动物鲮鲤的鳞甲,在多个地区如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等均有出产。其鳞甲经过处理后,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穿山甲的历史可追溯至《名医别录》,因形似鲤鱼且善于穿山而得名。其炮制品众多,如炮甲片、炮甲珠等,均以片匀、色青黑、无腥气为佳。
穿山甲的药用功效广泛,能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其独特的走窜之性,能深入脏腑、经络,通透关窍,对于癥癕积聚、风湿痹痛等病症有显著疗效。同时,穿山甲还能治疗经闭、乳汁不通等妇科问题,以及疮痈肿毒等外科病症。
一、癙瘕积聚
穿山甲能行气活血、消癥散结,特别适用于因瘀血日久、痼结癥瘕导致的腹内结块疼痛。临床中,常与鳖甲、大黄、干漆等配伍,如《校注妇人良方》中的穿山甲散,对于重证者,还可加入三棱、莪术以增强破瘀消癥的效果。有临床报道显示,使用穿山甲、田七、血竭各0.5g研成的细粉,每天早晚及中午服用,连续服用30天或至下次月经来潮停药,对4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进行周期性治疗。结果显示,按时服药的患者中,显效40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高达93%[中国医学杂志,,4(2):]。
二、风湿痹痛、中风瘫痪等
穿山甲的活血祛瘀通经之功,使其能深入络道,通达全身,对各经络不通、疼痛症状有显著疗效。与祛风除湿药物如羌活、防风、伸筋草等配伍,可治疗风寒湿痹引发的疼痛、关节强直和手足拘挛。此外,《本草求真》中记载,穿山甲与五积散、全蝎等配伍,煎服后能治疗风湿冷痹,缓解上下强直、痛不可忍的症状。同时,《三因方》中的趁风膏方,以穿山甲与乌头、红海蛤等配伍,捣葱白汁调敷同侧脚心,用布裹紧缚定后入热汤内浸候汗出,可治疗中风导致的手足偏废不举。
此外,穿山甲还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内伤所致的胸膈间痛,可与乳香、没药等药同用,发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对于但热不寒的疟疾,与干枣烧存性研末后于发日五更井华水调服即可。若患痢疾,里急后重,则可与海蛤粉等份为末,黄酒空心调服。对于疝气膀胱疼痛,与茴香子为末后用热酒调服亦有效。
临床报道中,穿山甲粉被用于治疗震颤麻痹,即神经内科诊断的“帕金森病”。一位患者长期服用西药治疗但病情不稳定,后采用炙穿山甲片研粉吞服,每日2次,每次6g,黄酒送服。经过个月的连续服用,患者上下嘴唇及面部抖动得到缓解,间歇时间延长;继续服用3个月后,上下嘴唇抖动完全停止,能够自理饮食;随访2年未见复发。
三、经闭与乳汁不通
穿山甲的活血功效使其成为治疗产后乳汁不通和血滞经闭的重要药物。其独特的通经下乳作用,使得经血和乳血得以畅通,从而有助于生乳。据《本草纲目》记载,穿山甲在近世的医学应用中,尤其是在治疗风疟、疮科、通经和下乳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能够窜通经络,直达病所,这一特性使得穿山甲在治疗上述病症时显示出显著的效果。民间谚语“穿山甲、王不留行,妇人食了乳长流”也充分证明了其通乳的独特功效。
在临床实践中,穿山甲常被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即中医所称的“乳痈”。通过通经行血,穿山甲有助于乳腺的畅通,从而缓解病症。同时,穿山甲还可与当归、赤芍等配伍,治疗血滞经闭。
此外,穿山甲还可用于治疗多种其他疾病。其活血祛瘀的功效使得它能够深入络道,通达全身,对各经络不通、疼痛症状有显著疗效。与祛风除湿药物如羌活、防风、伸筋草等配伍,穿山甲可治疗风寒湿痹引发的疼痛、关节强直和手足拘挛。此外,穿山甲还可用于治疗内伤所致的胸膈间痛、疟疾、痢疾以及疝气膀胱疼痛等多种病症。
四、痈疽肿毒、瘰疬痰核等
穿山甲具有显著的消肿排脓功效,无论是痈肿初期还是已成脓者,均可迅速见效。在疮疡科领域,穿山甲被视为重要药物。当疮痈初起、红肿热痛而脓未成时,常与白芷、金银花、当归尾、赤芍等配伍,方如仙方活命饮;若脓已成而未溃破,则配以黄芪、当归、人参、白术等,以托毒排脓,方如托里透脓汤。此外,《图经本草》记载穿山甲与自然铜、木通配伍,可治疗乳痈疼痛难忍;《本草衍义》则提出与肉豆蔻、刺猬皮研末,可治气痒脓血。对于便毒便痈,《仁斋直指方》建议与猪苓醋炙研末调酒内服,或以穿山甲研末与麻油、轻粉外涂。治疗瘘疮不愈时,可用穿山甲烧灰后以猪油调敷。
临床报道显示,治疗乳痈时采用炮穿山甲片(先煎)5g,搭配王不留行、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牡丹皮、赤芍各0g,甘草节5g,水煎内服,同时使用吸奶器频繁吸奶以促进泌乳。连续服用6剂后,红肿消退,泌乳恢复正常。
此外,穿山甲还可用于治疗皮肤疾患。如风丹瘙痒时,可与血余炭等份研末内服;对于白癜风,则可与水银、轻粉等配伍,以麻油调敷。
内服一般用量为55g;研末吞服时为.5g。外用适量即可,可根据需要研末撒或调敷。
五、
使用时需遵医嘱,确保安全有效。
孕妇应谨慎服用穿山甲,因其具有活血、走窜的特性,可能引发堕胎。近代报道偶尔出现因服用穿山甲而导致的肝脏损伤,表现为目黄、身黄、全身乏力、腹胀气闷、烦躁不安及肝功能损害等症状。一旦出现肝功能损害,应立即停药或减量,并接受对症处理、保肝治疗,或使用健脾和胃、清利湿热的中药进行调理。
此外,对于痈疽已溃者是否忌服穿山甲,存在一定争议。尽管《本草经疏》和现代《中药大辞典》均指出气血不足、痈疽已溃者应慎服,但临床应用中,穿山甲常与黄柏、木香、槟榔等配伍使用,用于收敛疮口,治疗耳旋流黄水等疮。因此,只要配伍得当,无论痈疽未溃还是已溃,均可酌情选用穿山甲。
六、穿山甲功效的通与塞二重性探讨
穿山甲,这一善于走窜的动物,其药用价值自古便备受瞩目。它能够活血祛瘀、通经下乳,还能消肿溃坚,其效用在历代论述中均得到充分肯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今本草往往只强调其走窜、散结之功,而对其收敛之效则鲜有涉及。实际上,穿山甲的功效并非仅限于通散,它同样具有收敛、止血、堵漏、补益等多重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穿山甲显示出了通塞二重性的特点。它既能主治气血瘀积、痰凝气阻等壅结闭塞之病,如癥瘕积聚、风湿痹痛等;也能治疗疮疡溃破久不收口、痔漏下痢等体虚固涩无力或滑脱之证。这种双重功效在古今医籍中均有记载,如《名医别录》中就提到穿山甲能治疗“惊啼悲伤、疗蚁瘘”,“日华子本草”则谓其能治“痔漏”。此外,《证治准绳》中的圣效散以及姚僧坦的《集验方》均以穿山甲配伍其他药物,用于治疗瘰疬溃坏等症。
古人通过观察穿山甲的生活习性,形象地阐述了其双重特性。穿山甲虽然善于走窜,但同时也具有闭塞之性;其喙砺甲坚,穿山而行,更彰显了其走窜之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穿山甲“窜经络,达于病所”,进一步强调了其行散之功。而明?卢之颐则比较辨证地论述了穿山甲的功用,认为其对邪实壅塞者能泻,对正虚渗泄者能补,补泻相成,妙用无穷。
综上所述,穿山甲的功效并非单一,而是具有通塞二重性。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用法用量,充分发挥其通散与收敛的双重功效。
七、穿山甲的适宜用量
在开具处方时,穿山甲的用量需根据病证的轻重缓急来灵活调整。对于经闭、乳汁不通等证,通常建议的用量范围是g;而对于癥瘕痞块、瘰疬、痈疽肿毒等证,适宜的用量则为69g。这样的用量差异,旨在更好地发挥穿山甲在临床上的通散与收敛双重功效。
八、穿山甲的化学成分
穿山甲的鱗片中,不仅包含硬脂酸、胆固醇、二十三酰丁胺和肽类化合物等重要成分,还富含锌、钠、钛、钙、铅等8种微量元素。此外,它还含有苏氨酸、丝氨酸、天门冬氨酸等6种氨基酸,以及水溶性生物碱和挥发油等物质。这些丰富的化学成分,使得穿山甲在药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九、穿山甲的药理作用
穿山甲的水提醇沉制剂能有效增加动物股动脉的血流量,并降低外周阻力。其水煎液则能显著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液的黏度。此外,穿山甲还能升高白细胞数量,对抗急、慢性炎症,并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同时,它具有镇痛作用,且镇痛效果与使用的剂量呈正相关。穿山甲还能降低血清中的雌二醇水平,并升高血清泌乳素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乳腺增生的病理组织形态。另外,它还能降低全血的高、低切黏度,减少RBC压积,使血沉速度减慢。
十、穿山甲在临床上的新应用
穿山甲不仅在药理研究中展现出多种功效,其在临床上也获得了新的应用。例如,穿山甲被证实能有效治疗乳腺增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激素水平的能力有关。此外,穿山甲还被探索用于改善微循环障碍,以及在抗衰老方面的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穿山甲的临床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穿山甲在治疗附件肿瘤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通过服用包含穿山甲在内的中药方剂,患者附件区的囊肿明显缩小,且月经逐渐恢复正常。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治疗中,穿山甲也显示出其独特疗效。临床实验证明,穿山甲粉能够有效降低血栓长度、湿重和干重等指标,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对于慢性下肢溃疡的治疗,穿山甲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外用敷药,患者创面在短时间内得到愈合,效果显著。在泌尿系结石的治疗中,穿山甲复方能够促进结石排出,提高排石率,缩短治疗疗程。穿山甲珠对于肩周炎的治疗也显示出良好效果。患者服用后,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提高了生活质量。此外,穿山甲还应用于扁平疣、前列腺增生、尿血、颈椎病、慢性咽喉炎等疾病的治疗,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在肿瘤患者的化疗或放疗中,穿山甲粉能够减轻骨髓抑制的副作用,促进白细胞数的升高,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对于痤疮的治疗,穿山甲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愈显率,改善患者皮肤状况。
综上所述,穿山甲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为众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